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AI落地的全新载体,AI眼镜正吸引众多科技厂商纷纷布局。目前,轻量化依旧是AI眼镜普及的关键阻碍。
◎Rokid眼镜采用了一体化结构布局,主板、电池等核心组件集成于纤薄材料的框架之中,Rokid Glasses仅重49克。
◎AI眼镜每减少1克重量都可能涉及数十项技术优化,要达到真正轻便、舒适便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每经记者 王晶 每经编辑 梁枭
2月22日晚间,知名果链企业蓝思科技(300433.SZ,股价28.96元,市值1443.04亿元)与AI交互领域的企业杭州灵伴科技(Rokid)宣布达成深度战略合作,通过整机组装与全产业链整合,为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爆发式增长(预计达400万~1200万台)提供核心支撑。
从双方的合作模式来看,是智能制造与垂直领域的整合。蓝思科技方面介绍称:“公司作为Rokid全系AI眼镜的整机组装合作伙伴,从镜架、镜片、功能模组到全自动组装实现全链条覆盖,依托领先的智能制造体系助力杭州灵伴科技突破产能瓶颈,加速产品规模化交付。同时,蓝思科技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技术可显著提升镜片抗摔性和透光率至95%以上,并实现轻量化设计(如Rokid Glasses仅49克)。”
作为AI落地的全新载体,AI眼镜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吸引着众多科技厂商纷纷布局。虽然包括百度、小米、Rokid、雷鸟、影目科技、闪极科技等在内的众多厂商纷纷布局AI眼镜领域,但截至目前,轻量化依旧是AI眼镜普及的关键阻碍。
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曾表示:“良好的佩戴体验、合理的价格、好用的功能体验、丰富的生态程度是产品要想完成大规模推广,必须克服的四个难点。”其中,佩戴体验是首要因素。中国拥有庞大的眼镜用户基础,而如何让近视人群从选择一副普通眼镜到喜欢并接受一副Rokid Glasses眼镜,是祝铭明必须考虑的事情。
日前,祝铭明在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展示了其AR眼镜Rokid Glasses的应用场景:“我的发言稿就在我的眼镜里,翻页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所以没稿子,很轻松。”
据了解,Rokid和传统眼镜厂商暴龙合作,眼镜采用了一体化结构布局并强化了“减负”属性。暴龙将主板、电池等核心组件集成于纤薄材料的框架之中,Rokid Glasses仅重49克,更接近传统眼镜。戴上之后,可以同步实现多语种翻译、问答搜索、物体识别、拍照等功能。
公开资料显示,Rokid成立于2014年,祝铭明是前阿里巴巴工作室领头人,负责深度学习、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发。如今,灵伴科技的产品涵盖消费级与工业级的AR+AI。
当前,和祝铭明站在同一赛道的人越来越多,包括百度、小米等巨头也加入其中,科技圈正掀起的AI眼镜热潮与Ray-Ban Meta眼镜在全球销售超200万副的成功样本密不可分。然而,在行业人士看来,Ray-Ban Meta最大的亮点是,让用户愿意每天佩戴智能眼镜,而不是像其他XR产品丢在角落里“吃灰”。
蜂巢科技创始人兼CEO夏勇峰在与极客公园的一场关于AI智能硬件的对话中曾表示:“产品越接近传统眼镜,它就越能替代它们,这会带来明显的好处,因为用户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产品佩戴时间就会非常长。如果你能做出一款能替代传统墨镜的眼镜,基本上你就锚定了人们每天戴墨镜的时间;如果你的产品特别接近传统眼镜,比如近视镜,那么人们的使用时间就会接近传统眼镜的使用时间。”
一般而言,AI眼镜需要将光学模组、传感器、电池等核心部件高度集成,每减少1克重量都可能涉及数十项技术优化。从整体行业来看,AI眼镜要达到真正轻便、舒适便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现有的光学显示技术、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难以在重量上实现更大突破。例如,为了保证清晰的成像和准确的交互功能,一些显示组件和传感器的体积与重量限制了AI眼镜进一步轻量化,这导致产品体验在初期的新奇感消失后,很难与用户产生黏性;另一方面,电池续航问题也与轻量化紧密相关。为了满足AI眼镜复杂功能的能耗需求,电池容量不能过小,而大容量电池往往较重,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在轻量化方面,蓝思科技表示:公司在光波导和光学引擎领域深耕多年,已配合国际大客户完成多代智能眼镜核心组件研发,并在光波导材料、微纳结构加工等关键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而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技术可提升镜片抗摔性与透光率,为AI眼镜提供轻量化、高画质显示方案。另外,蓝思创新研究院开发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可为未来AI眼镜的多模态交互、脑机接口传感器集群提供支撑,将成为更多国际头部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产业布局方面,灵伴科技方面表示,未来将与蓝思科技继续深化在显示、传感器、轻量材料等关键环节的合作,推动中国AI眼镜产业链的本土化进程。此外,在资本协同方面,双方在股权投资和合作基金等资本层面也将展开深度合作,加速AI眼镜商业化进程。
就AI眼镜轻量化技术的相关问题,记者也询问了蓝思科技方面,对方表示涉及具体产品信息不方便透露。
受科幻电影的影响,很多消费者对AI、AR产品充满了期待,都希望戴上产品后可以遨游数字世界并通过眼镜来完成拍照、通话、查询等功能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但现实是,迄今为止AI/AR眼镜仍停留在小众市场,不被大众日常使用。
中信证券报告称,AI眼镜短期出货量仍然较低,估算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约300万副,2025年或在1000万副左右。一位产业链人士也称:“AI/AR眼镜目前还没法跟手机比,不是一个量级的产品。”
那么,AI/AR眼镜离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有多远?
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认为:“当前无论是AI眼镜还是AR眼镜,我们都在教育一个新市场。对消费者来说,过去熟悉的是隐形眼镜和近视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时间期待,这不是一两年就能教育和适应的,而是需要5年到10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像苹果、Google、Meta这样的巨头加入进来,一起持续教育市场,才能让用户真正了解。”
2023年年底,祝铭明曾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将所有人的眼镜换成智能眼镜。”
C端市场还有很庞大的可被挖掘的空间,但Rokid的AR眼镜已经在B端率先落地。据媒体报道,Rokid在全球文博市场上的占有率达99%。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