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实习记者 曾春 发自北京
金融危机最艰难的一关虽已度过,但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仍将中国金融机构不变的主题。
"更严格地计量资本金、加强表外资产监管和预防监管的顺周期性,是接下来金融机构监管改革方面可以期待的三个方向。"重庆市国资委副主任范文仲在昨日举行的"金融与地产:'后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
范文仲认为,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欧美银行业忽视了核心资本金的重要性,一味发展批发业务,造成了极高的杠杆率和极低的资本充足率。
此外,由于某些表外创新业务的风险权重为零,不少金融机构把很多风险由表内转移到了表外。对此,范文仲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加强对表外资产的监管也是大势所趋。
加强对顺周期的预防也将是一个改革方向,"可以包括对资本金的动态监管,建立拨备覆盖率的动态标准,并修订国际会计准则。"范文仲说。
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逐渐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论坛中表示,中国金融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在全球性监管难产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改革更应小心翼翼,稳中求进。夏斌表示,在世界货币供应量、汇率变动等问题上,中国政府并没有发言权。因此,中国作为经济大国,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应小心翼翼。
他认为,在金融改革开放领域,应该确立以实体经济为本的原则;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化,首先需要国内充分的市场化;绝对不能为扩大市场交易而引进各种金融产品。
"正确的金融发展,应该是寻找能够解决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中产生的矛盾、体现金融市场化方向的办法。在两者中不断取得平衡,在平衡中获得发展。"夏斌说。
"金融开放必须讲究措施的次序性,必须讲究政策措施的配合与衔接。"夏斌表示,一项市场化政策措施,尽管从孤立地看、从长远方向看,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在复杂的转轨过程中间,很可能会出现市场化措施与非市场化措施相冲突,引起宏观总量的失衡、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