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日钢重组两万人惦记“国家粮”

    2009-09-16 03:08
    每经记者  张超  发自日照

      在杜双华身份从“业主”向“租赁者”发生转变的同时,他麾下的24000名日钢人也面临着重大转型。工人们憧憬着较完善的保障时,也疑虑工资可能会下降;而科研人员则更担心循规蹈矩的国企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或不及原“东家”。

            9月13日,距离山钢、日钢正式签署重组协议刚好过去一周时间。

            被重组的日钢并没有因此停下生产的脚步。虽然是周日,但运送铁矿石的大货车仍络绎不绝地往返于厂区,生产车间的工人也“四班三倒”加紧生产,刚刚上马的脱硫工程正加紧施工,这里的一切与重组前似乎并无变化。

            而在距离日钢厂区40公里远的日照市区,山钢和日钢的谈判组正就资产评估、债权债务等30多项细节协议紧锣密鼓地进行谈判,其中就包括敏感的人员安置问题。

            “通过我们与山钢协商约定,山钢承诺接受签约之日的全部在册员工。”在签约之后的厂部级部署会上,杜双华如此安抚职工。

            从民企向国企转型,日钢面临着企业性质的重大转变,而包括杜双华在内的24000多名日钢员工也面临着身份乃至事业的重大转型。

    【老板的转型】

    “从业主转成租户”

        日钢成立的第7年,创始人杜双华成了自己公司的租户。而在未来3、4年后,他或许只能算山钢的一个“打工仔”。

            根据日钢与山钢达成的重组协议,在山钢日照精品钢基地一期投产前,日钢由原管理团队租赁经营。所以,从2009年9月6日开始,杜双华开始了从“日钢董事长”向“租赁者”的身份转变。

            “2002年10月6号,我们第一次踏上日照运作筹建日钢,到下个月正好是7周年。”在一次内部管理层会议上,杜双华动情地表示,“大家干得不错,造就了日钢,也成就了我。”

            实际上,在2002年至今的7个年头,杜双华在董事长的职位上确实兢兢业业,也着实干得出色。“他是一个事业狂人。”有当年跟随杜双华创业的日钢员工告诉记者,在建设初期,日钢曾连续遭遇雨雪和非典等阻力,当时的杜双华坚持与工人并肩作战,很多人直到出钢的庆典上才知道这个一口纯正京片子的“胖子”是公司的老板。

            2003年9月28日,日钢产出第一炉钢,而这距公司奠基还不到半年。仅仅一年后,日钢年产量就超过百万吨,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随后,日钢进入扩张快车道,到2008年,日钢产钢747.21万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1.87亿元,利润却高达60多亿元,其盈利能力是并购者山钢的7倍多。

            爆炸式增长的日钢也让杜双华成为一个  “有钱人”,2008年,杜双华本人位列中国富豪榜榜眼。

            “以前的成绩都成为历史了。”在签订重组协议之后,杜双华对过去做了总结,同时也对自己的身份作了重新界定,“我们原管理团队将作为租赁方继续经营理日钢资产。”

            “从业主转为租户。”有日钢员工如此形象地形容自己的老板,而这个租户的身份也不能长久维持,当日照精品钢基地一期投产时,杜双华的身份又将从租户转为打工仔。“这个过程短则3年,长则4年。”杜双华自己表示。

    【事业的转型】

    杜双华或投身钢铁下游领域

        “还没打算。”签署重组协议后的杜双华已经很少出现在日钢厂区,9月10日,记者在日钢厂区与他进行了手机通话,杜的声音略显疲惫,对于未来的打算仅仅是一句“再说吧”。

            关于杜双华的未来,此前媒体已经做出了很多预测,诸如转行从事投资领域和收购其他钢铁企业都被无数次提及,但杜双华对于日钢的感情却非常炙热。“单纯的重组我是不情愿的,谁也不愿意把基业让别人管理。”虽然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山东省钢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都提到了“日照钢铁基地”,但杜双华仍旧希望通过努力抵制并购。

            但建厂时曾经获得政府大力扶持的日钢却发现当地政府已经明显  “疏远”了自己,日钢在银行贷款、企业用地、环保审批、水电保障等原本比较容易的事情上开始遭遇重重阻力。2008年6月11日,国家环保部直接以“未经过环评”为由,叫停了日钢已经上马、总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日钢不是日照的企业,它是河北人的企业。”在和记者聊天时,有日照当地的政府官员甚至如此对记者表示。

            “日钢的发展比较激进。”有熟悉日钢的当地专家告诉记者,日钢在土地租赁、环保设施及高炉、转炉设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土地(租赁)手续不全,这几年与当地村民发生过纠纷;环保设施欠缺,省政府也多次指示日钢注意环保。”

            多年的行业经验无疑也让杜双华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但这也让他对钢铁行业萌生退意。“以杜总的性格,租赁期结束后离开日钢是必然的,但将来未必是继续从事钢铁行业。”有要求匿名的日钢管理层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山钢重组日钢难以逆转时,杜双华已经对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的钢铁行业失去信心。“再收购中小钢企,谁能担保能与政府规划完全不发生偏离呢?”

