每经记者 葛翠翠 李听发自北京、上海
期交产品是需分批次缴纳保费的保险产品。期交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是由于多种利益矛盾交织形成的。对消费者来说,短期产品仍受青睐;对银行来说,短期产品也有助于完成中间业务指标;而对保险业务员来说,短期产品赚的钱太少,但无奈这样的产品好卖;对于保险公司,期交产品短期化不仅反映了保险公司长期投资对象不足的境况,也是牺牲结构争份额所产生的后果。
专家对此颇为忧虑:期交业务短期化不仅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也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保险业负有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是保险业的社会责任,如果产品设计失衡从而导致保险业的失衡,保险业的这种社会功能也会弱化。
对保险公司来说,调整结构固然重要,规模和市场份额也不能落下,保险公司刻苦“耕耘”银行期交业务,期交短期化的倾向也露出苗头。
期交短期化露出苗头
从银保渠道来看,今年以来,银保期交比例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东北证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三大上市保险公司的银保期交业务都有所提升。东北证券保险分析师赵新安指出,今年1~5月,太保的银保期交率保持去年的发展水平,在银保总保费高速增长的推动下,银保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度提高;中国平安虽然压缩了银保总保费的增长速度,但由于银保期交率有所提高,期交保费提高速度很快;中国人寿的银保期交比例则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因此,银保期交保费增速也保持了可观的增长。此外,根据保险快报数据,太保、新华、泰康1~6月银保期交占银保新单的比例分别为18%、22%和9%。
但期交在发展的同时,短期化的结构问题也有所显现。保监会上半年监管会议指出,期交业务出现短期化趋势,5年期以下业务占比大幅上升,个人代理10年期以上和银保5年期以上业务占期交业务的比重大幅下降。
“真正的期交产品至少5年,一般是10年、15年、20年,最起码是3年、5年。有的公司出现了短期化的,只卖两年、三年的期交产品,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期交,它和趸交产品的区别不是很大。”某寿险公司银保部高管指出。“短期化的期交产品没有涵盖期交产品的真正意义,有一些公司的期交产品只是名义上的期交。”
趸交和期交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财务安排上,投保人如果有较多的资金,可以一次性交齐,之后就不需要和保险公司花时间花精力进行交涉,期交则是保费分批次地缴纳。
规模导向催生短期化
由于期交业务未来价值较大,有利于保险公司持续增长,保险监管层一直在鼓励长期险,推进由趸交向期交转变,促进结构调整。“因为期交业务未来价值更大,可以带来业务自然增长,有利于保险公司的持续成长。”中国银河证券保险分析师许力平指出,期交短期化显然和保险结构调整相违背。
对期交的短期化,某监管层人士称,“我们认为,这主要是规模导向的影响在起作用。”湘财证券分析师叶青也指出,“这是由于各保险公司要争夺市场份额,短期期交更容易创造规模。”冲规模、要份额的竞争环境,也促使保险公司倾向于一次交费较大的期交短期险。
与此同时,相对于短期期交,长期期交产品的销售难度大也是一个重要的阻碍。陈晓英是一家保险公司银行保险发展部的营业部经理,她解释称,“来银行网点的客户多数年龄都比较大,15年缴的期交一般都不接受,他们觉得时间太长了,15年后的事请谁也不知道会怎样。”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期交长期险往往意味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造成投保人对保险期交有所回避的原因。
部分投保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期交产品时间长,收益也不确定,再加上通货膨胀,恐怕到期也没多少钱,现在1万块钱还干点什么,15年后1万块钱能干些什么,谁也说不清。李何是一家私企的总经理,不久前有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向他介绍了一款缴费15年期,保障终身的保险产品,他觉得其他的都还可以,就是时间太长了。“我觉得5年还可以接受,15年太长了,到时候保险公司在不在还是个问题,我还不如投资房产去炒地呢。”对于期交长期险,市场显然还缺少认同。
“规模对保险公司十分重要,从高管考核到基层保险销售人员的收入,都与保费增长有关,而不是与利润挂钩。如果保险公司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规模增长,就可能出现士气低落,人员流失,失去市场地位和话语权。”许力平指出。
银保渠道
长短难兼顾 银保合作有差异
