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一篇研究,对1950年至2100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过去和未来生育率趋势进行了全面估计。研究者在上述文章中表示,1950年全球总和生育率为4.8,2021年已下降到约2.2。他们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到2050年降至1.8左右,到2100年降至1.6左右。同时,到2050年,超过75%的国家和地区(204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55个)的生育率将不足以维持其人口水平。
每经记者 金喆 每经编辑 杨夏
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一篇研究,对1950年至2100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过去和未来生育率趋势进行了全面估计。这是一项由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所领导的全球性研究工作。
人口的总和生育率(TFR)是假定在整个育龄期内以当前生育率进行生育,一位女性在一生中分娩子女的平均数量。一般来说,各国的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2.1,才能长期维持世代更替。
研究者在上述文章中表示,1950年全球总和生育率为4.8,2021年已下降到约2.2。他们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到2050年降至1.8左右,到2100年降至1.6左右。同时,到2050年,超过75%的国家和地区(204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55个)的生育率将不足以维持其人口水平。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卢光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关键,早诊早筛是避免生育难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日,一篇题为“Global fertility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50-2021,with forecasts to 2100:a comprehensive demograph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的研究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引起人们思考。
上述团队研究发现,过去70年,全球总和生育率出现了显著下降,从1950年的4.84降低至1980年的3.61再进一步下降到2021年的2.23;相当于1950年每个妇女可以生将近5个孩子,而到了2021年已降低至2.2个。在纳入研究的区域中,2018年已有103个国家和地区的总生育率已达到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要保持长期稳定所需的生育水平)的水平,几乎占到研究总数的一半。
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和2100年,全球总和生育率可能进一步降为1.8和1.6。在纳入研究的区域中,到2050年,有100个国家和地区将出现负增长率(死亡人数超过活产人数),到2100年,只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高于更替水平,26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将保持正增长率(出生人数超死亡人数)。记者注意到,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西部国家和地区。
文章提到,预计到2100年,上述区域将成为活产婴儿的主要驱动力,大多数儿童将出生在一些贫困地区。到时候,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活产婴儿比例将达到35%。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活产婴儿将占世界的54%以上。
该论文还指出,上述未来的生育率变化将对人口、经济、地缘政治、粮食安全、健康等产生深远影响。扭转低生育率地区生育率下降趋势的一项战略,是实施有利于生育的政策。
耄耋之年的卢光琇从事辅助生殖工作40多年,被媒体称作“拥有儿女最多的妈妈”。她也一直密切关注人口问题。几年前,80岁的卢光琇入驻短视频平台。“卢奶奶”发了600多条短视频作品,她不是为了成为网红,只是想让更多年轻人重视生育问题。
在她看来,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关键是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这包括了让不能生的可以生,让暂时不想生的未来可以生,让想生的能够优生等方面,每个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规划。
聊起现在很多人不愿生、有的人想生生不出,卢光琇忧心地说,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试管婴儿,接触了太多病人,看到了太多言论,深刻意识到我们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宣传做得不够。她想把自己这几十年积累的生殖健康知识科普给更多人,让大家重视起来。
首先,她觉得人们对晚婚晚育就存在认知误区。
“我们那个年代说晚婚,是指不要在15、16岁结婚,像我们大学毕业23岁、24岁结婚、生孩子,才叫晚婚晚育。你们听到晚婚就不知道什么叫晚婚,到底晚到什么时候。不是这么回事。”卢光琇反问记者后又自己回答道,提倡晚婚晚育,不等于说三四十岁才结婚、四五十岁才生孩子。
她说,现在很多人以为越晚越好,越是这样,越需要给青年人非常好的正确的生殖健康的知识,这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5.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6.8岁,均已远远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有继续走高趋势,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
其次,要做好育龄群体的生育力保护。
卢光琇说,卵子是女性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23岁至30岁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此后生育能力开始下降。通常情况下,超过35岁的女性,会面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衰退速度加快等身体变化。研究还显示,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随着女性生育的年龄而增加。男性生育年龄的增长,基因突变的比例也会增加。
而且,不只是女性生育力需要保护,男性也需要。卢光琇说,1981年她建精子库的时候,大家都很健康、没有什么不良习惯,20岁到45岁的男性都可以供精,现在受多方面影响质量都下降了。之前中信湘雅发了一篇论文,很多27岁男性的精子都不符合捐精要求了。
据卢光琇介绍,通过药物、手术或实验室技术,为未来存在不孕风险的女性或男性提供帮助来做生育力保存,是保护和保存其生育后代的能力,这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辅助生殖技术衍生技术。
实际上,我国生育力下降或受损已经不再是少数患者的问题。今年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建议,从生育保障和现有可及的技术应用角度出发,以适应发展的眼光,及时、适度、有序开放一些原有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限制,着力强化我国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
乔杰提到,首先,要在个人常规体检或生育健康检查过程中,为未婚及已婚育龄人群提供可供选择的生育力评估技术服务项目及相关咨询,让公众对辅助生殖技术目前的成功率和局限性有科学的认知及合理的预期。其次,有序开放卵子库服务范畴限制,积极强化建设“生育友好型”保障体系。最后,着力强化生育力保存保障政策法规监管制度。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