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决,对A股市场未来的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决定其胜负的关键点更多在于经济形势的走向。
每经记者 李智 实习记者 张长颖
4月中旬以来,沪指从3100点一路下探至2500点,部分个股跌幅更是超过30%,面对如此惨烈的下跌,产业资本纷纷“慷慨解囊”,5月份上市公司股东增持市值达31.60亿元,创下2009年
10月份以来的新高。在产业资本入场的推动下,5月份增持量终于再次超越减持量,这一消息确实令投资者振奋。不过另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现实是,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减持潮并未停歇。就在增持集结号吹响之时,以金融资本代表的资金正在掩护下悄然撤退。
这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决,对A股市场未来的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决定其胜负的关键点更多在于经济形势的走向。
5月增持31亿元 产业资本“抄底”声渐起
4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连续暴跌,沪指从3100点下探至2500点,部分个股跌幅更是超过30%,面对如此惨烈的下跌,产业资本纷纷慷慨解囊,出手增持。西南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股东增持市值由四月份的3.52亿元,突然暴增至5月份的31.60亿元,一举创2009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
不过,就在增持浪的掩盖下,减持潮仍然是暗流汹涌,在增减双方的激烈碰撞之后,到底谁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仍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业内人士表示,想要把握A股扑朔迷离的未来,投资者还需更多的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
5月增持潮暗流涌动
在房地产调控组合拳等一系列因素冲击下,A股市场自4月中旬以来持续暴跌,上证指数最低一度跌破2500点。与大盘相比,个股跌幅更是惨烈,下跌超过30%的比比皆是,地产板块更是一片哀鸿。
就在A股市场一片乌云密布之际,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在5月发布公告,高调宣布股东逆市增持的好消息。西南证券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有冀东水泥和中兴商业两家公司获得股东增持,共计2198.77万股,涉及市值累计约为3.52亿元。但5月份,共有上海金陵等22家上市公司获得了股东的慷慨增持 (二级市场增持20家,大宗交易2家),增持股份数共计29617.03万股 (二级市场增持24970.37万股,大宗交易4646.66万股),市值共计31.60亿元,增持额创出了2009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
从市场表现来看,获得增持的个股也大多都有较好的走势,这种现象在5月上旬体现得尤为明显。海信电器5月10日在大股东一致行动人海信电子增持241.93万股消息的刺激下,股价高开高走,最终以19.98元的涨停价报收;飞乐音响也表现不凡,当日暴涨9.8%;而上海金陵、青岛海尔、建发股份等获得增持的个股也均有不错的表现。毫无疑问,股东增持也已经成为了弱市当中的一大亮点。
有不少业内人表示,随着上市公司4月份完成了2009年年报、2010年一季报的披露工作,5月份主要股东的禁买期已经结束,加上市场出现大跌,价值低估的股票越来越多,促成增持行为急剧增加。从深圳证券信息公司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5月的增持量是去年10月以来首次超越减持量,这也使得市场各界发出了“产业资本开始抄底股市”的惊呼。
见底之声逐渐兴起
虽然5月数据十分喜人,但不容否认的是,今年以来减持一直是A股市场股东操作方向的主基调。即使是在增持潮集体袭来的5月份,仍有风华高科、天润发展等34家上市公司遭遇了股东的减持,涉及1.81亿股相关公司股份,减持总市值约为18.73亿元。而在上市股东增持成风的背景下,这一现象被极度渴望利好消息的市场资金给忽视掉了。不少业内人士甚至认为增持潮的兴起,预示着大盘将在不久之后见底。
因为就在2008年那场熊市结束之前,也曾出现一次大股东增持的热潮。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2008年的9月、10月,近百家上市公司获得大股东的慷慨增持,其中尤以汇金增持三大行最引人关注。2008年9月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大行先后发布公告,高调宣布中央汇金公司各增持公司股份200万股。在汇金公司这只“国家队”的调动下,大股东增持蔚然成风,当年10月,就有近60家公司宣布大股东增持。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2008年产业资本举起增持的大旗之后,A股也很快结束了长达一年的下跌,并在此后开始了一波长达10个月之久的大反弹,股指从1664.93点一路上攻至3478.01点。而近期以来,伴随着由22家公司掀起的增持浪潮,汇金增持的传闻更是不断袭来。可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不少投资者不禁疑问,窗外已经艳阳高照,但是A股冬天何时才能结束?
