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融资难 中小企业也应反思投资策略

    2009-06-16 02:51

    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风投人士认为,虽然目前的金融融资渠道似乎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应该反思在危机下的投资策略。

            在政府投资拉动下,今年以来充沛的资金给了中小企业多少支持?对此,“工农中建”四大行与工信部给出了差异巨大的数据。按四大行的说法,截至5月底,它们对中小企业贷款已经超过了6万亿;但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却称,今年前3个月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8万亿,但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只占不到5%。

            对于数据的差异,上海盈创投资合伙人陈爱国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中小企业最重要的是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在他看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企业家都放弃了对事业的循环投资,又怎么可能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

    银行调查:

    放贷中小企业成本高风险高

            对于中小企业信贷数据的巨大差异,有解释说,这是因为银行方面和市场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不同:在市场眼里,年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才称为中小企业;而在银行看来,年销售额1亿元甚至2亿元以下的都是中小企业。实际上,这种差异体现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一个基本原则——规模效应。

            上海银行副行长王世豪对此坦言,银行从事中小企业信贷的一个难点在于,虽然单个企业的信贷需求小,但银行对其信贷风险的审核等内部流程却与大型企业类似。从收益成本比考虑,银行从事中小企业业务有些“不划算”。

    NextPage

            另一个“不划算”在于收益与风险比。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郑良玉认为,对银行来说,只有剔除了风险的收益才是收益。银行不敢轻易向中小企业放贷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小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经济低迷时期,更容易形成银行坏账。

            中国银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平均市场规模只有大企业的1/76,中小企业市场只有大企业的1/26。2008年整个金融业不良贷款比率是2.4%,中小企业不良率达到11.6%,所以对银行来说,做中小企业业务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的业务。

    风投人士:

    责任不能全归咎于银行

            实际上,在上海盈创投资合伙人陈爱国看来,与职业投资人、创投等不同,银行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不“相信”中小企业的未来,而更多看重其过去积累了多少资产。“所以银行‘嫌贫爱富’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中小企业也不能把责任全归咎于银行。”

            陈爱国认为,虽然目前的金融融资渠道似乎难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应该反思在危机下的投资策略。“如果老板都不往自己企业里投资,还怎么说服投资人投资?”陈爱国表示,中小企业要获得金融资本的青睐,必须先加大自身投入。

            目前,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的狭窄,除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之外,还有一种现象是,可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不愿意将资金再投入生产,而是放到股市或者房地产市场。

            “任何一个运转正常的实业经济体系,都是用资金的重复投入以扩大生产”,陈爱国表示,“而当前一些中小企业主实质上已经破坏了这一循环系统。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担忧的现象。政策面宏观调控的影响没有刺激到大型国企,却首先影响到民营企业,并导致其越来越萎缩,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点。”
     

    NextPage


    业内观点

    创业板难解中小企业之渴

      在当前的情况下,“创业板”也许是目前市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在目前的环境下,市场人士对此并不绝对看好。

            “证券市场的本质在于,把闲散的社会资金给予急需资金的企业”,陈爱国认为,“但目前的现状是,证券市场更类似于一个封闭的投机型市场。”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A股市场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年底大幅的回调,政策面出于稳定股市考虑,一度停滞IPO和上市公司增发融资等行为,同时大量放行新股票型基金进入市场。“这样对股民有好处”,陈爱国表示,但其弊端在于隔离了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联系,难以解决实体的融资问题。在创业板成立之后,如果监管层调整市场的出发点不进行调整,那这个市场的融资功能会有所折扣。”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在上周末的一次论坛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他看来,创业板实质是“双高”型企业(高科技、高成长)的舞台,而这样的市场性质已经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实际上,在长三角地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加工出口型企业都说不上是高成长。市场传闻的首批登陆创业板公司的名单,也都并非加工制造型的中小企业。一些名气很大,符合中小企业上市板的公司也没有上榜。

            “假设目前国内共有4000万中小企业,就算一年到两年内上400家,能够通过创业板融资的中小企业也只有万分之一。”牛文文认为,另外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上创业板的企业很可能都是资本下的  “蛋”,本来他们不缺钱,他们都有接受PE和VC投资的历史。“越不差钱的企业越能上去,越缺钱的企业越上不了市。”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上一篇

    理财需从守财起 没钱更要学理财

    下一篇

    刘晓人供认:钱已没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