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资本聚集跑马圈地 电影业三年内年产值或过百亿

    2009-10-20 02:40
    每经记者  李文艺  姜艳艳

      截至昨日,已发行的28家创业板新股中,华谊兄弟(300027,发行价28.58元)以1928.6亿元的申购资金成为最受投资者追捧的企业。其中,华谊兄弟吸引了1565.03亿资金参与网上申购,也是28家创业板企业之最,可谓“鹤立鸡群”。

            华谊兄弟吸引的不仅是资本的参与,还让市场开始关注电影这个行业;开始关注“十一”档期最火的电影《建国大业》创下的票房纪录;开始关注名导与明星的票房号召力。

            那么,作为当今一大娱乐产业的“电影”,背后有着怎样的产业结构?从拍摄到放映,哪些人在分食行业蛋糕?为什么华谊兄弟能吸引如此多资金关注?《每日经济新闻》为你揭开电影行业的资本魔方。  

    电影院:电影产业链的终端

        如有大片上映,几乎都“逃”不过现代人的眼睛,只是每个人看电影的方式不同。

            有人会忍耐一阵,然后从网上免费下载;有人等到出碟买回家看;有人则掏出几十元,去电影院一睹为快。事实上,第一种方式基本不能给电影业带来收入,第二种方式中,只有正版碟才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对投资方来讲,影碟的回收期太漫长。

            那么,通常所说的票房收入到底在整个产业中如何分配呢?

    1个座位平均投资1万

            让我们跟随一张50元的电影票游走,观众购买一张50元的电影票后,这50元首先进了电影院的腰包。

            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惠斌对《每日经济新闻》称,不同院线与制片商谈判的结果略有差异,平均约有25元即50%的票房收入归电影院所有。

            与近年来动辄号称上亿元的天价电影制作费相比,电影院的投资运作稍显“神秘”,越来越先进的视听设备,舒适宽敞的接待、放映厅和可乐爆米花是人们的第一印象。邢惠斌解密说,人们都看到了这个行业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但是电影院的投资并非一定一本万利,不算后期追加投资,仅计算电影院的先期房租、设备、装修投入计算,平均1个座位投入约1万元。

            这真是个令人惊叹的价格——按照一般五星级电影院平均7~8个厅,1300~1500个座位计算,投资一家电影院就要1300万~1500万元。

            据了解,电影院的建造一般需要三个环节:选址、建造和运营。相对来说,选址思路不是选地方而是选择商业地产商——目前几乎所有影院投资商不会自己去盖电影院,而是向房地产商租赁50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开一个8厅左右的电影院。

    电影院房租节节上涨

            与此前的独体电影院运作模式对比,现代化的多厅电影院给人们提供了更高的观影品质。同时电影院投资人也意识到,电影只是人们多种生活享受中的一种,对于消费者的招揽方式也由此变化。

            以前人们可能会专门看电影,甚至下班先回家吃饭然后再去电影院。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人们多是在写字楼、商业圈附近购物,或者偶尔想起顺便看一场电影。

            “我们已经确定了电影院的发展之路——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开到哪儿,我们的电影院就进驻哪儿,这样电影院减少了自己选择地段、培育市场、形成观影氛围的成本,这种经验在国外是被验证了的。”邢惠斌表示,未来的电影院发展之路非常清晰,那就是让消费者能够最多等上20分钟就能看到一场新电影,等候期间也可以去购购物、吃吃饭。

            但邢惠斌提醒注意的是,这个行业虽然未来发展势头非常好,中国的电影市场发展也只是刚刚开始,但在这个跑马圈地阶段,却已经有点过热的表现:“这个表现反映在房租上,一般电影院的年房租应该占到票房收入的10%左右,但是由于投资商竞争加剧,不少城市出现了对一个地方的大力争夺局面,现在平均是13%,有的地方听说还到了17%,这不能不说是有点过热了。”

            如果支付的房租价格过高,电影院的利润就会受到挤压。在拿到大约票房收入的50%后,先不考虑前期投入,电影院还需要支付物管费、水电费、人员工资、宣传费等。此外,由于是时尚消费行业,一般电影院建成几年后就要进行重新装修等后期改造再投入,最终,电影院赚取的利润并非想象中那么“暴利”。

    院线:电影产业链的渠道商

        一张电影票的价款“飘”过了电影院,只剩约25元继续向上游行走,第二站是电影院线的钱兜,但它们仍不是电影票最终的归属,院线只能提取最高相当于整张票价10%的留成,即5元钱。在业内人士的眼里,每一条电影院线就像一个快餐连锁品牌,将数个电影院结成联盟。每当新片上映,制片方只需跟各大院线洽谈放映事项,再由这些院线将拷贝发行到影院去安排放映。

    34条院线掌控90%的票房

            在我国,院线是2002年才出现的。当年实行院线制改革,以若干家电影院为依托,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目前,我国所有的电影院都必须加盟某一院线才能获得放映资格,制片方也只能直接与院线洽谈票房分成。借用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的话说:“院线经营直接导致了中国大中城市商业中心区多厅化影院的快速建立。”

            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34条跨区域的院线,这些院线通过合约或者资产联合的方式拥有1545家影院的4097块银幕,这构成了我国电影业的主要发行放映渠道,控制90%左右的票房。目前,按照拥有的银幕数量排名,前五大院线分别是星美、联和、新影联、万达、新干线。

            在院线制改革前的2001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30亿元下跌到不足9亿元,主要原因就是各省级电影公司在地方上垄断播映权,利益分配体制畸形。因此,院线制改革被业内看成是电影行业触底反弹的根本动力。

