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荣昌生物是国内第一批ADC(抗体偶联药物)布局者之一,其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维迪西妥单抗”拉开了国产ADC药物赛道的序幕。但对创新药企业来说,高昂的研发费用对公司现金流状况提出了较高要求。
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董兴生
1月17日午后盘中,国内ADC龙头企业荣昌生物(SH688331,股价45.5元,市值248亿元)发布澄清公告称,网传公司现金流紧缺、面临取得银行授信困难、供应商诉讼风险等内容与事实不符,且极具误导性。截至收盘,公司港股和A股股价分别报收于24.30港元和45.50元,跌幅分别为22.73%和15.71%。
值得注意的是,荣昌生物是国内第一批ADC(抗体偶联药物)布局者之一,其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维迪西妥单抗”拉开了国产ADC药物赛道的序幕。但对创新药企业来说,高昂的研发费用对公司现金流状况提出了较高要求。
无独有偶,1月16日,另一家声量浩大的ADC初创公司LegoChem将25.73%的股份卖给食品巨头好丽友,对方能为药物研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17日开盘,港股和A股创新药板块双双下跌,荣昌生物领跌。
尽管公司董事会注意到“股份价格及成交量出现异常变动”,并发布公告称“并不知悉造成该异常变动的任何原因”“没有知悉为避免虚假市场所必需公布的资料”,也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内幕消息,并对“现金流紧缺、面临取得银行授信困难、供应商诉讼风险等内容”进行了澄清,但不可否认的是,荣昌生物的现金流在同类公司中算不上“充裕”。
根据荣昌生物2023年三季报,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货币资金为6.0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87亿元下降72.16%。作为比较,当时,与荣昌生物同时期实现“A+H”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业诺诚健华的货币资金为82.62亿元、百济神州的货币资金为179.11亿元、康希诺的货币资金为32.2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和2022年,荣昌生物通过H股和A股募资的金额高达39.87亿港元和25.06亿元。巨额资金的消耗速度也很快,其中就与公司在研管线的“烧钱”力度有关。2019年至2022年,荣昌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52亿元、4.66亿元、7.11亿元和9.82亿元。除2021年公司凭借收到Seagen的对外授权款项实现扭亏,其余年份的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值,2022年的亏损已扩大至9.99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的净亏损则高达10.31亿元。
不过,研发“烧钱”还将继续。根据荣昌生物2023年中期报告,公司在研管线超过10项,并开展了超过40项临床,其中处于关键Ⅲ期临床阶段的有10项左右。
但记者注意到,公司曾在去年11月23日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及银行授信额度充足,不存在现金流风险”。
目前,荣昌生物共有两款商业化产品,分别是泰它西普(RC18)、维迪西妥单抗(RC48)。其中,泰它西普于2021年3月获附条件批准,是全球首款上市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点生物制剂,去年11月正式转为常规上市;维迪西妥单抗于2021年6月9日获批,是国内首个ADC新药。可以说,荣昌生物是国内首批ADC药物布局者和收获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更多创新药企业涌入这一赛道,公司的荣光似乎逐渐黯淡。
2023年是国产ADC药物的出海“大年”。根据国联证券2023年12月发布的研报,2023年以来,中国药企达成的已披露金额的创新药出海交易已有26起。从产品类型来看,ADC药物授权出海的就有12起,涉及公司包括恒瑞医药(600276.SH,股价40.11元,市值2558.62亿元)、百利天恒、翰森制药(3692.HK,股价12.64港元,市值749.98亿港元)、宜联生物、礼新医药等,其中百利天恒的潜在总交易额最高达84亿美元。但荣昌生物作为“元老”并未直接参与,只是因为“辉瑞以4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eagen”被动卷入。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公司的ADC产品技术平台迭代被认为缓慢。1月17日下午,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安斯泰莱等头部公司相比,RC48的连接技术和效果均有提高空间;按最坏的情况考虑,如果公司未来被辉瑞退货,现金流将更加紧张。
记者还发现,荣昌生物已上市产品的销售费用翻倍增长,销售费用率正在爬坡。2021年、2022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9.7%、59.43%,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高达82.94%。
17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荣昌生物证券部,但未获接听。下午4:30后,荣昌生物举行了线上交流会,但公司方面表示该沟通会不对媒体开放。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gic10378249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