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叶檀:大型公募基金吃独食私募基金前景堪忧

    2009-10-24 01:49
    每经评论员  叶檀

         国进民退在基金市场同样上演。

            私募基金日子很不好过,由于信托公司的产品被停止已经3个月,赖信托公司为生的私募基金无法发行新产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边厢私募基金日子难过,那边厢能够发行一对多高端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却如火烹油,他们的一对多产品销量极好,颇有取私募基金而代之的倾向。

            监管层对私募基金痛下杀手,看来是想让大型公募基金独享市场,前阵子不是好的基金经理全都投奔了私募界吗?不是说公募基金体制存在问题、难以吸引客户吗?管理层索性一劳永逸,在市场资金量节节攀升之际,关上私募基金的闸门,看基金经理还会不会流向私募市场?这一招,对于草根的金融机构,一治一个准。这不,私募基金没脾气了。最爽的是,私募基金有求于管理层,还不敢发出什么反对声音。

            公募基金获得市场份额,还可以与银行的理财产品和发行费用较劲。长期以来,公募基金大吃哑巴亏的就是基金的发行渠道掌握在银行手中,每次基金总是想借势翻身,不料银行势头极猛,挟营业网点之多的便利,从低端理财产品到高端的私人银行尽收囊中,再加上固守各种理财产品的发行费用,让基金无可奈何。现在好了,基金占有资金优势在先,可以与银行讨价还价比划比划,如果将来基金建立起自己的产品销售渠道,就可以让银行一边凉快去。再说,银行的理财产品总是离不开证券市场,天知道,银行占据优势的中国债券实在说不上让人满意,推销给投资者,当投资者是白痴?

            看着公募基金激流勇退,难免让人心生感慨,不知道公募基金怎么解决如下问题?

            中国公募基金为人诟病,最重要的是激励机制不完善,依靠规模收取管理费用,旱涝保收。增加了一对多产品之后,公募基金的坏毛病就能解决了吗?恐怕是做梦,他们依然是拿管理费、按收益分成,资本市场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们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从来没有听说过给予垄断红利能够端正企业责任心的事。

            据笔者调研的情况,一些金融机构的高端理财产品存在信用问题,在市场下行周期挪用普通投资者的收益,弥补给高端客户以保证高端客户不流失。考虑中国的金融机构信用普遍存在疑问,我们有理由追问,现在大型公募基金同时拥有普通客户与高端客户,以他们的信用水准真的能够在两种客户之间建立牢固的墙,不攘普通客户之利用于补高端客户之利吗?

            最重要的是,中国要建立金融中心,需要有一批活跃守信的金融机构,包括基金在内。以往深圳、北京等地金融市场之所以有些市场人气,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私募基金与信托结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活跃的基金市场,并且给予各个基金费用以准确的定价,让公募基金羞愧不已。

            现在私募基金被一招致喉,不要告诉我这是为了维护市场的秩序,为了解决私募基金一直存在的坐庄恶疾。

            对资本市场熟悉的人都知道,自从中国资本市场的泰山北斗大小非可以全流通之后,区区私募根本不是大小非的对手,通过大宗交易、通过股权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生成链条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看到针对大小非的厚利有什么税收政策出台,即便有几位律师联名上书要求对大小非征资本利得税,但他们恐怕尝到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滋味。包括笔者在内的人经常尝到这滋味,已练得皮厚肉粗。

            基金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只是中国实体经济与金融领域正在急速推进的国进民退的又一个缩影。我们数次讨论国进民退,大多集中在实体经济如钢铁等领域,事实上,这一趋势在资本、金融、地产等所有的资本与货币市场上演,甚至在尚未完成的征信市场领域上演。

            中国的资本市场会往哪儿去?审批的这支笔越来越值钱,从券商的全牌照到未来的基金销售公司,到跻身首批创业板,笔下可以调动的资金是以前的数倍。谁能告诉我,这支笔还会做出些什么事?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创业板成功与否与投资热情无关

    下一篇

    人社部:个人账户基金部分将投资于资本市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