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冰点 沸点生煎基金

    2010-07-19 00:17
    编者按

            这个夏天有点冷,这可能是投资者内心最真实的感觉。市场在寻底,底部在哪里?底部来临时,市场又会流露出哪些明确的信号?是开户数新低?是袖珍基金出现?是基金仓位趋底?大盘蓝筹股受冷?新基建仓谨慎?还是公墓基金话语权集体走低?

            《每日经济新闻》坚信,冰点的时代是寒冷的,却也孕育着希望。但我们清楚,虽然冬天过后是春天,但历史证明,冬天的寒冷是有惯性的,可知道有倒春寒一说?寻找底部并确认的过程持续且漫长,捕捉市场的底部艰难不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投资者不妨跟着我们一起,梳理思绪。

       当老大的感觉从来就很爽,因为高高在上,万众瞩目,看看全球最大IPO——农行上市前的霸气就一目了然,那种赚够了市场眼球绝对“飞一般”的感觉!

            不过,老大就应该有老大的风范,当这种风范尽失之后,那肯定又是另外一幅景色,看看农行上市后的动作,虽有巨额大单牢牢“死守”发行价,但如此低迷的表现,相信还对这“老大”顶礼膜拜的群体自然变得少之又少。

            “我不当大哥好多年!”这句歌词90后或许比较陌生,但90之前的人估计都还能够哼唱得出来。

            谁都想当老大,但老大得有老大的资本,只有高人一筹,这样才能众望所归;不过,一旦从老大的位置上跌落下来,要想再回去,那可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想想2007年的基金们,那绝对是无可替代的“老大”:一天超过千亿的认购量以及神话了的基金经理,老大的风范和尊贵自然无人匹敌。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境况或许只能用“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来形容则更为贴切。

            说句实在话,基金真的是“不当老大很多年”!

            2006、2007年的基金就像世界杯之前的梅西、卡卡、C罗,让人奉为神明,让人无限遐想,因为他们应该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是当之无愧的王者;然而,世界杯结束之后,才真正发现这些“老大”已踪影全无,才发现这些老大到了另外一个环境,原来也会霸气全无。

            如今的基金们,或许真的已经逐步在淡出视线,因为无论霸气还是王道,基金的声音都越来越弱了,得到的更多似乎变成投资者的  “口诛笔伐”:“业绩不好,那是基金公司实力不行,基金经理没水平;”“业绩好点,那是咱投资者自己有本事,挑选基金得当。”

            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流通时代的来临,基金的话语权确实越来越弱,而当对市场的影响力降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再在这个市场掀起滔天巨浪,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基金不想作为吗?非也!

            基金不想当老大吗?更是非也!

            不过,光有雄心壮志,没有那金刚钻,敢揽那瓷器活吗?

            所以,这位曾经的“老大”,如今的境况自然“水深火热”!

            希望做大规模,可这“衣食父母”不买账,所以这袖珍、延长募集频现;

            希望启动大盘蓝筹能够力挽狂澜,但本来力量就弱,加上“内讧”,自然难上加难;

            希望打一场完美的净值保卫战,但市场的剑拔弩张,最终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

            太多的困惑,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委屈,所以使得基金一味地加重债券的投资,所以使得基金一味坚守防御性品种,也使得基金内部的“口是心非”愈演愈烈!

            不要以为现在的基金业有多滋润,只有里面遭受煎熬的人最清楚!

            看看今天基金所面临的“六大冰点”,再看看如今基金深处的“六大沸点”,冰与火的洗礼绝非想象中的美丽!

            或许此时,你希望深处“冰与火”考验中的基金来一次超级宇宙大爆发,但谁能说得清呢?即使基金们自己也不能告诉你准确答案。

            不过,不管你此时如何贬低基金,不管你此时如何不屑基金,不可否认的是,这位曾经的“老大”余威还在,虽然不当大哥好多年,但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

            虽然基金的爆发力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但证券市场不是有句俗话叫“历史会重演”吗?看看基金们目前深处的状况,再对比一下历史上高点和低点的境况,你或许会突然豁然开朗。我们不敢说现在已经是底部了,但与历史底部期间特征的渐趋靠拢,逐步吻合,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期待!

