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在74年前由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也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卷。在横扫全球市场几十年之后,它终于黯然挥别了历史舞台。
每经记者 肖晓芬 发自上海
198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期封面照片《阿富汗少女》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最经典画面之一,而该照片正是用柯达彩色胶片所拍摄。日前随着柯达宣布停产克罗姆胶卷,照片的摄影师伤感地表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近日,柯达宣布由公司生产的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卷克罗姆将于今年停产。在摄影业内人士看来,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今天走在大街上,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有人用传统胶卷相机拍照了。随着数码相机迅速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市场被数码产品日益蚕食和取代,传统胶片产业也逐渐沦为一个“夕阳产业”,一些来不及转型的企业甚至已经被时代所淘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传统胶卷的阵地,柯达、富士、乐凯等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胶卷厂商们正在经历怎样的阵痛和变革?
停产明星胶片有74年辉煌史
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商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近日宣布,将于今年停止生产其公司旗舰产品——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这款在74年前由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也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卷。在横扫全球市场几十年之后,它终于黯然挥别了历史舞台。
柯达方面表示,由于新款胶片以及数字技术的引进,克罗姆胶片需求量已经大幅下降,逐渐失去了市场。随着数码产品对传统影像市场的蚕食,该产品目前占柯达静止画面胶片总销售额的比例不到1%,而且全世界目前只有一家商业实验室仍在处理这种胶片。
“让柯达克罗姆彩色胶片退出市场真的是个困难的决定,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个标志。”柯达胶片、洗印与娱乐部门总裁赫利亚尔表示,由于需求量急剧下降,加上制造这种胶片所需要的独特工艺,柯达最终作出了停产的决定。
柯达彩色胶卷曾引领时代潮流。1963年11月22日,亚伯拉罕·赞普鲁德尔正是使用8毫米的柯达彩色电影胶片拍摄到了肯尼迪总统遇刺的画面;而著名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也是使用柯达彩色胶片拍摄了那幅著名的照片 《阿富汗少女》,并于1985年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上。“停产克罗姆彩色胶片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麦凯瑞伤感地表示。
数字化风暴颠覆传统影像业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传统影像市场每况愈下。
“现在大家已经非常习惯用数码相机或拍照手机来拍照片了,传统的照相领域受到了数码化的巨大冲击。彩色胶卷的整个世界总需求量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每年平均以30%左右的比例在下滑。”昨日,作为当初与柯达并列的世界影像业传统胶卷两大巨头之一的富士胶片中国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数据显示,2000财年,胶片事业占富士胶片60%的收益;到2004财年,在富士236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胶卷的比重已下降到6%左右,而富士数码关联产品的销售收入比重却上升到了70%。
不过,富士胶片上述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尽管民用彩色胶卷受数码化影响市场需求下降,但富士的传统胶片业务在影像、印刷、医疗等多个领域仍拥有多个产品,部分传统胶片产品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事实上,由于市场骤变,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来不及“转向”的企业被市场所淘汰。资料显示,2005年6月,彩色胶卷的发明者德国爱克发胶卷公司宣布破产。其后,曾经诞生中国第一张黑白相纸,并且在中国感光工业史上写下诸多第一的汕头市公元有限公司也在当年宣告停产。2006年1月,柯尼卡美能达宣布停止生产所有相机和胶卷,尼康表示将停产几乎所有胶卷相机,而富士彩色胶卷的全球年销售收入则下降了20%以上。
数据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71%。2004年,柯达亏损1.13亿美元,2005年亏损7.99亿美元,2006年亏损3.46亿美元。
“柯达关闭生产线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整个行业发生了变化,乐凯也受到了影响。”被称为我国胶卷业第一民族品牌的乐凯公司有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数据显示,早在2006年,传统胶卷业务在乐凯集团的销售收入中占比已不足5%,2007年传统感光材料市场在数码产品冲击下更是大幅萎缩,而数码彩色相纸市场快速提升。据2008年年报,乐凯胶片去年一年实现营业收入7.20亿元,同比下降16.04%,而净利润仅为279.50万元,同比下降了93.03%。
对此,乐凯胶片管理层表示,传统影像业务受到数字技术发展的持续影响,全球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增长趋缓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的需求量继续下滑。
