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深圳私募大军揭秘:规模5000亿占全国一半

    2009-03-28 01:55
    每经记者  朱秀伟

            在2008年,私募基金顽强地抵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危机之后如同雨后春笋般复苏和生长。

            去年股市暴跌,私募基金的表现明显好于公募基金,多只阳光私募基金甚至还取得了正收益。据了解,去年底开始的这波大反弹,私募基金提前“埋伏”其中,其对大市先知先觉的判断能力让人刮目相看。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行业?他们的发展现状如何?胜人一筹的投资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在第三届私募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每日经济新闻》对此次论坛的组委会成员、深圳市金融顾问协会秘书长、私募行业的代表人物——李春瑜进行了专访。  

    话题1·规模

    深圳私募规模达5000亿元

            NBD:经过一轮牛熊转化后,目前私募行业的生存环境怎样?

            李春瑜:私募行业的生存环境比前几年要好,并不是说市场跌了以后就变差了。5年、10年以前私募都不敢说自己是私募,都是偷偷摸摸地做股票,形象也很差,这几年随着阳光化的增多,社会认识的增多,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去年暴跌,跌幅超过65%,但全国私募的平均业绩却是-32%,而公募的最好业绩只有-31.85%,私募的平均水平跟公募最好的相当,私募去年还有几个正收益的,在这样的事实下,私募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NBD:但一些业绩很差的私募生存就很困难?

            李春瑜:私募靠业绩说话,做得差不单单是经营困难,而且可能将被淘汰掉,客户肯定是谁的业绩做得好就交给谁去管理,这个是一个很残酷的领域。

            NBD:去年的金融危机是否会成为私募业的分水岭?

            李春瑜:实际上每年都是分水岭,牛市时你的业绩跑不赢大盘以及其他私募,照样会被淘汰掉。

            NBD:现在整个私募的规模有多大?

            李春瑜:现在深圳私募做二级市场的大概有四、五千亿元的规模,应该能占到全国的50%,不过全国到底有多少,很难统计。

            NBD:管理这部分资金的人数大概有多少?

            李春瑜:深圳运作私募的机构大概有500多家左右,阳光私募只有几十家。

    话题2·发展

    中国的问题最少机会最多

            NBD:大盘现在到了2000多点的位置,私募是怎么考虑的?

            李春瑜:据我们了解,很多私募的心态都很平和。因为有一批私募,在股市摸爬滚打十几年了,经历了好几轮牛熊市,比如2001年~2005年的熊市,但大家都能挺过来,并且做得不错。另外多数私募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问题是最少的,机会是最多的。

            NBD:去年以来,私募行业有没有出现新的特征、新的趋势?

            李春瑜:据我们研究调查,有三个新的特征:第一,投资人、市场对私募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第二,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内资私募基金到香港去发海外的对冲基金,已经走出去了;第三,有一批对冲基金经理回来发展,看好内地的发展,像江平、刘震都回来了,这些都是新趋势。

            私募在海外叫做对冲基金,但现在我们没有对冲工具,所以还不算真正的开始,但假定融资融券推出来,我认为是中国对冲基金的开始。

            NBD:现在私募的发展完全是市场化的,你觉得政策上需要怎样的空间?

            李春瑜:现阶段私募基金最大困难,我认为还是在法律、法规方面,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东西来支持它。但是不是需要一部私募基金法,我认为不需要,从全球来看没有对冲基金法,它的特点就是自由,投、募都自由,求绝对收益率,投资更有优势。第二私募募集资金瓶颈还没有打开,现在做私募只能通过信托等渠道,信托公司就掌控了私募的募资,而且信托发行的数量和规模,并不能反应私募的真实意愿,比方说去年大盘一跌,信托公司就会担心风险,就不放开发行了,或者慢一点,很多人就发不到新产品,这是一个瓶颈。因此最大的问题就两点,一是法律法规的环境,二是募资瓶颈。

    话题3·理念

    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都没有错

            NBD:在2007年以前不管公募、私募都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但经过去年的熊市后,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争议,就是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的碰撞?

            李春瑜:我认为要判断一个投资管理人也好,或是一种理念的对错,需要很长时间来验证,价值投资肯定不会错,趋势投资也不会错,只是如何去运用的问题。

            NBD:但在现在美国股市创20年新低,日本股市也连续下跌了20年的情况下,现在怎么能确定,我们现在不是20年前的日本?