每经记者 李听 发自上海
“短期产品在银行渠道卖得好,可是我们业务员赚不了多少钱。”一位中型中资保险公司业务员昨日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抱怨,“比如,以我们正在热销的一款5年期趸缴保险产品为例,卖出1万块钱的产品,我们的佣金只有6块钱。”
该保险业务员表示,长期产品多为期交产品,佣金高。比如,该公司期交产品基本都是10年以上的长期产品,1万元的单子基本有400块钱的收入。但银保渠道多适合短期产品销售,因此尽管短期产品卖得快,业务员的收入却增长有限。
短期产品佣金太低
“不做期交咋有钱,做了期交才有钱啊。”上述保险公司业务员表示。
这位保险业务员表示,在今年5月,公司特地为全体员工举行了一次拓展训练。在训练期间,这位保险业务员被告知,6月份公司即将推出一款5年期的短期分红险产品。但令这位业务员沮丧的是,这款产品佣金收入并不高,“卖10000块钱的单子,客户经理只有6块钱的收入。”
“同时,公司对长期产品的佣金比例提高了。以前,我们公司销售的一款15年期的期缴产品,卖10000块钱的单子有300多块佣金收入,现在可以有400块钱的收入。”
尽管保险公司试图以激励方式,鼓励业务人员多销售长期产品,但这位业务员发现,在银行销售的过程中,大部分客户对15年期的产品还是心存顾虑。
“客户要么倾向于投资资本市场,要么倾向于买卖银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一些有保险意识的客户,也比较倾向于5年内的短期产品。”
尽管这位业务员对销售15年期的期交产品颇为用功,但并不能保证每天出单,而银行行长也不时地向他暗示:业务员同志啊,你做不出来业绩我要换其他保险公司的人啦。
所以这位业务员为了协助银行完成中间业务指标,也不得不多卖5年内的短期产品。
银行爱卖短期产品
“短期的保险理财产品比较容易向客户介绍。客户来银行办业务,他不可能等很长时间。”
一位银行理财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一般客户来银行存钱,我们就会问,‘你存定期啊还是活期’,‘存定期的话存多少年?’。然后就可以介绍我们的理财产品怎么怎么样,这样,客户来存款,很多就会买保险产品。而对于期交的长期保险,客户一般可能不会放那么长,我们向客户说起来也不容易成功。”
虽然一些银行的高管都意识到,长期的期交产品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长期的产品也会让客户对本银行有更高的忠诚度,银行才有机会向他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但银行工作人员对销售长期的保险分红产品显得不自信,因为短期产品更好销售。
另一位保险公司客户经理对此表示赞同。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之所以短期产品好卖,主要是由客户需求决定的,因为从客户角度来看,如果他买一份15年期或者20年期的保险产品,会觉得担心通货膨胀。他会担心15年后这笔钱还值多少钱,现在1万块钱可以用,而15年后1万块钱能做什么用?谁也说不好。因此尽管长期的期交保险产品对客户来说可能更有利,但现阶段客户对期交分红型的保险产品理解还不到位。”
保险机构看好长期产品
“大家只有真正理解保险的意义与功能,才能利用保险制度来做好自己的人生风险规划。”一位保险机构总经理表示。
该总经理认为,长期的保险产品可以给保险公司带来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同时,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也可以给客户带来可观的收益。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此前已有保险公司和银行推了保险联名芯片卡,旨在借助银行专业全面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及人寿保险与财产保险的产品组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保险投保、保单查询、保险理赔、满期给付等一系列保险金融服务。
该人士指出,对于保险公司和银行来讲,虽然在银保渠道内发展内涵价值较高的期交业务是一个发展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显然不能一步到位。所以合作双方都承受着压力,短期的保险产品是化解压力的一个有力工具。保险公司为了维护好银行这个天然的营销渠道,尽管在短期产品上可能会吃点亏,但还是愿意与银行来合作。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业务员在网点营销短期产品,虽然不怎么赚钱,却也可以博得银行网点的好感,为将来的业务拓展打好感情牌。
险企承压
投资渠道窄推高险资风险
每经记者 葛翠翠 发自北京
相对于长期期交,短期期交对保险公司资金配置的压力更大。
“短期期交意味着将大笔钱放在一起去投资,并要求短期内立竿见影;相反,长期期交如二十年期交,每年都只拿出二十分之一的资金,分批次地进行投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和压力都相对较小”,某寿险公司银保部主管指出。