增持动机需要深究
方正证券分析师王辉指出,大股东增持行为公告后,相应股票通常会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因为以产业资本身份进场的大股东,由于看好公司而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减持股票,这种情况更能提振市场对个股的信心。但需要注意的是,增持概念股可以作为一个短期炒作的投资标的,可也要明确增持行为是否是由于看好上市公司而发生的,以及大股东是否有增持承诺、公司有再融资计划等。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大股东慷慨增持的行为却并非仅仅是“看好”那么单纯,其中可能还夹杂着其他目的。比如上海金陵(600621,收盘价7.13元)大股东上海仪电控股集团(以下简称仪电集团)在5月10日一天之内增持公司股份数额达到3470.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高达6.62%。但需要注意的是,股权出让方是与仪电集团颇有渊源的上海华铭投资以及上海敏特投资,因此这一次增持被业内人士理解为仪电集团进行集团内部资源整合的重要一步。无独有偶,仪电集团在5月7日也对另一家下属上市公司飞乐音响 (600651,收盘价11.14元)进行了增持,增持量为1176.56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1.91%,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上述观点。
此外,曾经的“股王”——贵州茅台酒厂对贵州茅台(600519,收盘价138.12元)的增持也颇受人瞩目。因为在披露的增持公告中,首次4.16万股的增持量确实不算慷慨,而且茅台酒厂未来1年内1%的增持比例,也远远低于一般公司2%增持水平。因此在宣布增持方案后,被市场戏称为“史上最寒酸的增持”。有市场人士分析,贵州茅台此前失去了拥有多年的“第一高价股”宝座,股价不断下跌,而目前恰逢公司管理层换届之时,因此这一次的小额增持,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有作秀之嫌。
金融资本“逃声”一片 6月频现大幅减持
在产业资本入场的推动下,5月份增持量终于再次超越减持量,这一消息确实令投资者振奋。不过另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现实是,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减持潮并未停歇。就在增持集结号吹响之时,以金融资本代表的资金正在掩护下悄然撤退。
WIND统计数据显示,减持暗流在5月短暂枯竭后可能再次爆发。因为进入六月以后,上市公司遭遇了全面减持,减持量也有回升的势头。业内人士表示,在经济或二次探底阴影的笼罩下,仅凭一部分勇敢的产业资本想要将A股推向上涨的单行道,或许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减持力量6月抬头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减持量与4月份相比有了明显的下滑。4月份共有67家上市公司遭遇了股东减持4.36亿股,累计减持金额达到了惊人的60.4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热门股华芳纺织(600273,收盘价16.823元)在4月22日创出18.78元的近期新高之时,却遭到控股股东华芳集团大肆抛售,1570万股的减持量占公司总股本4.98%之多,该公司也凭借累计约2.8亿元减持市值,尴尬地成为当月被股东减持最多的公司。
进入5月份后,虽然风华高科(000636,收盘价10.22元)、天润发展(002113,收盘价10.13元)等34家上市公司遭到股东减持,但是涉及公司股份已经下滑至1.81亿股,减持总市值也降至约18.73亿元。其中被减持市值最高的公司万家乐(000533,收盘价11.43元),其二股东在5月25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100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1.45%),减持市值约为1.20亿元。对比4月、5月的减持数据后不难发现,不管是减持总量还是减持强度,上市股东减持的意向在5月份都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6月份以后,蛰伏一个月的减持力量再次抬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本周四(6月3日)共有10家上市公司出现了股份变动,其中德赛电池、*ST传媒等9家公司遭到了股东减持,涉及3625.93万股,累计减持金额约为5.02亿元。与之相对的是,仅有精工钢构(600496,收盘价9.02元)一家公司获得大股东增持,涉及38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327万元。也就是说,伴随着股东增持热情的下滑,进入6月份以后上市公司遭遇减持的力度再次回升,这不禁再次让投资者感到担忧。
金融资本、高管减持需关注
