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再资环发布年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66.05%,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80.21%。公司营业总收入上升8.75%,但增收不增利。
业绩下滑主要因废电回收补贴退坡,2021年补贴大幅减少30%,2024年处理基金变为专项资金支持模式。公司应收账款高达52.15亿元,是净利润的232倍。中再资环作为废电回收处理头部企业,面临补贴断供和应收账款风险,未来盈利底线或受进一步挑战。
每经记者 张静 西安 每经编辑 贺娟娟
站在谷底和山顶的巨大落差,估计也只有这家陕企感受过了。
主业为回收拆解“家电废品”的陕西上市公司,中再资环(600217)近日发布了2024年年报,归母净利润2247.24万元,同比下降66.05%;扣非净利润1116.7万元,同比下降80.21%。
分季度来看,这家公司净利润的下滑更是惊人,公司三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大幅下跌,其中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4084.26万元,同比跌433.01%;扣非净利润-4337.32万元,同比暴跌709.32%;
时间往前推一年,2023年第三季度,中再资环的归母净利润则同比暴增3607.22%,为4186.05万元。
短时间内,如此大的业绩反转,发生了什么?
这里有必要再简单介绍下中再资环,毕竟很多人对这家公司比较陌生,但如果提起秦岭水泥,估计大家会很熟悉。
没错,中再资环的前身是秦岭水泥,早在1999年便挂牌上市,后因秦岭水泥经营不善,巨额债务等原因,宣布破产重整,濒临退市。
2014年,中国再生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借壳”秦岭水泥上市,公司的主业也由水泥变更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业务,此后废电拆解物业务常年占到公司营收70%以上,2016年秦岭水泥改名为中再资环。
而“收废品”这项业务,让公司业绩走出了谷底和山顶的巨大落差走势。
据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40.24亿元,同比上升8.75%。归母净利润仅为2247.24万元,同比下降66.05%,扣非净利润更是降至1116.7万元,同比下降80.21%。
来源:中再资环公告
将时间线拉长,回看重组后中再资环的业绩曲线,2017年—2020年,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均逐年上升,在2020年达到顶峰。
转折发生在2021年,此后直到2023年公司整体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的3.09亿元,跌至2023年的6618.35万元,已经“腰斩”。
2024年的最新数据,中再资环继续经营疲软,营收达40.24亿元,同比上升8.75%,但净利润继续下滑。
如果从单季度数据来看,这种下滑趋势尤为明显,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889.37万元,扣非净利润为-1.02亿元,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却录得-4084.26万元,同比下降433.01%,扣非净利润为-4337.32万元,同比下降709.32%。
除了营收和净利,中再环资毛利率也是一降再降,公司的2024年的毛利率为7.93%,同比减少了48.03%。
具体到主业废电拆解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年度拆解处理废电2590多万台(套),同比增长19.6%,年度废电拆解处理量再创历史新高,拆解处理白电占比同比提高1.1%,废电拆解物产出量60.93 万吨,同比增长12.23%。
然而,细究成本端,营业成本增速18.15%远超营收增速8.75,废电拆解物的毛利率仅为8.61%,同比减少8.39个百分点。
可谓拆得越多,亏得越狠。
当潮水退去,才发现大多数都是裸泳者。
中再资环所处行业为废电回收,主业为废电拆解物,从行业前景坦白讲,其实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据有关数据,电子废弃物正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固体废弃物。
而电子废弃物中一些稀贵金属蕴含可观的回收价值,国内针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产业发展已有十余年,中再资环算是电子废弃物处理的头部企业。
但问题在于,参与电子废弃物处理的企业,很多都是靠政策补贴驱动的“纸面繁荣”,一旦补贴退坡将其抛入市场,企业很难通过市场化手段消化成本。
2021年,废电回收行业废电回收补贴大幅退坡,普遍下降30%左右,此后2024年处理基金变为专项资金支持模式,中再资环业绩下滑的时间点恰遇与补贴退坡的时间耦合。
来源:VCG41N2200827479(图文无关)
公司年报披露,废电年拆解能力3578万台(套),年拆解量占纳入废电处理基金补贴企业总拆解量的30%左右。
在年报中,公司坦诚,尽管公司做大了规模,但因国家对废电处理行业奖补资金政策的影响,相比2023年,公司当期可获取的废电处理专项资金减少了1.08亿元。
而补贴资金减少,是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拆解基金补贴到位周期较长,据公开查询,经历企业申报,相关部门审核、确认、核定,到最终支付,整体周期1至3年,直接推高公司的应收账款,导致公司出现现金流周转困难。
据年报信息,中再资环应收账款为52.15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高达23206.1%,即应收账款是净利润的232倍,这一比例异常高,在A股属于罕见记录了。
随着政策补贴进一步退坡,需要拷问的是,其会不会进一步击穿公司的盈利底线,受补贴影响,应收账款风险有没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此,记者致电采访了中再资环,对方董秘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其无权接受采访,董秘出差亦无法给记者提供联系方式。随后,记者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亦未收到对方回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