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程,在长三角掀起一股成都“旋风”。这也是继今年1月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成都开启的新一轮投资促进系列活动。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当西部腹地的核心城市与大湾区、长三角频频互动,中国经济的“弓箭型格局”愈发清晰。作为“箭矢”发力点的成都,已然引弓满弦,蓄势待发。
每经记者 淡忠奎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158414
17时30分,海康威视的会议室里光影渐暗,杭州与成都两地60余位企业家的热情却持续升温——起身握手、交换名片、添加微信好友,一套娴熟的操作下来,大家还是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这是2025“成都⇌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场景发布会散场后的一幕,也是风口上的两座城市双向奔赴的缩影。
过去五天时间里(2月17日至21日),成都以上海为圆心,先后走进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拜访对接、精准推介、项目路演、应用场景发布、投资政策发布……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程,在长三角掀起一股成都“旋风”。
这也是继今年1月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成都开启的新一轮投资促进系列活动。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当西部腹地的核心城市与大湾区、长三角频频互动,中国经济的“弓箭型格局”愈发清晰。作为“箭矢”发力点的成都,已然引弓满弦,蓄势待发。
从合肥到上海,从上海到杭州,很多长三角地区科技企业,隐形的“茎蔓”已经延伸至两千公里之外的成都。
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头部企业——上海脑虎科技,创始人彭雷是成都人,与华西医院、四川大学等机构联系密切。
“我们非常期待与成都有更大规模的合作。”彭雷告诉城市进化论,脑机接口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交汇点,而成都正是“三链齐备”的城市。在他看来,用集成电路做电极、用生物制药做器械、用人工智能解码脑电波,这种全链条产业资源,也让成都在硬科技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是成都与长三角“链接”紧密的一个注脚。
电子科大校友会此前曾统计,国内IT界公司、企业、研究所等中层以上技术负责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毕业于电子科大。在长三角科创企业圈,包括网易创始人丁磊、中芯国际原董事长周子学等在内,都是“电子科大系”。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066897
2月19日,在杭州举行的2025“成都⇌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场景发布会,就吸引不少电子科大校友企业参会。
在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校友会副会长、杭州校友会会长余文谊看来,电子科大培养出一大批电子信息领域领军人才,聚集在成都、长三角等区域。“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强项是硬件,杭州的强项是软件,成都和杭州的联合是‘软硬结合’。”他说。
实际上,城市的联动,源于背后产业链、创新链的“互补”。从系列投促活动现场交流来看,很多长三角企业高管都跟成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有的是成都校友,有的被成都企业投资,还有的跟成都高校院所有紧密合作。
“我们是2017年成立,前三年在实验室开发,2020年获得成都的光伏龙头企业战略投资,把技术一步步推向了产业化。”苏州太阳井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中天告诉城市进化论,早期光伏设备商大部分都在长三角,现在光伏行业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贴近客户去发展,所以计划将光伏装备的生产制造及所有新研发项目落地成都东部新区。
在他看来,成都和苏州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还是对人才的支持,以及营商环境都非常相似,“无论是成都的产业基金,还是招商部门,或者投促部门,都跟我们有良好互动,也加速了项目的落地进程”。
“成都的距离更近了。”活动现场,有企业家发出如此感慨。这里的“距离”,是空间距离,也是心理距离。
今年一开年,全国第三条干夜间线动卧——深圳至成都新开的动卧线路引发外界讨论,“一觉睡拢”,大大拉近大湾区与成都的时空距离。借这股东风,成都新年首站投资促进系列活动走进大湾区,展示创新动能,酝酿产业合作,拓展市场潜力。
如果说成都赴大湾区是开辟“陆上经济动线”,那走进长三角就是强化“空中经济动线”。
“我这个月刚刚去过一次成都,因为我们在新加坡有子公司。成都去新加坡一周有四趟飞机,而合肥可能一周都不到四趟,所以去成都中转很方便。”一位企业负责人分享。
人的流动加快之后,两地产业的流动势必会更快、更密。这对区域发展而言,无疑是互惠互利之举。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161550
在长三角,有企业负责人感叹,“把场景发布会从成都搬到杭州,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上都非常便利”。当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的机会清单发布时,“身边每个人都举起手机拍照”,寻找其中蕴藏的机遇。
当前,成都正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未来产业占先机。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大湾区企业融入成都产业链。
“我们虽然作为合肥企业,但一直以来对成都有着天然的亲切感。”科大讯飞副总裁娄超分享说。科大讯飞在安徽以外开拓的第一个代表处就在成都,而目前,在讯飞“成都智谷”、蒲江AI产业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户之后,科大讯飞又与成都市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作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在娄超眼中,“科大讯飞与成都是双向奔赴、合作共赢的完美结合”。
在很多长三角企业来成都投资落地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成都企业去长三角拓展市场。
此次“蓉品出川”“蓉品出海”的机会清单中,有无人机、卫星通信系统等航空航天产业,也有火锅底料、豆瓣酱等食品产业,展现出成都丰富的产业生态和创新活力。
东西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协同,也将不断扩大产业“共振效应”。
开局起好步,才能为全年赢得主动。
从全国来看,各地都将项目投资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动或推进活动中——
北京160个重大项目集中推进开工,总投资超3400亿元;上海安排正式项目186个,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400亿元;杭州2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90.5亿元;成都启动380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208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8.2亿元。
投资是当前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供给。2024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1.3亿元,同比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3%,其中工业投资增速高达48.7%,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9%。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成都正把握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与重点产业备份基地的历史契机,大步迈向承接国家战略使命的前沿阵地,发展机遇良多。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619012
从更大范围来看,成都正加速释放战略牵引力,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加快把国家战略赋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势能。
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此前指出,2025年成都要将“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摆在首位,前瞻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引领带动强的重点项目,同时打响营商环境、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三大品牌,努力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运行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互动中,成都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以城市机会清单的形式将场景需求搬到长三角、大湾区,让更多企业参与到成都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建设,再以科学精准的服务推动产业生态的完善,是“城市和企业相互成就”的新路径。
不仅如此,还一个明显变化是,不再是一区、一县或者一园区走出去,而是市级部门联合、区(市)县分级分工,着眼点在于产业链,让企业去最适合的区县、最适合的园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以及项目落地效率降低的问题。
从组建招商中心,到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到常态化开展 “进解优促”(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开展“立园满园”行动……种种迹象显示,成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闭环,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刻下属于自己的城市坐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