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研究)、卓敏生物医学讲座教授岑美霞,就港中大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等方向的布局与计划,及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规划做进一步了解。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旧金山湾区是美国加州第二大都市区,以硅谷为中心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在全球拥有巨大影响力。气候优越、天然良港和发达的教育资源则是湾区吸引大量人口和高科技企业的重要优势。
在国内,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与旧金山湾区具备同样的优势,也身负相同的使命——不仅要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还要将自身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大湾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历程中,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伴随大湾区经济蓬勃发展,高校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和资源,二者相辅相成。
在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中,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香港沙田校区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串联起了人才与研究成果的流动转化。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研究)、卓敏生物医学讲座教授岑美霞,就港中大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等方向的布局与计划,及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规划作进一步了解。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研究)、卓敏生物医学讲座教授岑美霞 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供图
1963年,港中大成立,成立时学生不足1400人,教职员300人。2023年,学校成立60周年,至今,学生逾30000人,教职员超8000人。
在最新公布的《2024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港中大有19个学科名列全球前50位,包括护理学、传媒学、医学和现代语言学,以及艺术与人文及生命科学与医学两个学科领域。
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园 图片来源:香港中文大学供图
谈及港中大的学科建设成果,岑美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提到,学科优势的建立,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与人力的汇聚。她谈到,以资源为例,过去10余年间,内地投放到科研领域的资源极其丰厚。而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同样也十分重视基础研究,投放在创科的资源远远多过以往。
“从学科及科研建设成果来看,包括港中大在内的香港综合研究型高校也做到了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在应用学科、基础科研产业化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岑美霞说。
以港中大为例,早在2021年就成立了6所研究中心进驻由香港特区政府推动的重点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
这6所研究中心分别为︰神经肌肉骨骼再生医学中心、创新诊断科技中心、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香港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和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研究中心的设立目标是将港中大的国际级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所用。
InnoHK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创科旗舰项目,致力于促进环球科研合作,让香港在全球高科技版图中占据重要席位。成立之初,共有28所研发实验室获选进驻InnoHK,其中,港中大占据重要席位。
据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刘云辉介绍,他担任总监的香港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和担任团队成员的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均入驻InnoHK。刘云辉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两大研究中心的愿景,首先在于技术创新,希望打造世界一流的物流机器人技术研发中心;其次是产业落地,通过技术产权知识产权转让和企业孵化,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第三希望培养高端的技术及产业人才,为国家科创发展作贡献。
目前,刘云辉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已经在三维成像、柔性抓取等技术方向实现突破,研究成果已经在菜鸟机器人柔性物流仓、TOYOTA日本工厂等落地。
除助力香港建立创科中心外,近年来港中大还大力加强与内地的科创合作。2023年,港中大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落户河套;港中大北京中心成立,搭建京港交流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岑美霞谈到,在内地打造窗口研究院,不仅实现了人才、区域的联动,也有助于香港更好融入内地发展格局。
在迎来创科发展黄金时代的背景下,香港正加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创科中心。港中大的科研成果和创新能力也为香港及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创新不能仅仅落在纸面,能不能转化为最终成果才是对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挑战。
岑美霞坦言,创新不仅需要资源和人才的支持,还需要有下游的转化才能形成完整闭环。“有没有知识产权?有没有核心产业可以发挥他们的成果?能不能找到投资?”诸如此类都是从发明到产业化面对的问题。“对于大学而言,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过去几年投入了不少资源去探讨如何完善这个创科生态圈”。
为此,港中大形成了一套研究创新的完整机制,涵盖从研究、创新到企业化的全链条。其中尤其关键的是从孵化前期、初创、孵化及加速到风险投资、再到推出市场,学校都争取在其中发挥效用。此外,港中大还牵头成立了港中大创新公司,以利用商业化平台支持与港中大师生有关的创新项目。
岑美霞表示,港中大透过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推动支持的创新项目中,有90余家公司获得了资金支持,目前已经有3至4家成为上市公司。商汤科技、思谋科技等更成为了知名的公众公司。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与旧金山湾区具备同样的优势,也身负相同的使命——不仅要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还要将自身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校企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岑美霞所言,美国湾区正是由于汇聚了伯克利、斯坦福等高校和一众知名企业,才有了其独特地位和区位优势。而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的科研教育机构、高科技企业,港中大在其中不仅要发挥自身科研实力,还要起到磁石效应,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及企业项目汇聚于此。
将研究演化成实体利润,将创新成果传输到全世界,是港中大的远景之一。而研究始终是大学的核心。
为确立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港中大发布《中大策略计划2021—2025》,涵盖教育、学生体验、研究与创新、人才吸纳与培育、全球视野等7个重点。
按以上计划,将中国研究、创新生物医学、信息与自动化技术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列为四个主要研究范畴。
而学科建设与研究进展离不开人力资本。数据显示,以2020年6月计,港中大拥有全职教职员8140人,其中教研人员占其中41%。岑美霞表示,在大学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提升团队质素是重要一环,也是重大挑战。
她表示,港中大近年来启动校长策略招聘计划,招聘教授/访问教授席、新晋教授席、杰出创科学人,从海内外招揽优秀人才。以研究助理教授为例,港中大以每年30位的数量开启为期3年的招聘,如指标招满,3年将会储备90位研究助理教授。以博士后岗位为例,港中大也计划3年录取约百名博士后人选。
除招揽人才外,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也十分重要。岑美霞谈到,香港要成为创科中心,不能仅仅依靠引进人才,也要有培养人才的实力。这就要求香港的教育机构、研究机构自身具备“磁石”效力。“学科带头人吸引杰出研究者,学术巨擘吸引深造研究者,知名教授吸引求学者。可以说,人才就是创科的核心元素。”
不光要吸引和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也是包括港中大在内的高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岑美霞分享经验时谈到,“近年来我们鼓励不以发表论文、项目数量作为考核教职人员的唯一指标。不管是校内考评,还是校外的奖励,我们鼓励教师从更多维度获得肯定,以‘探索’作为前提进行研究工作,有所成时即获得认可和鼓励。这对整个科研生态、大学生态都有基础性的改变。”
从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考虑人才需要什么,这不仅仅是薪资或者配套资金,而关系到学校乃至地区的整个大环境。因此,港中大还在校内启动了针对教职人员的配套项目,如种子基金等,帮助校内团队获取初创资源,能够有机会走出校园面对社会竞争。
正如港中大在《中大策略计划2021—2025》中写到,衡量一所大学的指标永远是人的素质。人力资本的质素不但影响大学的核心事业,也影响香港未来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