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医疗企业A股IPO遇挫背后:并购、赴港IPO迎小高潮 需尽快锻造自身造血能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2-19 21:24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自2023年以来至今(截至今年2月17日,下同),A股市场总共有43家公司主动撤回了IPO,3家首发上会时被否。具体来看,未实现盈利的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已难以过关,中药、原料药企业则容易“踩雷”销售费用率过高等问题。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杨夏    

    IPO阶段性收紧、医疗反腐等因素共振,2023年以来医疗企业“闯关”A股IPO的过程并不顺利。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自2023年以来至今(截至今年2月17日,下同),A股市场总共有43家公司主动撤回了IPO,3家首发上会时被否。具体来看,未实现盈利的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已难以过关,中药、原料药企业则容易“踩雷”销售费用率过高等问题。

    在A股IPO收紧之下,医疗行业企业则正奋力在其他方向进行突围。记者注意到,近期A股医疗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案例频频上演,其中来自药品流通领域和中药领域的案例最多,创新药企则一方面在“出海”方向上迎来了新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在近期上演了一出赴港IPO小高潮。

    不过,当下的医疗行业一级市场也并非没有亮点,在这一段难熬的旅程中,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资本就正在大显身手。在行业人士看来,在当前的融资形势下,医疗行业企业目前都必须尽快锻造自我造血能力。

    现状:盈利、销售费用率等要求收紧 医疗企业A股IPO遇挫

    2023年以来,A股市场总共有43家来自医疗行业的IPO公司主动撤回了IPO,1家终止审查,3家首发上会时被否,11家IPO公司首发过会。

    主动撤回、终止审查、上会被否的总共47家公司中,主要从事CRO及(或)CDMO业务的有9家,从事IVD(体外诊断)的有7家,从事原料药及(或)中间体的有6家,从事医疗器械、创新药、仿制药、中药的各有5家。而首发过会的11家企业主要来自医疗器械和CRO/CDMO领域。

    可见,从事IVD、原料药及(或)中间体、创新药的企业上市较难,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希望。例如,来自IVD领域的景杰生物在2023年1月份成功首发过会,2023年12月过会的一品制药则从事化学制剂和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主动撤回、终止审查、上会被否的总共47家公司中,有8家公司在报告期内最近一年的净利润为亏损状态。而这8家公司中,从事医疗SaaS服务的太美医疗在2023年3月首发上会被否外,剩余7家公司均是主动撤回,且7家公司中有5家是创新药公司,2家是创新医疗器械公司。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尚未盈利的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企业打开上市“大门”,但自2023年以来,适用该标准的医药企业已有多家撤回材料。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此外,上交所在2023年第4期的《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表示,医疗企业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往往较高,销售推广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颇受市场关注,销售推广费往往存在名目复杂、类别多样、可能用于隐性支出等问题,一直是审核关注的重点。

    销售费用率高企也是多家主动撤回的医疗行业IPO公司的共同特征。例如,威门药业在报告期内的销售费用率就超50%,百神药业在报告期内的销售费用率同样高达50%以上,汉王药业在报告期内的销售费用率将近40%,欣捷高新的销售费用率在2022年快速增长至了40%以上。从细分领域来看,销售费用率高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药、原料药领域的企业。

    寻路:行业并购、赴港IPO等迎来小高潮

    A股医疗行业IPO收紧的背景下,一级市场投资者也在寻找更多退出的途径,而在近期,医疗行业的并购和赴港IPO迎来了回暖态势。

    在并购方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2月份以来,医疗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对外收购案例就已有16起,涉及迈瑞医疗(300760.SZ,股价298.48元,市值3618.9亿元)、远大医药(0512.HK,股价3.52港元,市值124.94亿港元)等上市公司。其中,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巨头的迈瑞医疗拟以66.5亿元收购惠泰医疗的控制权,更是备受市场瞩目。

    “上市公司的收购是近几年疫情和一级市场寒冬的综合作用,充沛现金流和相对便宜的资产(价格),是收购/产投的催化剂。从赛道发展来看,2023年上市公司的一级资本行为才略起眉目,离行业成熟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跃为资本助理副总裁陈笑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不过,尽管医疗行业并购升温,但从所属细分领域来看,上述16起对外股权收购案例中,来自药品流通领域和中药领域的收购案例最多,分别有6起和3起,其次是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领域的对外收购案例各有2起,而来自创新药和IVD领域的收购案例则各仅有1起。

