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延伸,相较于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绿色低碳的企业和项目,转型金融聚焦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支持的对象是高碳高效企业,可有效补充绿色金融所无法覆盖的高碳领域。”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郭正江介绍道。今年湖州出台的《关于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在地方标准、产品服务、政策激励、信息披露、公正转型等方面开展了转型金融的系列创新。
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编辑 廖丹
苏杭之间、太湖之畔,坐落着被山川流水拥抱的江南古城——湖州,这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也是绿色发展的先行地。
自2017年6月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后,湖州作出多样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截至今年10月末,湖州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27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达31.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自古就有“放尔生,放尔命,放尔湖州做百姓”之美誉的湖州,也是全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湖州在浙江省率先实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欠发达村“清零”,去年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61:1,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被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因绿而兴,乘绿而上。在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湖州也将绿色基因植入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脉络中,打造共同富裕的绿色样本。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进湖州,近距离观察这座生态之城如何下好共富“一盘棋”。
眼前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碧蓝,阳光掠过湖面,向一池涟漪中洒下一把把碎金。岸边一排白色的遮阳伞下摆放着躺椅,不少游客正举着手中的咖啡摆造型拍照、打卡。这里是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眼前这片不需要滤镜的“野生”美景,被网友形容为“藏在山里的一滴蓝眼泪”,正是名噪当地的“深蓝计划”。
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深蓝计划”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玉雯 摄
在跑遍了安吉全县187个行政村后,深蓝计划主理人程铄钦及其创业团队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了此地。在细心规划设计后,去年五一当天,“深蓝计划”开业,采取门票制的方式,68元一位,老人、小孩免费,凭门票可以兑换咖啡一杯。
“开业至今,我们接待了将近60万人次。今年五一,单日咖啡出杯量达到5120杯,原以为这是单日出杯量的巅峰了,没想到在10月2日达到了7132杯。”程铄钦介绍道。不断攀升的数字在刻画一个事实——“深蓝计划”就这么火起来了。在程铄钦看来,没人会为了这杯咖啡来,但人们会为了这里的场景而来,“这里拍照很出片,我们最初设计就是要做颜值经济、打卡经济。”
如今,“深蓝计划”凭借“小冰岛”别名走红网络,而它的前身其实只是一座关停多年的废弃矿坑,杂草丛生,堆满垃圾。
曾关停多年的废弃矿坑如今已成为走红网络的“小冰岛”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玉雯 摄
两年前,为彻底解决废弃矿坑的安全隐患和“脏乱差”问题,由大学生创业团队出资51%、村集体和村民出资49%的“深蓝计划”项目启动。然而,修复此矿坑仅收回产权和安全改造就需投入几千万元资金,镇村无力承担。此外,网红打卡地也可能存在运营不持续、不长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安吉农商银行配套推出了生态修复贷,累计向红庙村经济合作社和“深蓝计划”项目提供授信1200万元,以支持生态保护修复、助力特色产业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修复融资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这也是金融助力青年创业、带动村集体共富的一个典型缩影。“一开始我们团队只有二十几个人,后来我们意识到要想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首先必须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好。”程铄钦说道。
项目吸引流量,流量创造平台。通过金融活水注入,安吉农商银行对“深蓝计划”主创团队近百名95后年轻人发放创业贷款,创建共享食堂、人才公寓、艺术中心、交流中心产业链,形成人才社区,吸引更多人回乡创业,带动周边就业,最终形成经济生态圈。
从一座关停多年的废弃矿坑,发展成日最高接待量破万人次、单日咖啡出杯量达7000多杯的网红打卡点,“深蓝计划”激活了红庙村乡村经营“一池春水”,不仅带动了咖啡餐饮、沙滩休闲等乡村旅游新业态,随着项目的推进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红庙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0年前不到30万元有望达到今年的200万元。
不仅如此,这一模式还在被不断复制。记者从安吉农商银行了解到,目前该行已助力13处废弃矿坑、废旧厂房修复整治,累计投放“生态修复贷”39笔,金额超5000万元,兼顾修复生态与带动产业,化生态“疤痕”为绿色“聚宝盆”。
黄杜村,位于安吉县溪龙乡,素有“中国白茶第一村”之美誉。这里是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建有国家级生态白茶基地,曾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高质量就业村等。
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杜村曾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彼时的村民尝试种过辣椒、板栗、毛竹等,但都没能走上致富之路。1997年,溪龙乡决定发展白茶产业,起初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可以说当时面临着‘三无’的困境,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市场。”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告诉记者,种植一亩白茶的成本要几千元,而当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一千元。
为了打消村民们种茶的顾虑,党员干部开始带头种植白茶,同时村“两委”积极和当地农商银行对接解决资金问题,聘请农业技术专家来进行培训。渐渐地,黄杜村家家户户开始种植白茶。安吉县定期举办的白茶开采节等大型活动,也为安吉白茶打开了市场,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
“去年我们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茶产值达到了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了7万元。”盛阿伟对记者表示,如此庞大的种植体量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灌溉。“茶叶种下去后,还有厂房、机器设备等投入,采茶工的人力成本等,这些地方的资金需求量都比较大。”
安吉大山坞茶场负责人盛勇亮对此有着更深的体会。盛勇亮的父亲是安吉白茶产业创始人之一,1987年在黄杜村种下了第一片白叶茶。“(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父亲从当时的信用社获得了第一笔贷款3000元,用来培育白茶苗。这么多年来,农商银行一直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建厂房、请人工等,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着我们发展壮大。”盛勇亮告诉记者,目前安吉农商银行每年给他们的授信达到了1000万元,且随借随还的方式非常方便。
