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浩认为,园区的发展理念应从补主体向强关联转变,产业与空间规划应从分隔向协同转变,增长方式应从增量向增量与存量并举转变,业务模式从单一租售向复合多元转变,管理方式应从轻管理向精管理转变。
每经记者 唐俊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现在全国有407家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407家园区的GDP占全国GDP比重达25%。”12月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中国未来产业园区与城市IP进化思享会”在成都市青羊区航空国创中心产业园招商展示中心举行,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通过数据展现了园区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任浩表示,如果将省级园区纳入考虑,园区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根据国家发改委开发区审核目录,全国共有省级和省级以上的园区2500家左右,其中包括上述407家国家级开发区。他提到,在江苏,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对GDP的贡献率约80%,安徽是60%,甘肃也超过50%。
这些数据无不说明园区的重要性。而面向未来,园区又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第一个园区是蛇口工业园区,于1979年1月31日正式成立,而深圳特区在1980年8月才成立。“园区的改革比很多改革要早,也诞生了很多改革理念。”任浩说。
“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认为是深圳特区的理念,但其实这块牌子更早的时候是矗立在蛇口工业园,今天也仍然矗立在蛇口工业园。”
1984年开始,中国启动成立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主要利用外资发展工业。1992年后,园区快速发展,产业园数量和类型上都有较大提升,后来并逐步从传统工业拓展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过去几十年,园区不仅数量增加,其产业形态和关系形态也在演进。在任浩看来,早期产业园里的企业关联度并不高,不管什么产业都可以入驻,没有形成产业聚集。后来产业聚集度提升,但很多园区只是形式上、物理上把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之间没有发生联系和合作,没有真正实现化学聚集。
他还指出,过去园区发展产业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许多园区往往聚焦纵向供应链打造,却忽视了横向生产性服务链的打造。
任浩认为,下一步,园区应该向3.0阶段迈进,该阶段的特征是产城融合、企业间有创新合作联系,方式是产城社区与生态招商,而目的是创新导向,以生态系统引进和孵化创新企业。
在任浩看来,要迈向未来园区,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作出诸多改变,他提出了十条路径。
首先,园区应从单维生态向多维生态转变。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通过规划30%的工业用地、60%的配套用地、10%的绿化用地,构建了产业、社会、自然三态平衡的空间。
其次,园区发展路径要从聚点向三聚转变,即聚核、聚链、聚网。聚核是指明确主导产业,去寻找主导产业里的龙头企业和代表性企业;聚链包括发展上下游纵向的产业链,以及横向的生产性服务链;聚网则涵盖知识、网络、社会、生态等多方面。
再者,园区招商的方式要从招商,向招商与育商并举转变。此前招商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而现在要更加关注营商环境、行政制度等软性因素。此外,园区国际化同样重要,既包括“引进来”,也包括“走出去”,通过引进或者输出人才、资本等手段促进园区持续发展。
任浩特别提到,园区的能源结构越来越重要,需要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现在很多企业来问,园区有没有新能源使用,没有就要离开。因为他们要出口产品到欧洲等市场,如果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足够比例的低碳新能源,就没办法进入当地市场。”
另外他认为,园区的发展理念应从补主体向强关联转变,产业与空间规划应从分隔向协同转变,增长方式应从增量向增量与存量并举转变,业务模式从单一租售向复合多元转变,管理方式应从轻管理向精管理转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