在近期的减持暗流中,有两股力量格外值得投资者关注,其中一类是在A股市场上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与侧重于投资实业并关注长期收益的产业资本相比,金融资本分资金在近期操作对短期市场走势的指导意义更加明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梳理了5月以来股东增减持情况后发现,A股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金融资本毅然地选择了全面减持,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上海敏特投资、上海华铭投资等公司的减持决心更是令人咋舌。*ST传媒6月3日发布公告称,二股东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于2010年4月14日至2010年6月1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442.4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42%。正是这一系列减持行为,使得公司股价遭遇了连续大跌,在5月26日至5月31的四个交易日中甚至遭遇了连续跌停。
WIND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除了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一致行动人广晟投资(中金岭南大股东及二股东)增持了中金岭南(000060,收盘价14.59元)外,其余金融资本均选择了抛售了手中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敏特投资和上海华铭投资两家公司将手中持有的,共计3470.1万股上海金陵流通股份转让给上海仪电集团,这一笔交易成为五月以来金融资本减持之最。
除了金融资本以外,对上市公司发展了如指掌的高管人员的增减持行为也值得投资者关注。根据交易所公布的高管股份变动情况显示,5月共计有50余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减持了1060.28万股。具体来看,遭遇高管减持的重灾区位于估值较高的中小板,雪莱特、农产品、苏泊尔、沃尔核材均位于前列,位于第一位的雪莱特高管合计减持了160万股,约占流通股本的1.66%。与之相比,高管增持自家公司股票的热情显然不高。据统计,虽然5月也有近50家上市公司获得高管增持,但是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量尚不到550万股,其中仅宗申动力董事长左宗申通过二级市场买入100万股,其余高管的增持数量并不突出。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上市公司高管对于公司基本面的把握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而且操作方向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因此作出的判断往往更加准确。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隐隐透露出大多数高管对于未来市场的担忧。
他指出,一般情况下,公司高管增持,市场一般看作利好因素,通常被看作该股已经具有投资价值,甚至是跌过了头的标志,而上市公司遭遇高管减持,则往往被市场认为是调整的信号之一。
概念股直面减持风险
从遭遇减持的公司来看,不少公司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具有一定的题材,并且在前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涨幅,而这一类公司就成为了减持大军总的排头兵。例如上述在被高管大肆减持的雪莱特、沃尔核材等个股,具有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概念,今年以来涨幅均明显超越了大盘指数;ST东源、*ST石岘等基本面存在问题的“ST”股也成了遭遇减持的重灾区。
与之相比,受到增持且力度较大的公司则多为估值较低的蓝筹股,最典型的就是长江电力(600900,收盘价12.32元)和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3.39元)两家公司。长江电力在5月18日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此前斥资27亿元,增持公司2.20亿股,随后国电电力也在5月28日发布公告,透露大股东国电集团累计增持了1.59亿股的公司股份。
渤海证券分析师周喜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此前市场一片大好之时,一些小盘概念股所酝酿的超预期增长,很容易吸引市场资金追捧。但是当弱市来临之后,市场资金心态日趋谨慎,前期股价涨幅较大,却又没有基本面支撑的公司自然成为股东减持的首选目标,反而是一些遭遇错杀并形成估值洼地的公司,会受到以大股东代表的产业资本的追捧。
产业资本PK金融资本经济形势成胜败关键
近段时间,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果断买入自家股票的行为极大地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不少金融资本的出逃,又为A股市场增加了一丝阴霾,这两股力量在A股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决,对A股市场未来的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决定其胜负的关键点更多在于经济形势的走向。只有把握这一准则,投资者才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操作策略。
合理估值的诱惑
随着指数的不断下挫,不少上市公司的股价也遭遇重挫,这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也让不少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颇为郁闷。正是受累于股价的暴跌,招商地产(000024,收盘价15.41元)的融资美梦不得不告吹。《每日经济新闻》初步统计后发现,在目前180余家正在或拟进行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中,超过40家跌破了发行价。
