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提前召开“订货会”同煤集团向电企发“通牒”

    2009-10-28 03:27
    每经记者  周晓芳  发自北京

            或许是为了避免2009煤炭订货会“谈崩”的情况再次出现,尽管距下一年煤炭谈判尚有时日,山西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大同煤矿集团(以下简称同煤集团)已经在未雨绸缪。

            10月26日,同煤集团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小型的“煤炭订货会”,煤矿集团董事长吴永平在会上向参会的电力企业发出“通牒”:对于煤电价格之争,国家不会协调,将会完全市场化。据吴永平介绍,包括了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10多家电力企业参加了这次  “订货会”。但有趣的是,在记者的采访中,电力企业相关高层均称没有参加会议。双方表态的不一致,给下一年的煤炭谈判埋下了更多的悬念。

    煤电双方各执一词

            作为山西省最大煤炭企业,同煤集团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煤电行业人士的心。

            在电煤形势很严峻的前年,同时也是电煤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一年,同煤集团被电力集团称为高煤价的“始作俑者”。同煤集团的签约煤价涨幅无论对煤炭生产企业还是对煤炭贸易中介商而言,都是风向标。

            据吴永平介绍,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在内的10多家电力企业参加了此次“煤炭订货会”,参会的电力企业希望能够尽快达成长期协议,保持煤价的稳定。他在会议上发出强硬表态:煤电价格之争国家不会协调,将会完全市场化。业内人士认为,吴永平的这番表态,似乎在给参会电力企业敲警钟,让企业安心谈判。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次“订货会”向华电集团负责燃料管理的一位高层询问时,这位高层告诉记者,还没有开会,也没有开始进行谈判。华润集团燃料部总经理李向阳也表示,目前还没有进行下一年的煤电谈判。

            在采访中,熟悉煤电行业的资深人士指出,吴永平所指的五大发电集团的参会者应该是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的电厂代表。

            据介绍,按照五大发电集团要求,其旗下遍布全国的电厂可以向发电集团总部上报所需煤炭的数量及品种,但最后价格的确定仍应由集团总部的燃料部最后确定及签约。煤炭企业与旗下电厂的签约是得不到集团总部承认的。

            此次双方表态的不一致,和今年的煤炭谈判后煤电双方提供完全不同的谈判结果如出一辙。煤炭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煤电谈判合同已经基本签订完毕,其中不乏与五大发电集团签订的合同;但是五大发电集团总部发布的数据却显示,截至目前仅山东和贵州等少部分地区签订了煤电合同。

            煤电双方对谈判结果各执一词,根本原因还在于对煤价期许的不同。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煤炭方所签订的煤电合同不仅仅包括了电企与煤企直接签订的合同,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类似于重点合同的合同煤”,即不是煤电双方直接签订的合同,而是电厂通过中间商与煤企签订的合同,也就是中间商用电厂的营业执照、求购函等与煤企签订的合约,其中既有年度合同,也有半年合同,还有季度合同。(详见本报2009年7月7日刊发的《市场催生神秘中间商暗签“疑似”合同煤》一文。)

    政府会否介入成悬疑

            在历届的煤电谈判中,去年年底在福州召开的“2009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令人印象深刻。电力企业由于政策因素导致巨亏,要求煤价较上年下降50元/吨;而煤炭企业由于各种税费的增加,要求煤炭价格上涨100元/吨不等。因此,政府会否介入成为关注焦点。

            同煤集团一位高层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五大发电集团连价格也没有给同煤集团报过,煤炭企业方一直向媒体释放价格应由市场决定的信息,而电力企业一直认为由于政策性亏损,应由政府部门协调电煤价格。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吴永平表示,“尽管在福州煤炭订货会上并未签约,不过在后来的谈判中,同煤集团的签约率达83%。”

            对于今年的煤电合同,吴永平乐观表示,“从前日各电力企业的表态来看,都希望煤价稳定,希望能够签订长期协议。”他预计,明年煤电合同的签约率将达100%。

            但是,电力企业一位高层对此并不赞同:“前年电力行业由于政策性因素造成巨亏,在未恢复元气的情况下,今年电力企业盈利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利润并不高。”中银国际电力行业分析师于念也表示,电力企业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前三个季度仅一个扭亏为盈的情况。“而且,电力行业的投资率比较高”。

