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段思瑶 每经编辑 裴健如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0月4日,欧盟就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举行投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声明显示,投票中欧委会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提议获得了欧盟成员国的必要支持。
投票结果意味着,欧盟委员会将有权对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等中国汽车企业征收关税。根据此前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信息,上汽、吉利和比亚迪三家车企面临的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5.3%、18.8%和17%。特斯拉申请了单独审查,其最终加征关税税率为7.8%。欧盟委员会表示,这些关税将在欧盟标准的10%汽车税之上征收。叠加来看,上汽将被征收45.3%的关税,吉利和比亚迪将分别被征收28.8%和27%的关税,特斯拉将被征收17.8%的关税。
欧盟上述反补贴税提议获通过后,多方已就此发声。截至目前,我国商务部、欧盟中国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方面均表示“坚决反对”。车企方面,吉利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等也明确了立场,对欧盟委员会此举表达出“反对”“失望”“强烈不满”“错误”等态度。
“坚决反对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
据新华网报道,10月4日,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投票通过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终裁草案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于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中方坚决反对欧方在此案中不公平、不合规、不合理的保护主义做法,坚决反对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
同日,欧盟中国商会对欧方推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表示强烈不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则表示,坚决反对欧方罔顾中欧电动汽车行业合作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坚决反对欧方无视相关事实与调查规则、拒绝纠正错误认定,坚决反对欧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
中国车企方面,10月4日,吉利控股集团发表声明表示:“吉利控股集团对欧盟委员会的决定表示非常失望。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不具有建设性,将会阻碍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最终损害欧洲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对于是否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事,欧盟内部争论不断。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4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另据光明网报道,德国联邦财政部部长林德纳也称,欧盟委员会“以这种方式冒险”提出临时反补贴税的建议是错误的,与中国的贸易战对欧洲汽车业弊大于利。
此前业内多位受访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此举并不利于全球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在10月4日欧盟反补贴关税落地后,德国各大汽车制造商同样表达了反对的立场。
10月5日,梅赛德斯-奔驰针对欧盟对电动车反补贴案终裁的投票表明立场称,“我们坚信反补贴关税会长远地削弱一个行业的竞争力。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将给各方带来繁荣、增长和创新。因此,我们认为欧盟委员会拟定的征收反补贴关税是一个错误,这可能会导致深远的负面结果”。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表示:“欧盟在10月4日投票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达45%的关税是‘对欧洲汽车工业的致命信号’,并呼吁尽快通过谈判解决。”
惠誉评级分析师告诉记者:“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对欧洲的竞争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潜在的更广泛措施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
中欧谈判将继续
自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起针对中国产纯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以来,双方的对话从未停止。
上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6月底以来,中欧双方就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了十余次司局级技术磋商和两次副部级磋商。中欧技术团队曾在短短14天里,进行过6轮技术磋商,中方反复并充分听取了中欧业界的诉求和意见,在磋商中全过程展现了开放合作的态度,显示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从目前来看,欧盟已表达出要继续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愿。10月4日,欧盟在其发表的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努力与中国探索替代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必须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定、能够充分解决委员会调查所确定的损害性补贴,并且可监控和可执行。
“中欧技术团队将在10月7日继续进行谈判。”上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
欧盟中国商会也表示:“中欧谈判团队仍在紧锣密鼓地谈判中,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近日,欧洲多家车企也集体发声愿与中国加强新能源汽车合作。比如,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明确表示,目标是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成为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的国际车企。
宝马集团董事高乐也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面临来自全球贸易的挑战,宝马支持自由贸易,也愿意使用自己的影响力,保持自由贸易的开放。
“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的是,欧盟和中国应当保持对话,并达成一个符合双方利益的协商解决方案。我们相信,双方能够找到这样的解决方案。”梅赛德斯-奔驰方面也认为,双方需要时间来形成这样一套解决方案,因此呼吁欧盟委员会推迟其所决定措施的实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