毫无疑问,对于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来说,酝酿已久增发方案的破灭确实令人失望,而且很可能打乱公司的发展部署。而与跌破增发价相比,破净大军的不断扩容,则让这些公司的大股东们更加难以接受。截至周五(6月4日)收盘,已经有华凌钢铁等5家来自钢铁板块的上市公司无奈破净。
业内人士表示,净资产往往是个股估值的一个底线,而破净股的不断扩容也就预示着A股已经具有了投资的价值。而近期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行为也隐隐说明,A股市场开始逐渐进入了价值区域,正是这一原因激起了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的进场欲望。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产业资本入场主要是由于个股的估值优势,这些优势有的甚至大于实业经济的机会。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机构对市场的看法没有那么乐观,产业资本可能认为就算目前不是底,有些个股离底部也不远了。
双方博弈后果难测
实际上,从近期的数据不难看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操作方式上有着明显不同,这与其各自的特点有关。有分析人士认为,金融资本相对产业资本更具有短期性特点。在A股市场上通过在低位收购公司股权的方式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并等待合适的机遇卖出这部分股份,主要通过低吸高抛的手段来获得收益。而产业资本则更愿意长期、稳定的持有公司股权,并参与公司的实业发展,它跟金融资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通过企业发展来分享其逐渐带来的回报。
关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信达证券分析师梁浩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产业资本在5月增持增多,同时也不乏大小非、金融资本等二级市场投资者在减持,增减持之间必然存在博弈,但这种博弈并不具有影响市场转向的显著效应。她认为,产业资本的所谓抄底资金都不是大资金,而是分散在一些个股上的零散资金,和以前社保、中投公司站在国家层面的增持不可同日而语,只能说目前很多个股正在进行价值的回归。
此前,超预期的地产调控政策引发了大盘的一轮深幅调整,而目前市场更担心经济是否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梁浩认为,因为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而消费的两个引擎地产和汽车增速也有所放缓,至于再出现一个4万亿投资计划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资金方面,出于防止滞涨的动机,决策者或将继续控制物价收缩银根,从而影响经济增速,从这一点来分析,产业资本想要夺取胜利并不容易。
大同证券分析师刘云峰也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资本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可是部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二级市场上的博弈还不能完全地影响市场走向。产业资本主要以个案为主,难以形成热点板块,而且他们对金融市场的熟悉程度和运作手法上都不如金融资本。
轻言底部并不明智
在增持潮出现以后,市场上不断出现关于A股即将见底的观点,并将目前的情况比作是2008年底部来临之前。不过,对于上述观点,业内人士均显得非常谨慎。华创证券分析师郭艳红表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股增持行为尚难说是市场底部的到来。对于大股东增持行为,只是个别公司认为其价值被低估后进行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生增持行为的同时,也有股东减持的现象,这与2008年底的全面增持现象有着明显的差异。
渤海证券周喜也表示,大盘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跌后,从技术上讲出现反弹也是情理当中,毕竟空方能量消耗已经过大,但就此讨论底部是否来临,还为时尚早。对于近来屡屡出现的大股东增持现象,周喜称,虽然上市公司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对公司情况更为了解,但是投资者也不要盲目迷信这一指标。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产业资本如果出现了非常集中且数额巨大的增持,只能说明部分企业出现了投资价值。考虑到某些产业资本的增持也可能存在作秀的成分,要加以鉴别,关注增持后公司会不会出现资产注入、重组或者再融资等动作。他指出,由于只有几十家企业出现增持,只能说这几十家企业可能出现了投资价值,这不等于市场底部完全出现。不过如果未来出现增持的产业资本越多,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更大,像1664点时汇金、中石油的增持就特别有底部参考意义。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