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活跃的创新药管线的交易在早些年并不多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两年,出现了非常多的跨国药企购买国内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的管线产品的交易,而且金额非常可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创新医药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董兴生
8天10笔交易,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开门红”还在继续。
1月8日,百奥赛图发布公告,宣布与生物技术公司Radiance Biopharma Inc.(简称“Radiance”)达成一项独家选择与授权协议。该协议使得Radiance有权选择获得一款百奥赛图同类首创全人HER2/TROP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双抗ADC)的授权,用于针对任何人类疾病的治疗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进入2024年以来第10笔海外医药公司与国内药企达成的合作。
2023年是国产创新药授权“出海”大年。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授权合作)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创下新高。
这种红火的态势延续到了今年。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1日至1月8日,国内医药企业已经官宣了10笔跨境合作,其中有8笔合作系国内创新药企业完成药物的对外授权,涉及药明巨诺(2126.HK,股价2.18港元,市值8.99亿港元)、宜联生物、安锐生物、瑞博生物、驯鹿生物、舶望生物、百奥赛图(2315.HK,股价11.46港元,市值46亿港元)共7家药企;信瑞诺医药、箕星药业则被跨国药企相中,前者将被完全收购,后者获得1.62亿美元的融资。
这些来中国“扫货”的外国药企,既有阿斯利康、罗氏、诺华、勃林格殷格翰等海外巨头,也有Radiance Biopharma Inc、2seventy bio等专耕某一热门赛道的药企,已披露的对外授权首付款金额多在千万美元级别。
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产品类型看,ADC药物(即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类抗体、连接头和细胞毒性药物组成的靶向生物药剂)和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仍是跨国交易的宠儿,在上述8款授权“出海”的创新药中占了一半。其中,宜联生物与罗氏合作开发的药物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ADC候选产品YL211,目前还处于临床申报阶段,潜在价值超10亿美元。
百奥赛图的HER2/TROP2双抗ADC药物虽然没有披露具体的交易金额,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23年12月,百利天恒子公司Systl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的授权合作。彼时,BL-BO1D1作为国内首款成功出海的双抗ADC新药,签单的首付款为8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另外,2024年的CAR-T疗法“呼之欲出”。根据国联证券2023年12月研报,2023年以来,中国药企达成的已披露金额的26起创新药出海交易中,细胞治疗产品只有1起。而在2024年的第一天,药明巨诺就宣布与2seventy bio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开发自身免疫疾病CAR-T治疗产品,交易额高达千万美元。
而且,驯鹿生物和Umoja Biopharma宣布就新型体外和体内细胞与基因疗法的研发和商业化开展一系列新的合作。去年6月,公司与信达生物共同开发的国内第三款CAR-T产品刚获批上市。
尽管ADC和CAR-T疗法备受市场瞩目,但小核酸药物也毫不逊色。1月3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携手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瑞博国际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小核酸创新疗法,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
几天后,舶望制药宣布,公司与诺华就RNAi疗法(核糖核酸干扰分子疗法)达成两项独家许可合作协议,将从诺华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潜在的期权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商业销售的分级版税。两项交易潜在总价值高达41.65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开年以来药企的Licence-out最高交易额,还挺进了中国药企出海交易Top 10,而此时距离舶望制药成立还不足3年,类似案例在业内比较少见。
1月9日,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他认为,这是因为诺华的心血管领域核心产品Entresto即将进入专利悬崖,急需新的业务增长点,对并购交易有巨大的需求。同时,诺华一直对siRNA药物(小干扰RNA)有着独特的偏好,为了获得Inclisiran(英克司兰钠注射液)的权益,公司在2019年曾以97亿美元收购The Medicines Company。
刘立鹤还表示,舶望制药的核心管理层曾在siRNA药物领先企业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有过工作经验,舶望制药的核心技术平台RADS又是围绕siRNA药物的极大核心关键技术建立的,这才使得两方一拍即合。
此外,记者注意到,小核酸药物的市场热度连年攀升,这类药物通过调节RNA进而实现治疗/预防疾病,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信使RNA(mRNA)、RNA适配体(Aptamer)等。
国金证券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与小核酸药物相关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共有33起,投融资金额近60亿美元;2021年起,小核酸药物全球试验数目迅速增加,2022年突破200个。
弗若斯特沙利文则预测,2020年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为3.62亿美元,预计2030年该市场有望达到250亿美元。中国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在2022年预计为400万美元,2025年有望达到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0%。
“这么活跃的创新药管线的交易在早些年并不多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国内创新药企的研发能力。”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两年,出现了非常多的跨国药企购买国内创新生物医药企业的管线产品的交易,而且金额非常可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创新医药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对跨国药企来说,它们的成熟药品品类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通过自研或外购的形式,更加前瞻性地布局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重磅大品类。另外,国内企业对政策更加熟悉,渠道的铺陈覆盖更广,更适应中国的医药宏观大环境以及一些创新模式,跨国药企在商业化上也需要和国内的企业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国交易中,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创新药企业的出场频率很高。以前述7家药企为例,除了药明巨诺和百奥赛图已经登陆资本市场,其余企业多处于融资阶段,其中舶望制药完成A+轮融资仅2个多月,公司发展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
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对此,刘立鹤认为,从跨国公司(MNC)收并购策略的角度来说,发掘早期企业能更容易以较低的价格进行整体性的收购。很多MNC并不局限于对单一产品的偏好,更多的是希望收购整体技术平台,从而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而越是进入融资后期的创新药公司越不愿意出让大部分核心研发平台的权益,因此MNC更容易与早期阶段的创新药公司达成收并购合作。
与此同时,未上市的创新药企业往往有巨额的研发支出,也需要外部“输血”。未来,期待“造血”的跨国药企和急需“输血”的国内创新药企或将继续“双向奔赴”。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gic10378249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