            国家能源局联合中电联近日公布,1~9月,全国火电电源基本建设完成投资831.64亿元。

            “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利润、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而且投资一个电厂动则几十个亿。”这位高层称,从现在来看,电力企业的负债率高,银行贷款也不现实,利润薄将令电力企业很艰难。据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五大发电集团所管理的火电企业亏损面均在80%以上,大唐发电集团10月份火电亏损面更是高达90.14%。

            “如果按现在的情况来看,很难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位高层表示,目前仍在观望,等待国家发改委出台相关政策。

    山西煤炭重组增加谈判筹码

            煤电谈判的僵持令煤电双方头疼。在今年煤电谈判公布令人讶异结果的同时,山西省政府推动了煤炭兼并重组。加大煤炭兼并重组力度后,山西省GDP数据一直很难看,曾一度成为全国唯一负增长的城市,也令山西省的煤企经营困难,让不少煤炭从业者感觉举步维艰。

            据近日山西煤炭工业厅消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方案报批工作已经结束,重组整合煤矿企业协议签订率达到97.9%,主体接管到位率达到71%。根据山西省推进目标,重组兼并相关双方将在协议签订基础上,于10月底基本完成主体企业到位和证照过户换发工作,11月份全部通过验收。

            资料显示,从已批复和正在批复方案的情况看,山西省煤炭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压减比例达到60%,3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关闭,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其中,90万吨/年及以上的综采机械化矿井占到2/3,平均单井规模由36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在小煤矿退出的同时,山西省太钢、焦炭集团、能源产业集团、国际电力集团等不以煤炭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全部退出了所办煤矿的控股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认为,尽管短时期内山西省的数据并不好看,但是,山西省加强了对煤矿资源的集中控制力。山西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之一,掌握了供需就掌握了定价能力。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山西省煤炭兼并重组短时期内可能影响山西省的煤炭供应,令GDP失血,但在形成几个大的煤炭集团后,由于其对煤价的控制,这些都是能够补回来的。

    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

    今年利润增长10%明年规模上千亿

        昨日,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独家专访了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

            NBD:作为山西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同煤集团在此次由政府主导的山西省兼并重组行动中承担了怎样的任务?现在进展如何?

            吴永平:山西省将会形成五大煤炭集团,同煤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同煤的资源覆盖了包括大同、吕梁、晋城、临汾等在内的7个地市。根据规划,同煤集团会将106座煤矿整合成47座,产能达到3250万吨。整合后,同煤的资源将更加集中。目前已经有80%~90%煤矿正式签订了协议,10%签订了框架协议,即还有800万吨尚在评估中。现在已经有12个矿长接手了新矿,目前已经有可以进行生产的矿井。

            NBD:现在不少媒体报道称煤老板将会消失,真的会消失吗?

            吴永平:煤炭由国有大型集团控股后,煤老板仍占有股份,参与煤矿事务。

            NBD:据了解,补偿给煤老板的费用基本上为评估价和资源费的总和,上交给政府的资源费有案可查,但不少煤老板的隐性投资却无单据可查,这让不少煤老板感到心痛,因为有些投资没有发票,但是却已经实际投入了。这怎么办?

            吴永平:即便没有发票,在中介机构评估后,实物投资可以加进去。

            NBD:对于资源整合你们以后有什么打算,提高集中度将会对资源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

            吴永平:山西省煤炭整合有利于决策和政策定位,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发展和集中使用,同时还能对开采和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同煤集团在整合之初便拟定了产品结构调整方案,将106座煤矿整合成47座,产能达到3250万吨。总的思路是“关小上大”,即将几家小煤矿合成一家大矿。有些小煤矿回采率仅10%至15%,好一点的也只有30%~40%。同煤集团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回采率能达到80%以上,大大节约了资源。

            NBD:在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以后,你对新同煤集团的发展有何规划?

            吴永平:同煤集团去年的固定资产是700亿元,前年是400亿元,集团规划在2010年固定资产达到1000亿元,销售收入较2008年翻一番。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中,同煤集团规划以煤为主形成五大产业,即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和煤机制造。

            NBD:在前年煤企大幅盈利以后,今年同煤集团的收益如何?

            吴永平:可以透露的是,今年同煤集团的利润较去年增长10%。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卫哲:中国外贸数据四季度由负转正

    下一篇

    叶檀:上市权下移 希望动“真格”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