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母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巨亏风波考验的友邦保险,至今仍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自今年早期友邦从AIG分离出来后,香港上市融资计划一直在进行着,由此也拉开了友邦高层人事变动的序幕。
7月14日,《华夏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刚刚任期满一年的友邦中国区总裁陈荣声,已经于日前离开其在上海外滩17号的中国区总部大楼,返回香港,继任者将是AXA(法国安盛保险)香港行政总裁蔡强。
“这个消息比较突然,我们也是刚刚得到消息,新总裁应该会在这个月上任,还需要中国保监会的批复。”7月15日,记者致电友邦上海分公司一位负责人时,该人士对记者表示,不过对于陈荣声离开的原因,该人士称尚不知情。
据了解,虽然友邦对于陈荣声的离开“守口如瓶”,但是在友邦国内几家分公司内,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在友邦即将于香港上市前爆出的高层变动,或再次牵涉出其在中国区业务整合的难题。
6年五“易主”
在友邦中国区总裁这一位置上,似乎没有谁能呆得更长久。在外界看来,这一位置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据记者了解,自2003年友邦首设中国区总裁一职开始,6年里,先是3位外国人就任此职,再到中国香港人陈荣声,4任总裁的任职时间平均一年半。第一任总裁KennethJuneau只呆了一年,第二任总裁RobertThomasye在位一年半,第三任总裁华毅安也只呆了两年半左右,陈荣声从去年6月接任华毅安,到今年6月,同样只有一年。
据了解,蔡强是首个执掌这一职位的国内人士。无独有偶,在今年5月份友邦保险进行人事任命时,接替谢仕荣出任友邦保险总裁的麦智信同样来自AXA,其负责AXA亚太区寿险业务。
“从麦智信和蔡强此前同门的背景,不难推测可能是麦智信到了友邦之后,将蔡强从AXA挖过来的,对于即将在香港启动IPO的友邦而言,中国区业务将是它未来业务增长的重要一极,请一个国内的人来管理友邦,符合友邦在国内的发展需求。”上述人士推测,“不过现在对于友邦中国来说,这一位置并不好坐。从遭受到母公司的冲击以来,友邦在中国的保费收入有所下滑,代理人渠道取得突破也变得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友邦该如何整合在中国市场上的业务,两年多下来,依然不能开设新的分支机构,即使对于现有的分支机构,也难以实现分改子。”
整合难题成瓶颈
7月16日,一位友邦保险资深员工向记者称,友邦中国区总裁的位置看起来“很美”,不过6年的时间里,它更像是一个“花瓶”。
“在没有遭受母公司危机牵连之前,友邦中国区前任总裁华毅安曾试图挑战保监会的法律红线,申请将上海分公司转变为子公司,但是这一努力最终失败,对于友邦来说,中国区的业务依然是各自为政的局面,每一年的分公司财务报表不能合并上报,那么对于中国区总裁职位而言,总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这位员工表示。
记者了解到,陈荣声的到来也被外界形容为“救火队员”,时值友邦母公司AIG正遭受巨亏甚至破产风险,其亚太区业务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局,在中国区市场,退保危机、保费规模下降、代理人离职、同行业诋毁之声接踵而来,陈荣声一年内几乎疲于应付这些事情。
“AIG事件带给友邦中国的负面影响不是短期就能消除的。”在得知陈荣声离职后,上海保险市场资深人士直接指出,陈荣声作为香港人,他的到来,自然比他的前几任老外总裁要好的多,但他是精算师出身,他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激发代理人的积极性,而就总裁一职而言,友邦真正面临的问题是,它国内的分支机构无法形成“合力”,即成为独立的子公司,再加上母公司的影响,友邦中国整合之路前途迷茫。
据了解,陈荣声在上海的一年间,提高了保险营销员的保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员计划,还包括公司形象的改变,但是在市场上,友邦的影响力已经过了巅峰期,即使在其任期内,友邦也没有再向保监会递交类似的申请。
“这一任务,或许只能等到AIA在香港上市之后,成为香港的上市公司,并且彻底与母公司脱离关系,才有转机的希望,而能不能在新任总裁蔡强任期内完成,也是一个未知数。”业内人士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近期还从友邦上海分公司内部获悉,该公司正在招聘兼职保险代理人,即只要通过培训拿到保险代理人证,无需业务考核,只要拉到保单,公司就支付佣金。一位保险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靠这样的代理模式增加保费,有很大风险性,首先兼职保险代理人的流动性更大,尤其客户通过这样的代理人购买保险,如果出险,投保人不会得到很好的理赔服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代理人不够专业,更可能出现销售误导等行为。该专家提醒,监管部门应该注意保险公司这种不专业的销售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