            “老大”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目前正在经受冰与火考验的基金们,也正在成长的路上,煎熬不代表沉沦,等待不代表陨落,既然已经走到了历史的低点,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去想象呢?

            所以,可以不当老大很多年,但千万不能放弃梦想和追求!  (李凯)

    冰点1:基金开户数“冰点”市场谷底先兆?

    每经记者  李新江

            在上周市场行情回暖非常明显的情况下,基金新增开户数只有2.99万户,这是今年以来周开户数首次不足3万,目前市场投资基金的热情正处于“冰点”。不过,该数据仍远高于2008年8月份新增开户数周均不足2万的历史性底点,基民投资热情存在继续“冷却”的空间。

            根据之前数据规律,基金开户数的底点往往预示着市场谷底的来临。从本周市场走势来看,市场面临农行上市、上半年经济数据的解读以及股指期货交割日等各种消息影响,市场利空继续释放,利好消息频出,目前市场正处于十分敏感的时间节点,市场面临触底反弹,抑或者继续下行,或等待本周基金开户数公布后,可以略见端倪。

            根据中登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基金开户数为2.99万户,比起此前一周开户数骤减0.81万户,延续了此前一周以来的大幅骤减,减少幅度超过三成。这是今年以来,基金新增开户首次低于3万户(除端午节交易周外)。其中,封基开户数上周开户740户,比起此前一周1917户更是出现超过六成的骤减,目前市场投资基金的热情已经处于“冰点”。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开户数渐渐沉底,预测者市场底点已经不远。从历年的市场数据规律来看,新基金开户数基本上和市场行情有一个明显的联动关系,新基金开户数往往能提前反应市场低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2007年牛市时,新增基金开户数八月份达到历史性顶部的511.79万户,之后逐月下跌,到十月份,上证综指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新增基金开户数比上证指数提前2个月达到顶部。同样的规律发生在2008年熊市时,新增基金月开户数在8月份降至最低7.67万户,同样较上证指数提前两个月进入底部。

            从今年市场走势来看,本年度基金开户数上一个谷底在五月第一个交易周,当时开户数低至3.3万户。数据显示,这一周沪深指数纷纷下跌超过5%。而此后,基金周开户数基本维持在4万户以上,直至前一周沪深指数出现5连阴,基金新开户骤减至3.8万户。根据规律记者发现,就在两个月后的七月初,市场恰好迎来了一次反弹行情。

            市场人士指出,目前虽然基金新增开户数已经达到一个较为底部的水平,不过距离历史最低点仍有一定距离,不能过早判断基金开户数会不会降到一个更低的水平。所以,从目前来看,市场的底点同样存有悬念,还有待市场对目前的各种利空利好信息作出反应。

    冰点2:袖珍基金频频问世新基规模缩水

    每经记者  支玉香

            新基金近期纷纷刷新“地量”规模。

            6月底,诺德中小盘基金宣布正式成立。虽然新基金发行遇冷已经成为现实,但诺德中小盘基金仅3.64亿份的规模还是让市场吃了一惊,这一规模基本是近5个月来的最小值。

            同样,6月份成立的东吴新创业股票型基金规模也仅仅有4.34亿份,规模并未超过5亿份。纵观6月份,新成立的14只新基金的平均规模为12.87亿份,在历史数据上已经属于较低水平。

            不过,6月初募集结束的博时创业成长、嘉实价值优势的首发规模均在30亿份以上,首募较为理想。而随后成立的几只新基金首发规模则是大幅瘦身,其中,有8只新基金规模在10亿份以下。除了上述诺德中小盘、东吴新产业两只基金的规模均在在5亿份以下外,新基金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华商产业升级和华泰柏瑞量化先行的首发规模都分别只有6.66亿份、9.99亿份和7.33亿份,均未突破10亿份的关口。另外,国投瑞银新兴市场的规模也在10亿份以下,这些规模不足10亿份的基金堪称为袖珍基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从2008年1月至今,股基平均每月募集规模最低的为2008年7月、2008年8月和2008年10月份,每月的平均募集规模为3.58亿份、3.85亿份和6.20亿份。当时募集的新基金规模在3亿份以下则是家常便饭。

