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类岗位依旧是保司招聘的重点岗位,有机构甚至还单独开辟金融科技岗位的投递渠道。同时今年保司的校招释放出了很多渠道类的岗位,甚至有的机构还启动了代理人招聘计划。
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张益铭
又值一年“金三银四”求职旺季,春招市场热度渐升。作为就业市场上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主体之一,多家保险公司发布2024年校园招聘计划。
从招聘计划来看,金融科技类岗位依旧是保司招聘的重点岗位,有机构甚至还单独开辟金融科技岗位的投递渠道。而且相比于往年,今年保司的校招释放出了很多渠道类的岗位,甚至有的机构还启动了代理人招聘计划。
“共创未来,等你加入”“青春起跑,如获至保”“新华光,耀未来”……记者梳理发现,已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平安、泰康保险、浙商财险、中汇人寿等多家险企启动2024年春季校招计划。
从发布的招聘岗位来看,各家险企热招的人才覆盖了多个热门学科,包括保险、精算、经济、金融、数学、统计、医学等多个专业,招聘的岗位也涉及营销企划类、医疗健康类、产品精算类、信息技术类等多个领域的岗位。
从各家释放的招聘岗位来看,有相同的地方,亦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在于,各大保司均侧重金融科技类、健康类人才的招募,并且有险企将科技类岗位放入“快速投递”选项中。以泰康人寿为例,其招聘的岗位包括大数据岗、总公司APP系统研发岗、健康险运营支持岗等。
中国平安释放出的校招岗位涉及旗下多个子公司,科技类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平安金服和金融壹账通等共公司,包括UI设计工程师岗、DAAS软件开发工程师岗等;而中国人保科技类招聘岗位详情来看,共涉及100多个岗位,中国人保还单独开辟了科技类岗位的投递入口;新华保险金融科技方向(总部)岗位的招聘人数为若干人,还涉及到多个分公司。
“当前保险业的科技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科技在业务运营、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这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风险管理,并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的服务体验。对于金融科技类人才的储备,保险公司仍然会持续加大投入。”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表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擅长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技能的人才需求会持续增加,保险公司将会加强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除了金融科技类岗位,健康类岗位也是保司校招的侧重点之一。中国平安旗下的北大医疗释放出医师、康复技师、护理、临床医师岗、口腔医师等岗位;泰康保险则单独列出医养类的招聘页面,涵盖的岗位有高端医疗品质流程岗、大健康体验官、核赔管理岗、医院合作岗等。
杨帆介绍道,近年来,保险公司的校园招聘确实呈现出一些变化。健康类、科技类、核保查勘等职能类工作一直是热门的岗位,这反映了保险公司对于技术和风险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
与金融科技岗同样受关注的是,今年保司释放出了很多渠道营销类岗位。
平安人寿校招的NS管培生涉及培训管理、销售策划、销售管理等多个领域。以平安人寿的NS管培生(销售策划为例),该岗位职责主要包括执行公司各项侦测和制度,推动各县队伍的销售战略;针对销售队伍的产能、业绩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并追踪落实情况;指导和推动队伍开始工作,提供必要的后勤和技术支持;完成训练体系搭建,推动公司方案落地;业务推动其他相关工作。
泰康人寿在校招的页面上,也同步发布了HWP健康财富规划师的岗位。根据介绍,HWP健康财富规划师是泰康推出的新职业,是从传统保险产品的销售者向健康和财富管理规划者的转变。泰康人寿表示,该岗位主要服务于富裕中产及高净值人群,帮助客户实现保险和实体服务相结合的复杂规划需求。
“渠道类岗位的重新增多以及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代理人招聘计划可能是出于对销售渠道的重视和拓展。代理人作为保险产品销售的重要力量,能够帮助保险公司拓展客户群体和提升销售业绩。这也反映了保险公司在校园招聘中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了业务的多方面需求,通过招聘不同背景和能力的人才来满足公司发展的全方位需求。”杨帆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保险行业近两年一直在推动代理人转型和升级,吸引优质代理人已成为行业的共识。有数据显示,寿险销售从业人员已经从高峰期的超700万人下降至不足300万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保险行业的代理人转型所需的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技术发展等。目前,保险行业正在经历数字化和科技驱动的变革,这可能会加速代理人的转型。一些保司已经开始注重提高代理人的专业素质,提供更多线上工具和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保险机构开始探索新的招募方式和培训方式也可看作是销售渠道转型的一种方式,例如跟校招一起发布招募计划。“校招可以接触到大量年轻、有潜力的人才,将代理人招募与校招结合,可以吸引到对保险营销有兴趣的大学生,培养保险营销专才。”王国军表示。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