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信达澳亚基金宣布自即日起调整旗下8只基金简称,统一为“指数+”基金。如信澳国企智选混合变更为“国企指数+混合信澳”。基金经理称,“指数+”基金采用量化方法,风格和行业对标跟踪指数,选股依靠量化模型且从全市场选股。该命名方式虽提高单只基金辨识度,但也产生新疑问,如与指数增强、指数量化增强的区别。投资者需关注产品策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筛选时要重视基金长期表现。
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赵云
2月21日,信达澳亚基金公告称,将旗下的8只基金集体修改基金简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修改后的简称统一为“指数+”基金,比如信澳国企智选混合变成“国企指数+混合信澳”,信澳核心智选混合变成“沪深300指数+混合信澳”。
而此前,基金命名还未出现这种方式,对于投资者来说,虽然单只基金的名称辨识度会更高,但也会产生不少新的疑问,比如指数+和指数的关联度有多大?指数+和指数增强有什么不同?
信达澳亚基金公告称,为使基金的基金简称更能够充分体现基金的产品特征,决定自2025年2月21日起,调整旗下8只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的基金简称。
记者注意到,变更后的基金简称统一成了“指数+”基金,比如信澳国企智选混合变成“国企指数+混合信澳”,信澳核心智选混合变成“沪深300指数+混合信澳”。
目前存续的基金,还未出现直接以“指数+”命名的方式,更多是指数增强、指数量化增强、指数智选等名称。
而据记者进一步了解,这些产品实际上采用的也是量化方法。
比如沪深300指数+混合信澳,基金经理在2024年4季报中表示,“基金专注于'指数+'策略,采用量化方法,在量化方法下,在行业和风格上对标沪深 300,运用多因子模型从全市场可投股票池中优选模型打分高的标的来配置。因为模型会高配基本面情况较好且估值较为低估的股票,所以在整体风格上相对沪深 300 指数会有更多价值风格的暴露。”
简单来说,就是风格和行业对标跟踪的指数,但是选股依靠量化模型,而且是从全市场选股。
其实随着基金数量不断增多,基金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各家基金公司都想尽办法在产品名称上做文章,但同时也使得基金的命名越来越混乱。
此前就有ETF基金经理吐槽:“不少ETF的名称乱七八糟,名称和跟踪的指数都对不上号,建议统一名称格式。”
因此,从基金名称上让投资者一眼就了解是什么类型、什么赛道、跟踪什么指数的产品,其实很有必要。不过在规范名称的基础上,也要注意避免产生新的困惑。
以上述“指数+”的命名为例,虽然单只基金的辨识度提高了,但也会产生新的疑问,比如指数+和指数增强、指数量化增强有什么不同?
众所周知,指数增强策略一般是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留出一部分仓位来做增强收益,这部分增强收益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采取纯主动选股的,一般统称为指数增强;采用量化选股的,很多就定义为量化增强。
而上述基金经理在定期报告中,对这几类产品的描述是:“相较于传统的主动量化策略,'指数+'产品更加重视对基准的分析和偏离;相较于传统指数增强产品,'指数+'策略摆脱了传统控制成分股暴露的限制,将主动风险放在更高性价比的地方。”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指数增强在合同里一般会有一个规定,比如80%的资产限定投指数成分股,而指数+投资范围上更宽松一些。”
整体而言,指数+产品看上去更灵活,限制更少,但其实也有一些需要投资者注意的地方,比如新基金能不能及时跟上指数的表现。
再以这次修改的沪深300指数+混合信澳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4年2月2日,截至2025年2月20日,A类份额近一年收益为9.32%,明显落后于沪深300的15.19%。
而据记者进一步了解,主要是因为产品前三个月建仓期的影响,在剔除建仓期之后,产品的表现才与指数表现比较接近。所以对于这类产品而言,最好是等待产品的策略进入稳定状态后再进一步考虑。
还有,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些产品虽然名称看上去比较清晰,但也不能忽视了对基金的进一步筛选。不管是指数+,还是指数增强基金,长期运作下来之后,是不是确实明显跑赢了指数,而且跑赢指数的部分,是相对稳定还是突上突下,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