            不过,时间步入2009年以后,新基金发行开始回暖,新基金的规模上20亿份已经不在话。而且随着市场反弹的确认,新基金的规模也与日俱增,2009年10月和2009年7月是近年来月平均募集规模最大的两个月份,分别约为73亿份和64亿份。

            而从大盘走势可以看出,2008年中期,基金募集最为艰难之际,市场则在大跌之后的底部运行。10月底,上证指数于1664点见底,从2008年11月份大盘重拾上升脚步,逐步确立了上涨趋势,这种小牛行情一直延续到2009年上半年。

            然而近期,市场再次重演了这一幕的开头——袖珍基金频频问世。那么市场底部会再次显现吗?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基金发行举步维艰,投资者参与情绪不振,不足10亿的规模或许是基金这个行业展开寻底之旅的开始。至于市场什么时候会峰回路转仍旧充满未知数。

    冰点3:大盘蓝筹估值跌至谷底  王者何时归?

    每经记者  李娜

            单边下跌的市场伴随着的是单边下跌的大盘蓝筹估值,而后者持续的时则是更长,大盘蓝筹估值进入洼地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Wind数据显示,截至本周四,大盘蓝筹板块整体的市盈率已降至14.21倍,跌至15倍以下,而这也是继大盘蓝筹股年初市盈率跌至20倍后的继续滑落。从过往的历史来看,这样的估值水平也到达了2008年10月中期的水平,距离2008年的底部已相距不远。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整体估值呈现单位数,更为有效的衡量指标市净率也大多在1.6倍至1.8倍左右。统计显示,煤炭股2010年动态市盈率为13倍,与2008年经济危机时10倍左右的估值已不远。钢铁行业绝对PB的水平为1.29倍,而历史最低点2008年绝对PB为1.01倍。总体来看,银行、地产、有色金属、钢铁估值都已经达到1600点的水平。

            统计显示,2007年二季度,大盘蓝筹的整体市盈率已上升到30倍左右。不过这并没有阻挡大盘蓝筹的疯狂。5·30过后A股市场依然延续的是大盘蓝筹涨多跌少的局面,中小盘股则郁郁寡欢。在牛市巅峰时刻到来时,大盘蓝筹的市盈率飙升至顶峰,达到了45倍,同期的市净率也超过了9倍。

            今年以来,尽管大盘蓝筹的估值也远远低于2007年时期,市场风格二八转换之声也曾热闹不已,只是这样的转换却远未成形。“没有资金的持续推动,不能代表未来经济增长的方向,大盘蓝筹的疯狂也很难再上演。在市场看来,大盘蓝筹有的也仅仅是估值修复之下的反弹。”某基金公司业内人士表示。

            天治基金认为,纵观后市,虽然市场上行仍有压力,但从价值的角度看,保险、煤炭、工程机械、房地产等强周期性行业都已经回落到长期价格区域。后市周期类上市公司下调空间不大,有反弹的机会,

            沪上某基金公司表示,较为看好部分估值处于历史底部且长期仍有增长的周期性行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逐渐明朗后或将出现投资机会。

            某私募人士则认为,下半年最大的机会就在蓝筹。大盘蓝筹暴挫下,价格重新评估的交易性机会,对每个行业每个板块都有用。目前银行、地产、有色金属和钢铁估值都已经达到1600多点的水平,这是绝对低估,所有的投资者都紧盯着它们。既然是低估,一旦市场底部确认,就存在很大的投资机会。

            最近不少基金都打出了新蓝筹的概念,只是此时的蓝筹股已经变味。重工业时代的经济下,金融、地产、钢铁和机械等行业一直被奉为“上宾”,有些红得发紫。而经济转型结构下,新能源、新技术成为未来的希望之星,它们中间的低估值、成长性高的品种将成为新一代蓝筹股,成为市场追逐的方向。缺乏成长性的传统大盘蓝筹,更多的是在错杀之下的喘息和恢复元气,市场还只是在独自寻找底部来临的时刻。

    冰点4:基金仓位一降再降  还会继续降?

