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静 西安 每经编辑|贺娟娟
深交所官网上的一则简短公告,为开源证券长达三年的IPO长跑按下暂停键。
2025年6月底,因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对开源证券的发行上市审核,这家总部位于西安的券商已经冲击A股市场折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开源证券方面未公开主动撤单的原因,但真正击碎开源证券上市梦的,或是2024年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的一纸监管令。
该罚单直指开源证券债券业务“命门”:暂停债券承销业务资格6个月,总经理李刚、时任分管债券业务高管杨彬被约谈问责。
一名接近开源证券人士向记者表示,“业务暂停时,公司内部就有过预期,其影响是个持续性问题,会继续发酵,果不其然。”
三年等待保荐人主动撤回
开源证券总部位于陕西西安,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等。
这家陕西国资券商在资本市场并非无名之辈,穿透股权关系,控股股东陕煤集团持股58.80%,是公司的控股股东。陕西省国资委拥有陕煤集团、汇通投资的实际控制权,并通过陕煤集团、汇通投资间接拥有公司64.17%的表决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在业内,开源证券表现最为优异的是投行业务,有“新三板之王”称号,截至2024年6月30日,其持续督导新三板企业共计723家,占股转系统挂牌公司总数的11.77%。
公开数据显示,2018—2021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新三板挂牌项目行业排名第一,2022年新三板挂牌项目行业排名第二。
2022年7月,开源证券开始了IPO征途,当时其向证监会提交深市主板IPO申请,正式启动从新三板摘牌后的二次资本化征程。
按照招股书,开源证券本次原拟发行不超过115,343.64万股,占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0%,公司股东不公开发售股份。
通过IPO,开源证券拟募资40亿元用于业务升级。招股书列明的资金用途包括优化经纪业务、提升投行实力、加强自营业务支持、增强研究业务竞争力、加大资管投入以及提升数字服务能力。
上述IPO进程在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改革后平移至深交所审核,并于同年4月收到深交所发出的首轮问询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直至2025年6月28日深交所公告终止审核,开源证券始终未对问询作出挂网回复。
而长达三年的审核周期中,开源证券经历了多次财务数据过期、保荐机构民生证券更名(国联民生证券)等插曲和波折。
更致命的是,2024年10月证监会对其作出暂停债券承销业务半年的处罚,直接冲击了公司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的投行业务。
记者注意到,2023年8月证监会“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政策,使得中小券商上市窗口期大幅收窄,开源证券恰在此时遭遇业务暂停,“政策寒冬+自身危机”形成叠加效应。随后不久,保荐机构在2025年6月主动撤回申请。
据深交所官网显示,因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2024年修订)》第六十二条,深交所决定终止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审核。
三年等待后,这家国资券商的上市之路再度回到原点。
就上述IPO撤回一事,每经记者向开源证券发去了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频被监管背后的合规裂痕
据媒体报道,接近开源证券的人士了解到,其此次撤回申报材料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有关,因开源证券未回复采访邮件,尚不得知撤回背后的详细原因。
但记者注意到,2024年10月的证监会一纸监管罚单,揭开了开源证券背后的合规裂痕和风险,此或为其IPO梦碎的主要原因。
证监会的处罚直指三项核心问题:个别募集说明书存在误导性陈述;绿色债券承销未审慎核查,导致发行人依托虚假项目、无收益或有明确资金来源且即将建成等项目违规融资、重复融资,且资金被挪用;多个投行项目质控核查把关不严。
根据罚单内容,公司暂停债券承销业务资格6个月,总经理李刚、时任分管债券业务高管杨彬被约谈问责。
这张罚单引发连锁反应,因开源证券作为主承销商无法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工作,牵累多个项目搁浅或折戟。
如中信证券60亿元债券被迫取消发行,湖南洞庭资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取消“24洞庭04”和“24洞庭03”的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合计达15亿元。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取消“24宜教01”拟募资10亿元的债券发行。
据上交所公开信息,当年年内,仅从已受理及已反馈状态看,开源证券担任主承销商的22个债券项目、涉及339亿元募资额陷入停滞。
更为紧要的是,作为开源证券重要收入来源的债券承销业务“戛然而止”,直接影响开源证券业绩表现,债券承销是开源证券第三大收入来源,贡献约15%的营业收入。
据公开数据,2024年公司投行业务收入仅为4.64亿元,同比减少45.89%,占总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41.07%下滑至16.23%,创近年新低。
