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孙磊 每经编辑 裴健如
停更七周后,理想汽车再次发布周销量榜单。
5月7日,理想汽车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2024年第18周(4月29日至5月5日)的销量榜单。数据显示,理想汽车当期销量为0.53万辆,为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名。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品牌榜单中,理想汽车排名第四;在中国市场豪华车品牌榜单中,理想汽车排名第五。
此外,理想汽车在其官方微博中透露,全新理想L6在4月18日至5月5日首销期内,累计定单已超过41000辆。
周销量榜单重出“江湖”
理想汽车发布周销量数据是从2023年4月开始的。彼时,理想汽车固定在每周二发布前一周的销量数据,在汽车行业属于“首创”。理想汽车的这一行为也曾多次遭到质疑。
彼时,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我们被很多同行投诉举报,所以上周(2023年5月8日~5月14日)开始暂时不能发布真实的上险量数据了,非常遗憾。我看有同行忍受不了开始有人对上险量数据(每个车企都会购买)造假,主动发布了第一周真实的上险量数据,快速纠偏”。
李想发布上述言论之后,理想汽车的周销量数据榜单便停更过一段时间,随后在2023年下半年,理想汽车再次每周发布周销量数据榜单。只是,与此前不同的是,理想汽车将榜单的名称由此前的“中国新势力品牌上险量”改为“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同时此前公布到个位的销量数据,也变更为以万辆为单位的统计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此外,相较之前的榜单数据,理想汽车最新公布的榜单中没有标注数据来源,而此前榜单的数据来源为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理想汽车“更新”后的榜单数据,仍来自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
而随着今年年初的销量波动,在今年3月19日发布完2024年第11周销量数据后,理想汽车再次停止了该榜单的发布。直到5月7日,理想汽车的周销量榜单又重出“江湖”。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想汽车今年停发销量榜单期间内,其内部进行了较大调整。李想也在内部信中表示:“(我们)内部存在过分关注销量的问题,要降低对销量的预期和欲望,(使公司)回归健康增长。”
而此次理想汽车再度更新销量榜单的举动,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网友在理想汽车官方微博下评论称:“为什么又要发,低调闷声发大财不好吗?”
对此,理想汽车方面回应称:“停发榜单后很多用户进店买车都会询问一线伙伴的理想汽车的销量情况,产品的销量是很多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一线伙伴需要真实的数据,向用户进行说明;此外,我们停发榜单的这段时间市场出现各种销量信息,导致我们需要处理很多相关问询。出于对外沟通的一致性的考虑,我们决定恢复发布销量榜。”
理想与问界的较量还在继续
尽管理想汽车方面给出了重新发布销量榜单的解释,但也有观点认为,在2024年第18周,理想汽车销量超越问界,重回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首位,这或也是其再度发布销量榜单的原因之一。
自2024年以来,理想汽车周销量多次被问界超越,这给理想汽车带来了较大的销售压力。数据显示,今年1~4月,理想汽车累计销量为106187辆,被问界(110928辆)反超。而根据理想汽车发布的销量榜单,理想汽车在2024年第18周的销量为0.53万辆,问界的销量为0.48万辆。
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理想汽车出现了定单暴增的情况。5月6日,理想汽车发布的数据显示,在4月18日至5月5日首销期内,理想L6累计定单已超过4.1万辆。而在5月4日,理想官方发布数据表示,截至当天,理想L6累计定单已超3万辆,这也意味着在5月5日首销权益最后一天,理想L6单日定单超1万辆。
对比之下,问界方面并没有单独公布“五一”假期期间的销售情况。对此,鸿蒙智行方面透露,5月1日至5月5日,鸿蒙智行全系车型(问界M5、M7、M9、智界S7)大定(即交付定金、意向极高的用户)突破1.1万辆。
不过,鸿蒙智行官方并没有透露四款车型具体的大定情况。记者从终端市场了解到,此前的山西问界M7事故,以及工信部网站公示的问界新M7“新增版本”,都让部分消费者持观望态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界M7的销量,而问界新M5则成为不少消费者关注的对象。
据了解,问界新M5在4月23日上市,共推出两种动力形式、共三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4.98万~27.98万元;理想L6则在4月18日上市,新车共推出Pro和Max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4.98万元和27.98万元。相似的售价也让外界认为,两者将直接进行竞争。
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在北京车展期间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两款车型)面对的用户群体是不一样的。比如,理想L6主要是针对20万~30万市场中的家庭(用户);问界M5则更偏向于个人用车。”
“长期来看,问界应该是我们学习的企业。优秀的产品和优秀的企业在市场里是长期共存的,面向的用户群体也不同。”刘杰称,“竞争不是我们的聚焦点。我们最终还是要赢得用户,这是最重要的”。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