            李春瑜:你说得很对,不过日本在过去20年仍会有人赚钱,上轮熊市时私募也有很多赚钱的,比如2003年有“五朵金花”,2004、2005年有股改可以做,你要能抓住机会也可以,大趋势里会有小趋势,去年跌的那么多,也有股票涨起来。

            NBD:现在有一批新成立的私募,经常做短线,属于交易型的选手,你认为这样的交易风格怎么样?

            李春瑜:能赚钱就好,这是唯一的标准。

            NBD:创业板今年可能会推出来,对私募有无大的影响?

            李春瑜:讨论创业板,是你提出的最“无聊”的话题,创业板“忽悠”了中国创投机构10年,从2001年到现在,年年都是说创业板准备好了,但到现在还没推出,我的观点就是今年还是推不出来。但假定今年推出来,我的观点还是积极的,不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业等等角度来看都需要创业板。

            NBD:目前A股市场的PE大概是18倍~19倍的样子,在这样估值水平下,私募未来赢利的空间大不大?

            李春瑜:还是要看个人,在去年暴跌的背景下,也有私募赚钱,今年行情不会比去年更差吧,有人能否做到1倍的收益,我相信是有可能的。

            NBD:你怎么看赵丹阳去年的清盘?

            李春瑜:首先私募基金经理清盘是一个常态,美国每年都有很多对冲基金解散了;第二,这是个人决策的结果;第三,体现出一个私募基金的诚信,比方说他有10亿元,即使是打新股的话,也会有收益,也可提管理费,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从行业的角度说,能这样做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NBD:对私募基金,风险控制、资金管理那个更重要?

            李春瑜:都很重要,资金管理体现出的是对市场的判断、资金的分配、时机的把握、风险的控制,少了任何一环都将影响你的收益。

            NBD:现在有公募基金的小额理财,这一块推出以后,会不会影响私募?

            李春瑜:首先这还没推出来,只是征求意见稿,即使推出来我认为也是好事,多账户理财是典型的私募基金做法,现在交给公募基金来管理,我猜想监管层可能是想让公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慢慢放开。从全球来看,有既管理共同基金又管理有对冲基金的,我不认为这是跟私募在抢饭碗,从长远来看,对私募来说绝对是好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监管层已在认可私募的形势了,只是什么时候做,怎么做的问题。

            最后,我个人对中国的私募非常乐观,中国必须规范和发展私募基金,不论是社会、管理者都需要对它更好的了解,没有私募基金,中国的资本市场是缺失的,现在是散户主导、公募基金占大头的市场,虽然公募基金多,但仍是散户主导,散户把公募基金当股票来炒的,这样股市就会大幅波动,因此作为私募的专业投资者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对我国资本市场有重要作用。

    话题4·业绩

    “英雄不问出处”

            NBD:去年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业绩很好的私募基金经理,有从公募来的,还有从券商来的,你认为这对未来格局有何影响?

            李春瑜:从去年收益评价体系来看做得好的,比如江辉、田荣华都有公募背景,从公募出来的基金经理其风险控制能力相比更强,同时又有很扎实的投研背景,做私募的话可能会有优势,不过未来会不会完全压倒他人也不见得的,比如赵丹阳,原本也是“草根”出身的。英雄不问出处,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加入到私募。

            NBD:公募与私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春瑜:公募是追求相对收益的,会跟指数比较,同时又有很多制度约束,比如最低持仓不能低于60%,所以大盘跌的时候,公募不敢买,去年300多个公募经理难道真的没有人行吗,不见得,有些还是很厉害,主要还是受到制度约束;私募觉得市场不好就卖了,约束少,赵丹阳不就清盘了。

            NBD:如果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来做私募,能否赢过现在的私募经理?李春瑜:这个只有等他出来做的时候才知道,现在也有很多私募基金经理也是以前公募中的“明星”基金经理,但业绩也不一定能做到前三,私募一切靠业绩说话。

            NBD:银监会正有一个对于信托的新条例,它对阳光私募基金分红作出只有在盈利且清盘时才能提取。

            李春瑜:它的影响非常大,我认为是这是不合理。做投资需要长期投资,假如说前几年私募帮客户赚了很多钱,但在2008年大盘大跌时虽然比大盘跌幅更小,不过却是负值,那么前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  010-65072776

    上海:  021-61213899

    深圳:  0755-33203568

    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

    上一篇

    ST有色逆市飙高 游资爆炒须防突然变脸

    下一篇

    天邦股份 溢价2倍收购连亏企业之谜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