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裴健如
随着各车企2023业绩出炉,又到了一年一度“晒财报”的时刻。
回顾2023年,汽车行业整体表现亮眼,国内汽车产销双超3000万辆,汽车出口更创下新高。但与此同时,贯穿全年的价格战也让车市卷出新高度,不少车企面对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具体来看,“销冠”比亚迪2023年的财务表现颇为优异,利润同比增长80.72%,达到300.41亿元;长城汽车的净利润为70.22亿元,同比下降15.06%;东风集团为了投入新能源业务,去年出现上市首亏,亏损近40亿元。
比亚迪日赚8230万元
在已公布财报数据的国内车企中,上汽集团的营收排在首位。财报显示,2023年,上汽集团营收达到7447.05亿元。上汽集团的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在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方面的增长。2023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售112.3万辆;海外销量约120.8万辆。
比亚迪则以6023.15亿元的营收,紧随上汽集团之后;广汽集团2023年实现汇总口径总收入约5023亿元,合并口径营业总收入约为1297亿元;吉利汽车去年营收为1792亿元;长城汽车去年营收约1732亿元。
从利润指标来看,比亚迪有着较强的赚钱能力。2023年,比亚迪归母净利润为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从全年净利润来看,比亚迪去年平均每日赚得8230万元。
比亚迪方面在财报中表示,其业绩上涨的重要原因在于持续扩大的规模优势和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业务保持了良好的盈利能力。
比亚迪之外,上汽集团的归母净利润达到141.06亿元,其余多家车企的净利润都未超百亿。其中,长城汽车的净利润在70.22亿元;吉利汽车的净利润为35.11亿元;广汽集团去年的归母净利润约44.2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约45.08%。对此,广汽集团方面表示,2023年利润下滑主要受到终端价格竞争加剧及广汽三菱重组的一次性影响。
毛利率是财报中又一重要指标。在这一方面,比亚迪、长城汽车等都有较好表现。具体来看,2023年,比亚迪2023年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2.63%,达到23.02%;长城汽车整体毛利率为18.4%,相比15.5%的国内汽车业务毛利率,长城汽车的海外业务毛利率达到26%;吉利汽车的毛利率也提升至15.3%。而作为对比,频频举起价格屠刀的特斯拉,2023年毛利率则降至17.05%。
新能源车“盈利难”
从各家车企财报来看,电动化转型的压力仍然存在,多数车企都处在为新能源产品“赔本赚吆喝”的“盈利难”阶段。
比如,长城汽车2023年销量约12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5.64万辆,同比增长113.88%。但是,长城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走高,也导致了公司销售费用的上涨。2023年,长城汽车销售费用为82.85亿元,同比上涨41%。
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的还有广汽集团。广汽集团2023年销量为250.50万辆,同比增长2.92%。但2023年,广汽本田销量下滑13.66%至64.05万辆,营收下滑18.75%至935.28亿元;广汽丰田销量下滑5.47%至95万辆,营收下滑6.52%至1528.69亿元。
广汽集团方面认为,2024年,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降,自主品牌市占率进一步提升,站稳50%以上,成为市场主导;市场进入优胜劣汰的淘汰赛阶段,优势自主品牌和电动化转型快的合资企业份额有望提升,弱势品牌和转型较慢的传统车企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所以,增强旗下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是广汽集团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同样在探索推进新能源转型的东风汽车集团则面临着更大挑战。2023年,其股东应占亏损录得39.96亿元,公司将原因归结为新能源业务投入加大,以及合资业务销量缩减。这也是东风集团于2006年在港交所上市之后,首次出现亏损。
事实上,除比亚迪、特斯拉、理想汽车外,各家车企的新能源业务都面临着盈利难的问题。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认为,要破解“盈利难”,车企可以通过扩大产品市场规模,加强成本控制来实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也表示,2024年汽车市场会呈现缓慢增长的状态,车企一方面要做好产品,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提升经营效率,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