期交短期化的另一面是牺牲结构争份额,这是诸多保险公司采取的策略,在推高保费的同时,也增加了保险公司资金配置的压力。
上半年全国保费收入7998.6亿元,同比增长33.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7.1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增长33.7%;截至6月底,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4.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3%。上半年保险公司实现资金运用收益755.2亿元,其中二季度为288.9亿,环比下降38%,简单年化收益率为3.8%。
“今年的资本市场不是太理想,如果行情一直不上行,那么现在收钱越多,以后返还压力就越大。”中国银河证券保险分析师许力平指出。对保险公司来说,一旦作出了收益上的承诺,未来如不能到期按数返还收益,其信誉度和品牌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出现保户退保的情况。“总体来说,在行情往下走的时候,拼命收钱会有一定的风险,但如果行情见底的话则另当别论。”
业内人士称,期交产品短期化也部分反映了保险公司长期投资对象不足的境况。对保险公司来说,长期险业务是一项长期性的负债,需要长期性的资产对其进行匹配,以避免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但目前,保险资金可供投资的长期性资产尚显不足。虽然相关方面要拓展险资投资渠道的声音已久,但现在还没有具有实质性和操作性的文件出台,在“无米下锅”的情况下,短期化的倾向或许又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权威意见
专家:监管部门应加强引导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人身保险期交业务短期化的趋势已经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于海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有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保险公司行为的引导和调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根据保监会公布的2010年上半年保费数据,今年上半年期交保费收入下降12%,5年和3年期交分别下降了55.6%和77.4%。您对此怎么看?
于海纯:期交业务短期化趋势的出现,还是和现在保险的业务结构失衡相关。一方面是长期产品和短期产品的占比失衡,另一方面是银保业务和非银保业务的占比失衡。现在银保业务受到保险公司的特别重视,在人身险这块业务中,银保渠道占保费收入的比重能达到五成以上。保险公司可以借此增加业务量,引起期交业务倾向于短期的趋势。
NBD:期交业务短期化的现象,会对保险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于海纯:期交业务的短期化会加重投保人的负担,造成投保人每次交费额度增多,这样短期内可能造成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但长期来看可能造成投保人无力续交,成为保险公司的风险来源。
一方面期交业务短期化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
NBD:您对解决期交业务短期化这个问题有何建议?
于海纯: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要把保险业的结构性矛盾调整好。包括长期产品和短期产品的占比,银保业务和非银保业务的占比,一旦失衡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保险公司必须要设计更多的长期的产品,比如加大十年以上的产品的开发力度,监管部门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另外,现在银保渠道在保险产品的销售中占比过高,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但是银保的合作又是必然的,在合作中双方都有趋利动机在里面,保险公司借助银行的网点优势增加了不少销售业绩,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监管部门应该督促、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式,销售渠道不要过于集中,才会有利于风险的防范。
从整体上来看,保险行业负有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是保险业的社会责任,如果产品设计失衡从而导致保险行业的失衡,保险业的这种社会功能也会弱化。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