中诚信国际对公司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就指出,2024年IPO及再融资规模减小、外部竞争环境加剧,并受债券承销业务资格暂停影响,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滑,仍需关注上述因素持续影响。
公司招股书中对此亦已提示:这项禁令将对2024—2025年业绩产生持续不利影响。
实际上,监管对开源证券的合规疑虑亦早有预警。
2023年1月,证监会对开源证券IPO申请出具反馈意见,一口气提出35个问题,其中重点要求说明报告期内2项行政处罚和4项监管措施的相关情况,要求中介机构就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经营合规性要求发表意见。
翻阅招股书,开源证券的合规问题多数与债券业务相关。2项行政处罚主要涉及税务及反洗钱业务,4项监管措施中1为资管业务违规,其余3项均涉及公司债业务。
2019年,因“公司债券及资产证券化项目质量控制不到位”“未充分履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管理人职责”等事项,陕西证监局对其出具警示函。
同年,山东证监局就开源证券在洪业化工债券承销中“未审慎调查该公司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对外担保”采取监管措施。天津证监局更直指其在三只公司债券承销中“尽职调查中未勤勉尽职,未能发现财务数据存在的虚假记载”。
诉讼纠纷同样触目惊心。招股书披露的6起未了结诉讼中,起诉涉及融资融券、委托理财、股票质押式回购、债券虚假陈述等,涉案金额合计3.35亿元。
其中,最突出的是天弘基金诉开源证券债券虚假陈述纠纷案,也由公司债券业务引起,涉案金额达1.1亿元,其起诉开源证券的理由直指其“募集说明书中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业务压力和新三板优势
显然,监管罚单产生了“致命性”影响,一名接近开源证券人士向记者表示,“业务暂停时,公司内部就有过预期,其影响是个持续性问题,会继续发酵,果不其然。”
另值得注意的是,开源证券至今未对深交所2023年4月审核问询函予以回复,35项问题中的处罚整改情况尚不得知,意味着其合规性和内控目前如何仍需打个问号。
事实上,除了合规性的风险和疑虑,拆解公司业务,公司亦面临一定结构性压力。
不仅是投行业务受重创,公司证券经纪业务方面,招股书坦承公司净佣金率“已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佣金率持续下滑的行业背景下,这项占营收11.84%(2024年1—6月)的业务艰难求生。
报告期内,证券经纪业务的行业平均净佣金率和公司平均净佣金率均有所降低,公司净佣金率从0.29‰下降到0.15‰。未来若经纪业务的净佣金率持续下降,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据2024年年报,公司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3.47%。
资产管理业务同样遭遇监管问责。2024年5月6日,开源证券因“未能有效防范发行人通过资产管理计划认购其发行的债券”,被陕西证监局责令改正,时任副总经理武怀良及相关投资经理被出具警示函。
公司存续的资产管理产品规模呈现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571.91亿元降至2023年的276.38 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产品规模为271.79 亿元,与行业头部券商差距显著。不过,因业绩报酬增加,公司2024年资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4.98%。
最大亮点是新三板业务,截至 2024 年 6月30日,开源证券在股转系统持续督导的公司家数为723 家,占股转系统挂牌公司总数的 11.77%。公司新三板做市企业 75 家,行业排名第三。
“开源证券作为西部区域券商,有自己的独有竞争优势”,北京天驰君泰(西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傲特律师向记者表示,开源证券很早切入新三板赛道,并坚持深耕多年,水到渠成成为北交所头部券商,新三板是其区别于其他券商的较强竞争优势。
彭傲特表示,开源证券的短板在于不是大型券商,在诸如科创板、创业板,不是公司的首选,尤其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出来后,对大券商是利好,但开源证券没有相关经验,自然更不会选择。
但开源证券有新三板的优势,彭傲特认为,700多家督导企业,其仅维护住基本盘,就有很可观的收入,而且开源证券近年一直在做针对督导企业的综合服务,以及针对北交所的自营业务。下一步,开源证券会针对督导企业进一步深挖业务,为公司提供更多价值可能和提升综合服务的能力。
业绩方面,2024年,开源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8.59亿元,同比下降6.61%;实现归母净利润6.87亿元,同比增长12.25%。受债券承销业务资格暂停影响,对公司后续业绩具体的影响如何,尚待日后披露。
IPO终止后,开源证券是否会重启IPO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债券承销业务暂停期结束后,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更长时间。
对此,熟悉开源证券的彭傲特持有乐观预期,开源证券选了新三板的赛道,坚持不懈深耕造就了其北交所头部券商的优势,虽然其IPO终止,但相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内部合规和整改,一定也会达到其最终目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