转型之路面临阵痛
面对传统胶片市场日益下滑的尴尬局面,胶片厂商纷纷转型,企图寻找新的突破口。
事实上,早在1976年,柯达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直到2003年,它才真正下决心向数码方向转型。2003年9月,柯达宣布“全力进军数码领域”,实施重大战略转型,决定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品转移。这也是柯达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2008年3月,乐凯胶片在发布的2007年年报中首次明确表露了公司的战略转型:今后以彩色相纸与彩色胶卷制造、销售为主业的乐凯股份,将转投非感光材料的研发生产。去年5月,乐凯胶片又宣布了一项投资4536万元建太阳能电池背板生产线的计划。“乐凯投资的新能源项目日前正在试生产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投入批量生产,将会成为乐凯新的突破点。”乐凯胶片总经理李跃昌不久前表示。
而富士胶片日前表示,将医疗及生命科学、印刷、文件处理、光学元器件和高性能材料等五大领域确定为今后的重点发展事业,医疗及生命科学领域被列为五大事业中的重中之重,并准备在2009年投入15.3亿美元对公司进行全面的结构改造,预计公司将因此亏损9.5亿美元。
尽管胶片厂商们都在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但目前来看仍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柯达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卷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前瞻性分析,醒悟太晚而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有业内人士指出。
财报显示,柯达在2008年第四季度亏损达1.33亿美元,并连续第三年出现年度营收下滑。而今年第一季度亏损达到了3.6亿美元,销售额为14.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柯达预测2009年销售额将连续4次下降,并预计2009年可能会亏损4亿美元。
此外,为节约成本降低亏损,柯达还宣布将在年内裁员3500到45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4%至18%,而裁员后柯达的员工总数将降至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低水平。
柯达陈志轩:低利润率导致停产
每经记者 刘丹 发自北京
24日,在柯达公司宣布克罗姆彩色胶卷年内停产两天之后,身在香港的柯达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陈志轩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采访。陈志轩表示,克罗姆胶卷退市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已不能保持良好的利润率。
陈志轩表示,该款型号的下线并不表示要结束胶片业务,公司还有其他型号的胶片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并且目前克罗姆胶卷在中国使用者很少。“让克罗姆退出市场是个困难的决定,它的历史很悠久,公司感到遗憾。”
6年前,柯达开始了颇为艰难且规模浩大的一次转型,力图成为一家全新的数码公司。转型后的柯达分为胶片产品集团、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图文影像集团三大块。而目前柯达正在试图启动其喷墨打印机业务,向一家数字图片和打印公司方向发展。
“转型的确是一个艰难过程。”陈志轩说,“因为柯达的品牌形象已经积累了100多年,现在却要在几年内改变它。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是一家崭新的公司,要努力适应转型和重组后的新角色。”
2008年7月,陈志轩加入柯达。上任伊始他发现,公司的组织结构庞大而复杂,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员工的思维和做事方式可以很多年不用改变。于是他作出一个重要的内部调整,即改变原来多个分散团队的形式,把整个数码相机集团整合在一起,同时进行人员互换,如将原来数码相机的负责人调至传统冲印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其接受数码部门新的观念后,再掌舵传统冲印部门,从而更有利于部门间的整合和创新。
目前柯达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6月初,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透露,目前柯达的胶片业务所占整个业务比重仅为5%,数码产品和传统输出类产品则各占一半。目前柯达7成收入来自商业和消费类数码业务,而克罗姆仅占柯达静止画面胶片总销售额的不到1%。
据悉,为了纪念克罗姆胶卷,柯达公司将把最后一批该产品捐赠给位于美国纽约州的乔治伊士曼故居中的国际摄影和胶卷博物馆。
新闻链接
叶莺的出走和胶卷的没落
说到柯达,不得不联想起不久前离职的柯达原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叶莺在柯达供职12年,被称作柯乐合资项目的灵魂人物。叶莺的离职和胶卷的没落正好形成相互呼应的事件。
1998年,柯达投资12亿美元建立感光材料生产基地,达成全面整合中国感光影像行业的 “98协议”,使中国境内除乐凯之外的感光材料生产企业均被纳入柯达旗下,被称作“柯达模式”,而促成该项目的关键人物就是叶莺。通过3年专营权,柯达成为中国民用胶卷市场上的主宰,在中国内地市场得到了约50%的民用彩色胶卷市场份额,并开发了8000多家的柯达快速彩色连锁冲印店。
然而好景不长,此后由于传统胶片业务的迅速没落,柯达在传统胶片市场上的巨资布局也引来了质疑声。从2001年开始,柯达的传统胶片业务迅速萎缩。2003年,柯达公司高层开始意识到传统胶片相机和胶片“大势已去”,首次公开承认公司在数码决策上的失误,并于同年宣布转型向数码市场进军,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已经错过了时机。
业内人士指出,柯达在从传统胶片到数码产品的转型中失去先机导致业绩下滑,这可能是叶莺离职的主要原因。 每经记者 肖晓芬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