    创新药企并非不被资本看好,其投资者也并非没有退出之路。

    一方面,同样是自去年12月以来,多家国内创新药企被国外资本所看中。去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以12亿美元的高溢价,收购国内CAR-T疗法公司亘喜生物,后者也成为首家被跨国药企全资收购的中国创新药公司。

    今年1月,诺华集团在其官微宣布,就收购信瑞诺医药达成协议,后者是一家专注于肾脏疾病及相关治疗领域的临床阶段中国生物技术公司。

    与此同时,去年12月以来也已有多宗中国创新药出海BD交易,其中百利天恒在去年12月宣布将EGFR/HER3 ADC新药BL-B01D1的中国以外全球权益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BMS),更是以8亿美元首付款、84亿美元的潜在交易总额打破了国产创新药单个项目出海的纪录。

    另一方面,港股IPO市场在近两年也有所降温,但在2018年港交所推行18A规则以来,医疗行业在港股IPO市场始终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而在近期,医疗行业企业赴港IPO也掀起了一阵小高潮。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自2023年12月以来,华昊中天、健康之路、陆道培、同源康医药、讯飞医疗、九源基因等11家公司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主要来自创新药、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领域,分别有5家、3家和2家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11家公司中,太美医疗、同源康医药、健康160、讯飞医疗、盛禾生物、康乐卫士、华昊中天等7家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其中盛禾生物甚至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

    此外,太美医疗、华昊中天均冲刺A股IPO失败,其中,拟上市科创板的太美医疗在去年3月上会被否,华昊中天则是在去年5月撤回了科创板IPO。

    核心:医疗企业需锻造自我造血能力

    医疗行业一级市场的寒气犹存。

    根据跃为资本的报告,2023年中国医疗赛道共发起1737起融资事件,较2022年同比下降26.2%,2023年全年融资数据也同比下降超1/4,股权融资低频高门槛化。

    在重庆一家医疗行业投资机构的人士看来,资本在过去一段时间也变得更为急功近利。“一级市场融资追求回报,更追求盈利和时间成本的极致化,这导致了一些资本不愿意陪企业成长了,很多都去搞突击入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来各行各业一级市场融资都趋冷的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则是大显身手,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根据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中,政府引导基金的数量从2021年的63家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103家,又从2022年上半年的54家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90家,而市场化母基金则维持在低位波动阶段。而且,从新成立母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来看,政府引导基金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医疗行业则正是各地政府引导基金所瞄准的主要领域之一,这也使得医疗行业的投资方背景迎来变局,以及更为多元化。

    “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资本会在近两年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元基金和综合基金在当前环境下较难发挥自身优势。”陈笑梅向记者进一步表示。

    尽管暂时的困难不少,但从长期来看,医疗行业无疑仍是整个资本市场最受瞩目和追捧的赛道之一。

    在陈笑梅看来,消费医疗会是受青睐的主题,但该赛道也依然逃脱不了内卷的“宿命”。

    上述重庆一家医疗行业投资机构的人士则表示,未来医疗行业的主要看点仍是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化,以及受政策鼓励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对于中高端医疗器械企业,主要看其产品与当前行业的差距水平,以及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创新药企业,则主要看其储备的创新药数量、研发进度等。”

    在医疗行业投资的下行周期里,作为融资方的企业无疑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跃为资本在前述报告中表示,医疗行业创业者需要将造血回血能力、精细化成本运营能力,实质性提到公司第一战略。

    回到A股IPO的情况,陈笑梅也认为,IPO的政策收紧依然会是2024年的主旋律,收入/利润会是医疗行业各个细分板块的入门要求,利润要求会在公布基础上有个更高的隐形门槛,而北交所还会是医疗企业冲击上市的缓冲阵地。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多 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迈普医学董事骆雅红增持2.01万股,增持金额47.86万元

    下一篇

    佰奥智能董秘朱莉华增持1500股,增持金额2万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