            “杜总最近没来公司。”日钢接待处的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在9月7日传达完重组精神后,杜双华就没在日钢总部出现过。“我们在外地还有几家钢管厂,杜总现在的精力主要在那里。”

            日钢秘书处主任赵永钦向记者证实,在外地的钢管厂一共有6家,总产量约为300万吨,这6个钢管厂是京华创新集团旗下的企业,不在此次日钢重组范畴之列。此外,未在重组之列的还有河北衡水房产置业公司和河北京华化工厂。

            “我认为杜总会投身钢管等钢铁下游建材产品。”上述日钢管理人士表示,和房地产、化工等领域相比,杜双华更熟悉钢铁行业,他也最有可能在与钢铁相关的领域发力。

            尽管杜双华对于未来似乎并没有明确的计划,但在重组后的厂部以上干部会上,他首次作出了“团队撤出日照”的假设。已过不惑之年的杜双华在日钢的影响力正逐渐淡弱,而在未来的3~5年,他甚至可能成为彻头彻尾的局外人。随着日钢被全面接收,一个作为钢铁制造商的杜双华可能将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但谁有能担保今后他不会以其他领域的巨头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工人的转型】

    较高保障较高工资或难得兼

        “麻烦问问厂里还要不要人。这一重组,职工可都端上铁饭碗啦。”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开出租车的高越岭很是兴奋。去年年底,日钢原职工高越岭下了岗,并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专门从车站向日钢拉客。“我是公司的劳务工,所以被裁了,正式工是不会裁的。”

            日钢秘书处主任赵永钦也向记者证实,日钢现有职工24000人,其中在册的正式工12000多人,剩下的是通过劳务公司招聘的劳务工。

            “山钢集团承诺接收签约之日的全部在册员工,并妥善解决劳务工问题。”在重组后的协调会上,杜双华对人员安置作出解释。

            “妥善解决是怎么解决?”9月13日傍晚,日钢职工公寓的空地上一群劳务工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正式工相比,他们的工资和福利要低了不少。“他们的工资和保险是由劳务公司发放,跟我们没有直接关系。”赵永钦表示。

            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坚持“四班三倒”的工人在经过劳务公司之手拿到工资后,月收入基本不超过2000元,而他们的工作也主要集中在烧结、炼钢等辛劳工种。“少的月份只有1300多吧。”有劳务工向记者透露。

            “我打听了,山钢没有劳务工,我们可能也会转正。”这话虽然只是臆测,但仍旧迎来一片赞许和附和,对于这些工人来说,山钢重组给他们带来一个转正的憧憬。

            和12000名劳务工一样,占据日钢半壁江山的正式工对所谓的“吃国家粮”同样兴趣满满。“在民企干,我们基本都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还不敢诉苦。”日钢动力厂一位职员向记者抱怨,虽然工资待遇比临时工高,但“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公司要求24小时开机,我们主任因为手机欠费没能接领导电话就被罚了100块,现在休假看见公司的电话就害怕。”

            “最主要是有保障。”工人们对山钢的重组似乎非常欢迎,“国企至少不会轻易‘开’人吧?”一名去年底被辞退的员工向记者诉苦,“前年贷款买了房子,丢了工作还不起房贷,只好又把房子卖了。”

            虽然对重组持欢迎态度,但员工们也对未来的收入心怀忐忑。“国企的工资分等级,恐怕没有我们的收入高。”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受访的正式工都对未来的收入表达了疑虑。而记者在致电山钢旗下济钢、莱钢时获得的情况似乎也能印证这一点:上述两公司员工的最低工资基本维持在2000元左右,而日钢正式工的最低平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

    【科研人员的转型】

    部分科研人员酝酿走人?

        一些高级科研人员则对未来的国企身份并不  “感冒”。“除非能走上国企的行政岗位,否则一辈子没出息。”9月12日晚,已经成为日钢分厂工程师的王岳阳在日钢家属区的小广场向记者表示,日钢的效益好,科研人员的工资和奖金非常丰厚;而国企循规蹈矩,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及民营企业,他在国营钢企上班的大学同学的年收入只有他的三分之一。

            “我可能会选择跳槽。”王岳阳说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想法,日钢很多科研人员私下里都在酝酿三五年内走人,“我们很难处理国企里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是去民企好。”

            “怎么样,能进人吗?”在记者采访的4个多小时里,高越岭一直在日钢门口守候,和那12000名苦苦守候的劳务工一样,他也希望能“吃上国家粮”。

            “正式工全部接受,劳务工还在研究。”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人士在接受接着采访时表示,“我们会妥善安排所有日钢员工。”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上一篇

    宾利慈善汇演登陆上海

    下一篇

    百亿融资获高票通过 万科看准“新房不足”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