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下零食行业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张学武建议,为防止进入“内卷陷阱”,要坚定推动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力,促进全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最大化发挥,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每经记者 金喆 每经编辑 张海妮
3月4日,2024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今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002847.SZ,股价69.99元,市值137.22亿元)董事长张学武带来了关于推动中式零食行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式零食高质量发展,培育全球消费者领导品牌的建议。
张学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中式零食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中国休闲零食行业有望在2027年达到万亿元规模,可谓“长坡厚雪”,而国内人均消费量仅为美国的1/5、日本的1/4,增长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中式零食产业集中度低,市场较为分散,同时工业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低,还处在深度内卷低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支持中式零食高质量发展很有必要,也正当其时。
零食是一个很宽泛的大类。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零食销售额达5072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8358亿美元。在未来十年中,全球零食市场预计将以5.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增长空间具有吸引力。
从全球零食龙头看,零食品牌诞生了不少大市值公司。反观中国市场,虽然具备较大的零食市场,但格局分散,整个零食市场的品类结构较为复杂,涵盖了糖果、巧克力、饼干、膨化食品、肉类制品、坚果、果干、海味等多种类型,也暂时没有绝对性的大龙头品牌。
张学武表示,西式零食的品类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糖果、巧克力、饼干、薯片等为主。在中国的西式零食部分,外资品牌也展示了较强的统治力,糖巧、冰淇淋、薯片、甜味饼干CR5(指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47%、77%和45%。在这种格局下,本土企业基本处于价值链末端,错过品类教育后难再突围。
相对而言,中式零食机会还很大。他解释称,目前中式零食基本由本土企业主导,规模占比57%,但产业集中度低,2022年CR5规模不足15%。但在发展趋势上,2022—2027年中式零食复合增速超10%,远高于西式零食,是极具增长性的细分赛道。
“这正是中国零食品牌的市场机遇。”张学武对记者提到,中式零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随着社交媒体传播,以“中国味道”“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中式零食出海的教育成本大大降低,中式零食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张学武还说,欧美、日本消费品企业都曾经历过从小到大,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发展过程。放眼消费品行业,亿滋从奶酪起家,通过不断全球并购实现产品线的全面布局和全球化的生产销售,缔造咸味零食王国;雀巢依托品牌资产,在上世纪20年代遭遇奶粉市场规模“刚性约束”时,通过开创品类,发明了“速溶咖啡”,不断突围边界墙,成为全球休闲零食市值之王。总结下来,这些企业都离不开在产品创新、品牌营销、供应链、收并购等方面的持续沉淀。
基于当下零食行业愈演愈烈的竞争态势,张学武建议,为防止进入“内卷陷阱”,要坚定推动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力,促进全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最大化发挥,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月27日晚间,盐津铺子发布2023年度业绩快报。公告显示,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1.15亿元,同比增长42.22%;归母净利润为5.05亿元,同比增长67.57%,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盐津铺子已是中式零食的头部企业,但无论是营收规模还是利润指标,都与国际巨头有一定差距。在张学武看来,支持中式零食高质量发展,培育全球消费者领导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问题、市场问题,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休闲零食赛道的持续变革实际上是供应链与渠道分阶段发展拟合的呈现,企业在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在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权的同时,还应推动渠道升级。而在渠道升级上,零食量贩渠道有望成为中式休闲零食行业的重要增长引擎。
实际上,已有不少零食企业在去年下半年参与其中。2023年12月,湖南盐津铺子控股出资3.5亿元入股了零食连锁头部品牌零食很忙,持有零食很忙集团3.32%股权,并与零食很忙集团(包括零食很忙与赵一鸣零食)达成战略合作。
在张学武看来,当下中国消费深度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更细分,国产平替兴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量贩零食渠道缩短了产业与渠道的距离,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供给的高性价比产品,深受群众喜爱。
他还提到,对内,建议政府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出台相关产业标准,支持量贩零食等本土新渠道规范发展,支持零食很忙、赵一鸣等龙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推进行业发展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构建零售业统一大市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对外,学习发达国家支持零售业出海产业经验,支持零食很忙、赵一鸣等零售业龙头“扬帆出海”,以此打通国内一二三产业,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国门,推动中国文化输出,“用中国味征服世界胃”,培育全球消费者领导品牌。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