    每经记者  支玉香

            今年一季度,众多基金仍在坚守高仓位的策略。然而随后市场的大跌,让高仓位基金不幸“触礁”。基金经理们防不胜防,紧急减仓成为了上上策。

            根据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的监测,截至6月底,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5.23%,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0.02%,配置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为63.42%。

            然而,2009年底,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89.30%,混合型基金的仓位为76.31%。基金近期的仓位与过去一年的历史数据相比,正处于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近期成立的次新基金建仓也较为谨慎,很多次新基金基本处于空仓状态。Wind咨询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15日,6月份成立的11只次新基金中,有3只基金净值仍旧原地踏步,尚未出现丝毫变化。例如,成立于6初的博时创业成长和成立于6月底的华泰柏瑞量化先行、民生加银稳健成长、东吴新创业的单位净值均为面值1.00元。

            另外,从基金净值和大盘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基金的持仓情况。例如,7月9日,大盘反弹幅度可观,上证指数上涨了2.31%。该日,6月底成立的华泰柏瑞量化先行、民生加银稳健成长、东吴新创业等基金的净值豪无变化。一些次新基金的净值变化则微乎其微。

            观察2008年的基金仓位可以发现,当时市场进入熊市,基金仓位一降再降。2008年第一季度末,股基仓位尚在80%以上,为81.23%。然而时至2008年年底,股基仓位为73.30%,跟年初相比大幅砍仓接近8个百分点;混合型基金方面,2008年年初,股票仓位逼近70%,不过时至2008年中期,该类型基金仓位为63.78%,2008年底,股票仓位则更是降至60%以下,仅为57.80%,激情斩仓12个百分点。不论是股基还是混合型基金,2008年底,股票仓位均一降再降,处于历史低位。

            然而,市场也就在基金大幅减仓的第四季度开始见底,上证指数在10月末出现了1664点的重要底部。

            2009年年报显示,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仓位为89.30%,已经处于历史新高。同时,混合型基金的仓位为76.31%,也是处于高位。居高不下的仓位跟市场突如其来的调整不期而遇。2010年一季度,基金一季报显示,基金仓位稍有降低,其中,股票型基金仓位降低平均下降了2.86个百分点,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平均下降了3.84个百分点。

            但是即便如此,基金的股票仓位依旧处于高位。四月下旬市场开始大幅度调整,此时基金再次挥手斩仓,根据监测数据,基金仓位再次接近2008年熊市水平。不过,7月份以后,基金开始逐步加仓。中投证券分析师认为,基金的仓位进一步佐证市场底部形成。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基金大幅减仓直至历史低点,到近日基金逐步加仓,并不能说明基金判定市场已经走出底部,只能说明市场正在筑底,基金会不会再降低仓位很难说,近期也可能尝试性加仓以观察市场走势。

    冰点5:6月次新基金几乎全部空仓观望

    每经记者  李娜

            “新发一只,跌破面值一只”,无法否认的是,去年四季度末以来,次新基金正步入跌破面值的窘境。颓势味道越来越浓的沪深股市,次新基金也越来越多地开始选择严防死守面值,面对市场,宁愿在一旁歇凉。

            据万得统计显示,6月份以来共成立12只偏股型基金,其中有两只为指数型基金。而这些主动方向的次新基金几乎全都趴在净值附近。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6月下旬成立的华泰柏瑞量化先行基金、东吴新创业股票基金、民生加银稳健成长以及交银主题优选混合,净值都停留在1元面值线上。

            稍早一点成立的大成核心双动力,净值上下浮动幅度也只有0.1%左右,6月初成立的嘉实价值优势、汇丰晋信低碳先锋以及6月中旬成立的华商产业升级净值变动幅度也都只有0.2%左右。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四月和五月,次新基金观望谨慎的情绪十分浓厚。只是在市场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次新基金建仓速度出现了分化,少数基金的建仓步伐有加快迹象。4月28日成立的诺安中小盘基金,直到5月24日单位净值都保持在1元;4月23日成立的泰达宏利财富大盘指数基金也是按兵不动,5月中旬过后,净值才开始小幅波动。

