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在杭州最新的一次拍地活动中,一幅楼板价达到2.4万元/平方米的土地,成为了杭州城内的“新地王”。
出人意料的是,击败了包括绿城中国在内的知名地产企业,而获得上述地块的开发商,主营业务并非房地产,而是浙江工业界的巨头——西子控股。根据住在杭州网的统计,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跨行业资本在杭州拿地的总金额已经达到81.6亿元。
不仅仅在杭州,全国各城市的土地市场都有外行企业的身影。易居克而瑞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北京、上海等27个重点监测的土地市场上,跨行业拿地数量达到9幅之多,达到了今年以来的高峰。
外行拿地或超百亿元
行业分析师指出,外行拿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躲避可能到来的通涨。在他们看来,在经济恢复初期,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重,企业因此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生产,而更愿意购买稀缺的土地和其他资源,以规避可能产生的通涨风险。
事实上,今年前7月,出手土地市场的主营业务非房地产企业相当多,中化方兴、中国电子、苏宁环球、雅戈尔等等行业外的知名企业出手,业内人士估计,各地流入土地市场的产业资本总金额超过百亿元。
这些公司甚至在今年的2月份成为了土地市场的主力,易居克而瑞的数据显示,当时购买住宅用地的非房地产企业接近市场成交总量的10%
外行拿地,也使本来就面临“地荒”的土地市场供地更紧,新“地王”因此屡屡被“制造”。上述“地王”又进一步“透支”未来房价的增长空间,使公众普遍预计房价将大幅上涨。
易居克而瑞的统计数据显示,很多城市的地块6、7月份成交价与房价比值超过了70%,远远高于05-09年地价与房价33.9%的平均比重,拉响了红色“警报”。
双重打压:外行拿地将减少
无论如何,外行拿地的势头正在减慢。易居克而瑞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27个重点城市中,仅有沈阳一幅居住、商业地块以个人名义摘得,占当月成交的住宅用地的1.2%。
中房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认为,外行拿地的现象已经受到普遍关注,监管层绝不会坐视不理,会调整产业结构的走向,使上述外行资本逐步流出土地市场。此前,银监会发布政策严查违规信贷。近日更有消息称,审计署拟从9月开始审核银行信贷投向。
另一方面土地价格的高涨,和土地供应量的大幅增加,使住宅用地的投资价值趋于减少。
易居克而瑞统计显示,7月份北京、上海等27个重点城市只有55.6%的经营性地块以底价成交为主,环比上月下降了15.5个百分点,是09年以来占比最低的一月。10.3%的地块成交价格溢价率达到5-50%。溢价率超过50%以上的高溢价率地块达到33.8%,环比大幅增加15.5%,为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
与此同时,各城的土地供应却开闸放量。7月份新增土地供应幅数达到556幅,占地面积3280.5万平方米,环比分别增加1.8%和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