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徐肖逍 每经编辑 文多
ESG政策
全国碳市场迎来首轮扩容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上述“征求意见稿”提出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点评:将这些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企业将需要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负责,并可能需要购买额外的排放配额以满足监管要求。这将激励企业采取减排措施,如提高能效、采用清洁能源和改进生产工艺,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低碳转型。
ESG投资
宁德时代:拟7亿元参投碳中和基金
9月9日,宁德时代公告称,与厦门溥泉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溥泉投资有限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拟以50.86亿元共同设立碳中和基金,其中宁德时代拟认缴出资7亿元,持有基金13.7633%的认缴比例。基金主要投资于新能源及高端制造领域,投资前述领域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认缴出资总额的60%。
点评:宁德时代的这一投资行为,不仅能够为公司带来潜在的财务回报,更重要的是,它将加强公司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领导地位,促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ESG观点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戴绪龙:践行ESG理念正从“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9月12日,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北京国际经济管理技术促进会会长戴绪龙在“2024服贸会·中国国际经济管理技术论坛”上表示,ESG理念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契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践行ESG理念正从“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点评:戴绪龙的发言突出了ESG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企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作用。随着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的期待,预计ESG将成为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ESG成果
财新智库、中国ESG30人论坛发布《2024中国企业“新出海”专题报告》
据报道,财新智库、中国ESG30人论坛于日前发布《2024中国企业“新出海”专题报告》。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将发展ESG和AI数字化技术作为两大关键突破口,并指出两者在企业出海进程中产生的重要赋能价值。具体而言,ESG是企业出海远航的“定身之锚”,为企业提供市场准入的优先权,夯实利润增长之外的可持续价值底座。
点评:总体而言,这份报告为理解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趋势、挑战和机遇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特别是在ESG和AI技术如何成为推动企业全球化的关键因素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
ESG行动
《天津经开区可持续发展(ESG)报告(2024)》发布
近日,天津经开区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投资促进系列活动——第三届全球特殊经济区联盟交流会上正式发布《天津经开区可持续发展(ESG)报告(2024)》。该报告向全世界展示了泰达产业园区绿色生态宜居发展、社会人文和谐有序、园区治理规范高效的新路径、新模式。
点评:天津经开区的这些努力和成绩,不仅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也为全球工业园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ESG实践的日益重视,天津经开区的这些行动将有助于推动更广泛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实践。
河南发文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河南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全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水平。方案提出,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主动承销、认购各类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积极探索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
点评: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方案是一个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计划,旨在推动河南省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该方案的发布体现了河南省对绿色金融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坚定承诺。
ESG国际
欧盟委员会敦促成员努力实现2030年能源目标
欧盟委员会11日发布报告,敦促欧盟成员国尽快提交《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同时加紧区域协调,解决瓶颈问题,努力实现欧盟2030年节能减排目标。报告指出,应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以及市场一体化和联合行动,以应对新挑战,包括能源贫困的增加、与其他全球竞争对手相比的能源价格差异以及新的关键依赖风险。报告呼吁与工业界建立伙伴关系,以加速净零技术的发展并加强欧盟的制造业基础。
点评: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推动欧盟成员国向碳中和目标迈进,也体现了欧盟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领导作用。通过这些行动,欧盟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同时确保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也可能对全球其他地区产生积极影响,激励更多国家和地区采取类似的气候行动。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