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加息动力未除 理财宜“短”不宜“长”

    2010-03-05 04:45
    每经记者  陈诚  发自北京

      本周,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再加息25个基点。我国央行何时加息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近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北京地区活期储蓄存款减少85.7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增加117.2亿元。一般而言,加息预期下,居民多持有活期储蓄,以待加息转存定期。然而,央行公布的上述数据与加息预期不符,这说明加息预期渐渐趋弱?还是有其他特殊原因?

            昨日(3月4日)股市大跌70多点,一大利空因素就是市场传闻央行将在“两会”后加息,足可见加息预期的威力不减。在理财方面,投资者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看专业人士的建议。

    春节因素致使定存扩大

            近日,央行营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人民币储蓄存款一月增加31.5亿元。1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4662.9亿元,当月增加31.5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减少85.7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增加117.2亿元。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一般而言,加息预期下,居民往往倾向于将手头现金存为活期存款,待加息靴子落地之后,再将活期转存定期,以博取较高的定期存款利息。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北京地区1月份活期存款下降,可能是因为春节前居民置办年货,消费量大增。此外,1月股市出现回调,投资者可能将资金转为定存。

            “北京地区存款余额总量达1.5万亿元,活期存款减少了85亿元,占比非常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分析师认为,活期存款减少的因素有很多,不能证明加息预期已经消失。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孙瑞琪则表示,北京地区出现的定期存款增加,活期存款减少的现象,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储户对银行利率的敏感程度有限。

    加息将延后  预期不减

            1月18日和2月25日,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回收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央行三大政策工具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快接近极限;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大量回收资金亦要承担巨额的调控成本。

            本周,澳大利亚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4%。分析人士认为,澳大利亚央行加息没有示范效应,各国不会跟随加息。加拿大央行在此后不久,宣布维持现有0.25%的利率不变。

            市场分析人士也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初步达到,中国央行近期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金公司最新研究报告称,外部来看,美联储重申需要保持极低利率水平,我国加息可能延后,而人民币升值或可能提前。

            IMF首席经济学家高调撰文提出,西方国家可以将通胀目标提高,表明外部加息的时机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晚。内部来看,中国短期通胀压力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作为加息先行信号的央票利率也保持稳定,因此一季度加息可能性较低。

            信贷证券分析师黄祥斌表示,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历史经验表明,一般GDP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超过11.5%以上,央行才宣布加息,而目前来看,国内GDP的增速还远未到上述程度。

            尽管分析人士普遍判断,加息可能比预想的要来得迟,但加息预期始终未消散。

            为刺激经济,中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2010年以来,通胀压力逐渐显现。事实上,通胀压力已经成为促使央行加息的最大动因。

    短期理财品成热点

            加息预期之下,投资者该如何配置资产?

            理财专业人士建议,加息预期之下,投资者更要重视现金的重要性。事实上,现金也代表一种机会,待利率政策逐渐清晰之后,能利用手中的现金迅速投资,抓住瞬息即逝的机会。

            该人士继续表示,投资者还不宜盲目将积蓄存成期限较长的定期,不妨将资金存为期限在3到6个月的短期定存。

            除了现金之外,银行理财产品也是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西南财经大学理财产品研究所孙瑞琪表示,在加息预期下,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以“短”为原则。

            他表示,目前市场上一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发售数量也在减少。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当利率上涨后,此前发售的理财产品可能不能分享利率上涨的收益。

            事实上,银行方面早已作出了反应。据了解,加息预期逐渐升温,多数银行停止销售1年期以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6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打产品。此外,15天理财、7天理财等超短期产品成为热点。

            此外,国债方面,理财专家建议,在加息可能性很大的2010年,可考虑暂缓购买期限较长的国债。原因在于,国债执行合同利率,倘若如果利率上调,也只能按购买时约定的利率计息。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通胀预期下地方融资平台何去何从?

    下一篇

    债务阴云压顶 欧央行讳言“退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