            2008年对于次新基金来说,同样是不敢轻举妄动时期。面对市场的跌跌不休,次新基金使用了“拖”字诀,摆出了一副不到最后时刻绝不建仓的态势。

            据WIND统计显示,2008年5月28日,博时特许价值成立,而在其建仓期满的11月28日,博时特许价值净值仍有0.909元,只损失了不到10%,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1500多点,跌幅已接近45%。6月初成立的信诚盛世蓝筹基金,10月31日其单位净值为0.974元,仅下跌不足3%,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近50%。可见,当时次新基金几乎都处在了空仓的状态。

            2008年10月下旬成立的华安核心优选,其基金经理陈俏宇也表示,以相对较缓慢的速度来建仓,等待和观察信息的进一步明朗,当然,如果某些因素有所变化从而导致市场修正悲观预期,也会相应调整建仓的速度。

            对此,某业内人士回忆到:“空仓、清仓的投资思路,在那个时期很正常。很多次新基金都是建仓期规定满的前半个月开始冲刺建仓。”

            “只是那个时候的市场泥沙俱下,周期性个股失色,防守型品种也没有好日子,市场几乎找不到上涨的品种。目前,次新基金困惑的却是不知道未来市场热点会在哪里,新兴产业和防御行业的估值都比较高,而大盘蓝筹估值虽然低,市场却没有此方面的催化剂,人气明显不足。”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

            目前断言次新基金建仓步伐重归2008年的熊市时期,还有些为时过早,同时也并不意味着市场已见底。宏观经济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同,都让目前次新基金仍在等待底部渐渐清晰地时机。一旦市场未来的方向明确,次新基金建仓的脚步就会驶入快车道。

    冰点6:14.69%——基金话语权再创新低

    每经记者  李娜

            2007年年底,基金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攀升至有史以来的最高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国内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29725.31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90526.52亿元的32.84%。

            此后,随着大小非解禁一波波袭来,A股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市场话语权跷跷板的两方实力明显此消彼长:产业资本势头正旺,基金为首的金融资本则是开始衰退。尤其是2009年年底,基金相对于沪深A股的流通市值从上一年的29.1骤降至15.03%。如今,基金14.69%的话语权,也创下了2004年以来6年的最低记录。

            一位已淡出公募基金的老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倒过去几年,当投资者发现某家上市公司股价连续上涨时,基本上就可以认定是基金的杰作。目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时,投资者就要开始猜想:到底是基金、还是实力雄厚的产业资本,又或者是隐藏在哪个券商营业部的游资大鳄。”越来越多股力量交织的资本市场,公募基金整体所要面对的环境也更为复杂。

            “话语权分量下滑,我的体会是比较深刻的。和很多投资者交流时,他们绝大多数都还像过去一样,碰上市场大跌就归责于基金减仓,某些行业或者个股大跌的原因也都强加于基金的身上,实际上有的时候大家(同行)都明白,并不是基金所为。”沪上某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话语中清晰地夹杂着几分委屈。

            自2008年以来,基金无法成为市场主流热点的主宰者。尤其是近一年时间内基本是中小盘股票成为市场主流热点,而基金重仓的蓝筹股却凸显出被市场遗忘的尴尬。

            然而积极的一面是,从环比的角度来看,该数据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下降比例大幅收窄。如果全流通完成之后,基金的市场地位能够保持在当前的水平而不降低,未来几年可能逐渐提高。

            未来基金市场话语权在未来一段时期是逐步提高还是再创新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基金行业规模的发展能否赶上市场扩容的步伐。仅仅一个农行上市,就目前流通的部分只需要40多亿元规模的资金进行抵消。而当其近2700亿股限售股上市时,基金想维持目前的的话语权,则是需要1000多亿元资金。今年上半年,涵盖低风险基金在内,新基金募集的总规模也只有1035亿元。A股市场扩容的速度很快,新基金发行仍处在冰点时期,过往新基金发行火热场景再次重演的概率又有多大?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联系电话:021-60900099转688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应对市场震荡 基金减持备弹药

    下一篇

    养殖水域受限育苗龙头壹桥苗业难行“獐子岛”模式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