    “兵家”必争之地

            院线连接着上游制片方和下游电影院,对电影院而言,它控制着放映资格,对制片企业而言,它又掌握着终端资源。除了人力成本外,院线10%的票房分账几乎不需要再进行额外支出。因此,院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本身也从单一的电影放映企业,向综合性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企业发展。

            最先进入的是地产资本。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万达集团。如今,“万达模式”的院线形态最令业内津津乐道,万达旗下几乎所有电影院都是万达院线的自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高度统一,分账所得也全部属于一个实体。另一方面,万达电影院对周边人气、商气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以此提高万达地产的物业价值。

            对此,有业内人士风趣地将电影院投资商与商业地产商之间的关系比喻成“让李敖去读书,我们来读李敖”,二者相互影响互相借力。据邢惠斌透露,目前中影电影投资公司已经开始接触深国投、绿地集团、宝龙集团等大型房地产商,拟就建筑面积、交房条件、合作方式等方面形成框架协议进行合作。

            一些院线新军正在效仿  “万达模式”,如浙江横店。此外,联和、新干线等传统院线依托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优势;星美依托跨区域最广、电影院数量最多的规模优势;广东大地则对二、三线电影市场进行“跑马圈地”等。

            除了外来资本对院线的抢夺,国内大型院线也开始向上游延伸,涉足制作环节。如新影联参与投资《画皮》、《叶问》等影片。

    制作方:电影产业链的制造商

        一张电影票的收入,在电影院、院线分账后,最终的40%收入即约20元才被电影制作方“收入囊中”。行业人士表示,不同的电影院与片方、院线谈判的数字不同,很多大型片商能够挤压出更多的票房收入。

            但电影制作是整个行业中风险最高的一环,华谊兄弟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一部大片投入过亿,但市场需求却是未知数,能否取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电影制作是“赌博”

            “高风险”决定了一家影视企业或单一投资方,难以“扛”起整部电影的拍摄。行业通用的是“联合摄制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资金压力,分散投资风险。利益分配方面方式较多,一般按投资比例分配。

            华谊兄弟作为执行制片方拍摄的  《非诚勿扰》、《游龙戏凤》、《集结号》等商业大片,都是采用的联合摄制模式,华谊兄弟在这三部大片中的投资比例分别为70%、30%、80%,根据协议,公司按照投资比例进行全球分账。

            银河证券研究员许耀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制片环节的投资大,风险高,既是不利,又是有利,因为这提高了影视行业的进入门槛,隔离了部分潜在竞争对手。

            通常一部电影的制作以“剧组”为生产单位,剧组由影片拍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专业人员组成,而一部电影是否有票房号召力?导演、演员等人才是关键因素。

            许耀文称,优秀的导演不仅具备专业才能,还对市场反应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像冯小刚就很少有票房失败的片子。知名演员也是票房的强大号召力。所以,对制片企业来讲,专业人才的搭配几乎决定了影片成功的一半。

    开发衍生产品广揽财源

            在国内,一部电影在公映后3~6周内就基本实现了大部分票房收入。所以一部片子成功与否,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揭晓,若票房不理想,制片方的损失将是惨重的。为了降低风险,因此,在电影的上游环节,制片方还可通过植入性广告、贴片广告、商家赞助首映式等形式,在电影还未放映前就提前收回一定成本。

            《手机》是国内率先进行了植入广告的电影,观众们至今仍记得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使用摩托罗拉手机,还有多个特写镜头。而近年来几乎每部电影院播放的影片中都有贴片广告,就是影片开始前插播的约30秒/条的小广告,时长5分钟左右。此外,越来越隆重的电影首映式也成为投资方掘金的法宝,“夸张”的首映礼不仅可以积累影片人气,还可拉来商家赞助,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许耀文认为,国内电影衍生品做得还不够到位,仍有诸多领域值得开发,如道具拍卖,电影角色玩具制造等,这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除了拓宽收入渠道,部分影视制作企业也开始向下游渗透,收购院线,控制终端等。据悉,华谊兄弟本次IPO,部分募集资金就将用于下游行业的建设。

    前景:电影业还有极大空间

        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日本,仅有两条院线,规模相当于我国院线前五强,票房收入更远超中国;与美国约8000人拥有一块电影银幕相比,中国约30万人才有一块电影银幕。这些数据都显示,我国的电影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电影业2008年产值超过40亿元,是迄今为止最高的年度票房总收入。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电影行业仅算从低谷走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影业才刚起步。

            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称,院线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从2001年的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43亿元,增幅近4倍,年复合增长率接近40%。而2008年我国以30%的票房增长幅度居全球之首,并首次进入全球电影票房市场的前十名。

            去年,我国年产故事片总量为402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列全球第三。但其中实现票房收入200万元以上的只有60部,占总数的15%,有过亿票房的只有8部。每年拍摄的大部分影片甚至进不了影院,这是目前电影行业发展的一个隐忧。

            申银万国认为,未来5年,我国电影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35%,预计到2014年,国内票房将突破200亿元。

            “我国电影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即使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下,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原因就是电影是娱乐消费中成本最低的,经济环境不好时,它能成为其他娱乐的替代品,而经济环境好时,又能跟随大环境一起发展。”许耀文说。

            邢惠斌预计,三年内中国电影行业的年产值将突破百亿,而200亿、300亿元的年产值也并不遥远。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高尔夫6中国重生路在何方?

    下一篇

    人保股份公司挂牌 继续整合暂不出海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