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国家实验室还有多远?
每经记者 杨欢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558242
据河南日报消息,10月16日,中原纯化制程实验室、中原再生医学实验室等6家省实验室在郑州举行集中揭牌仪式。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讲话,省长王凯出席。
楼阳生强调,这次6家省实验室集中揭牌,标志着我省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希望省实验室加快高质量建设,多出高水平成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动能、提供战略支撑。
要打造顶天立地的硬核科技力量。坚持“四个面向”,紧盯科技前沿、对标世界先进,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迭代性、颠覆性重大成果,力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
解读:“成不了创新高地,就会沦为发展洼地”。早在2021年6月,刚刚履新的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河南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是自那时开始,河南拉开了省实验室建设大幕。
从2021年7月起,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陆续揭牌运营,其后建设不断提速,2022年5家,2023年8家,2024年2月4家,再到如今的6家……三年多时间过去,河南已经拥有省实验室26家,平均每年建设近9家。
从研究领域来看,这些省实验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食品科技、绿色低碳、纳米生物学等多个前沿领域。从区域分布来看,以郑州为核心,包括洛阳、三门峡、漯河、新乡、南阳、平顶山、安阳、濮阳、许昌、信阳、鹤壁等12个城市均有布局。
在河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看来,河南的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前瞻30年,整合全省优势产业和创新资源,成为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先导发展核心极。”
作为各类省级实验室里的“最高级别”,省实验室既是全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更是冲击国家实验室的“种子选手”。自2017印发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中提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统筹布局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来,全国多个省份提出以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后备军”为目标组建省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是战略资源高度集中之地,一旦成功获批建设,将成为地方汇聚科创顶级项目、顶级装置、顶级人才、顶级成果的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湖北、四川等地都已“圆梦”国家实验室,河南有待突破“天花板”。
北京将拓宽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10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就《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表示,要拓宽专精特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包括落实“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持续推进“挂牌倍增”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对获得股权融资的入板企业择优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快速申报北京证券交易所,提高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效率。
上海临港全力打造民用航空城
10月16日,“2024上海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大会”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活动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分别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共同推进大飞机产业发展三方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大飞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同时,15家航空产业重点项目落地签约临港,涉及机体结构、复合材料、机载系统等核心环节,所有签约项目涉及总金额超260亿元。
《长株潭一体化重点任务清单》发布
据长沙发布消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日前正式印发《长株潭一体化重点任务清单》,具体包括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三张清单。在重大项目清单中,湖南首次提出谋划建设“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明确针对短板弱项和关键领域,实施八大项目36个子项目,所谓“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即湖湘绿厅、生态绿道、绿心国家植物园、湘江科教走廊,以及地上交通网、地下排水网、云上算力网、社会民生网。
多个常年闲置的高铁站密集重启
10月15日,和乐动车站正式开通运营,成为海南万宁第三个运营的高铁站点。该站于2010年建成,但铁路部门(公司)认为该站周边客流量尚未达到开通标准,周边的市政配套设施尚未完善,一直未能投入运营。今年3月19日,海南省发改委表示,要“加快和乐站开通前各项工作,推动车站早日开通运营”。据第一财经消息,最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多地至少有6座一度闲置多年的高铁站已经重新投入运营或正式开通。
住建部:为适应生育二孩需要,支持地方增加保障对象住房面积
10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为了适应生育二孩的需要,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增加保障对象住房面积,各城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优化完善房地产政策同时,一定要加大保障力度,兜牢住房保障底线。到今年年底,计划让450万青年人、新市民能够住进保障性住房。
在回应有关“虹吸效应”的问题时指出,从规律上看,“虹吸效应”是世界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口、产业向城市群较大城市来集中。但是从影响上看,“虹吸效应”有利有弊,我们都会趋利避害。不同的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虹吸效应”会对它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因城施策,就是防止房地产领域虹吸负面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
258家企业上榜上海外资百强 超半数企业设立在浦东
日前,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发布2023年度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百强榜,上榜的258家企业是在沪外商投资企业的核心力量。
统计显示,这些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占上海参加外商投资年度报告企业总营业收入的33%;进出口总额占上海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的47%;纳税总额占上海参加外商投资年度报告企业纳税总额的34%;总就业人数占上海参加外商投资年度报告企业从业人数总人数的18%。
从百强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超过半数的企业设立在浦东新区,共计137家,其中,118家注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另外,黄浦区以24家,静安区以23家排名区域第二、第三位,临港新片区和虹桥商务区分别有5家。
从上榜企业的国别/地区来看,来自美国的企业数量居首位,共83家,比去年增加4家,占比为32.17%,连续四年蝉联第一。排名其后的为日本32家、德国28家。来自以上三个国别的企业在榜单中占据半数以上。
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北京极端通勤人口占比近三成
10月17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联合发布《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以全国45个轨道运行城市为监测对象,将超过60分钟划定为“极端通勤”,用于反映城市职住空间的分离。
报告显示,2023年,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12%,同比持平。22个超大特大城市极端通勤“零增长”。北京仍是极端通勤比重最高的城市,28%,同比持平保持改善。另有上海、重庆、天津、武汉和青岛五座城市这一通勤人口比重超过15%。
此外,报告将居住地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800米覆盖范围内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划定为“轨道覆盖通勤”,体现轨道对职住空间的匹配和支撑程度。截止2023年底,42个地铁运营城市轨道总里程超1万公里,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总体平均水平是20%,其中,超大城市达到28%、特大城市17%。
另据报告,2023年度新增800公里轨道线路,覆盖通勤比重仅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新增轨道里程的通勤提升效益较2022年减少一半。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最高的4个城市,深圳35%、成都34%、武汉33%、广州31%,年度新增轨道均未能有效提高通勤覆盖。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