如今,大山坞茶厂是黄杜村茶叶产业的领头羊,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多次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被中国茶叶学会多次授予“中茶杯”金奖。公司年销售额也从1999年时的100多万元跃升至现在的4000多万元。
据了解,安吉农商银行早在2020年便将黄杜村列为绿色信用村创建单位,给村级组织和村民提供优惠的绿色金融服务,贷款利率也有所下浮。不仅如此,该行还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创新担保方式。“很多村民房产是没有产权的,不能流转交易和抵押,我们对此专门设计了‘白茶贷’产品,村民凭借茶园证可获得银行贷款。”安吉农商银行董事长马莲贵对记者表示。
从20世纪80年代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贫困村,到现如今村民年均纯收入超过7万元,“安吉白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新引擎。目前,安吉有白茶种植户1.7万户,产值35.8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000逾元。此外,自2018年黄杜村党员自发捐赠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开始,当前“白叶一号”共富茶苗已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
在盛阿伟看来,安吉白茶为我国茶产业提高效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是一个种茶叶的大国,到明年安吉白茶有望占到全国十分之一的茶市场。”
随着安吉白茶产业的崛起,黄杜村借助万亩茶园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打造安吉白茶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溪龙黄杜金叶子景区也在今年2月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杜村成为了产业兴村的典型代表。“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动茶旅融合,不仅要卖茶叶,也要把美丽的风景卖出去。”盛阿伟说道。
白墙黑瓦、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羊场,屋顶还铺设了光伏发电板,这里是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的“羊光互补”共富基地,总投资5273万元,用地288亩,新建羊舍、配套用房等11000平方米,计划湖羊存栏规模1万头。
“羊光互补”共富基地养殖的湖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玉雯 摄
这是一种“羊阳结合、光畜互补、上光下羊”的新型产业模式。项目运营方湖州南浔善琏镇强村公司董事长王志新对记者解释道,“羊光互补”项目通过打造现代化养殖场,做大做强本地湖羊特色产业,同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利用养殖场及周边企业屋顶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将剩余电量并入当地电网,建设总装机容量4MW分布式光伏电站,由此实现了“一地两用”。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带动当地15个行政村每年增收约50万元,特别是项目通过向低收入群体流转农业设施用地,可精准惠及15个村集体和62户低收入农户。这被农业农村部作为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之一,为农村走向共同富裕探索了新路径。
“‘羊光互补’这个项目,其实是农发行给我们命名的。”王志新对记者表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农发行的大力支持,获得5年期、4000万元信贷资金,2200万元用于光伏项目、1800万元用于羊场基础设施建设,较基础利率下浮25%的优惠。“贷款期限长、利率也优惠,我们还款的压力比较小。”
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羊光互补”共富基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玉雯 摄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农发行湖州市分行“强村共富贷”支持的首个共富项目。项目预计每年可发电431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554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约4096吨,因此该项目资金同时获得了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并入选2022年全国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
这是湖州金融系统聚焦小微、“三农”、居民消费等普惠领域增加金融供给的一个缩影。记者从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了解到,全市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强村共富贷”“强村信用贷”等59款“共富”系列金融产品,累计为农户、新型农业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授信达367.8亿元,有效增强了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互转化,离不开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的良性互动。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湖州产业结构偏重,八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上工业能耗的70.8%,但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的37.7%。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当前正在积极推动转型金融发展。
“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延伸,相较于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绿色低碳的企业和项目,转型金融聚焦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支持的对象是高碳高效企业,可有效补充绿色金融所无法覆盖的高碳领域。”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郭正江介绍道。
今年湖州出台的《关于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在地方标准、产品服务、政策激励、信息披露、公正转型等方面开展了转型金融的系列创新。
在地方标准方面,湖州将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导向转化为金融标准指引、嵌入金融服务流程,出台了全国首个区域性《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围绕全市纺织、化纤等“8+1”类重点高碳行业,规划了106项低碳转型技术路径。此外,湖州也在全国率先研制《重点行业转型目标规划指南》《融资主体转型方案编制大纲》等。
“前期,我们经过调研排摸,选择化纤行业作为首批转型试点行业,确定转型企业名单。根据企业的承诺,到2025年末平均碳强度有望较2020年末下降39.8%。作为对企业的支持,银行提供20.7亿元的转型贷款,利率较同期LPR最高下浮55个基点。”郭正江说道。
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湖州市18家银行成为总行级试点分行,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5家银行已成功获批为总行的示范行。针对转型金融支持的重点行业企业,人民银行湖州市分行指导金融机构以“白名单”形式向上级行争取授信额度支持,实施差别化利率定价和授信策略,创新“碳系列”金融产品30余款,累计发放碳效贷款7370余笔,金额360亿元。
郭正江对记者表示,当前,转型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须通过政策激励机制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我们积极争取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低成本资金,以优惠利率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低碳转型领域,目前已累计落地碳减排贷款70余笔22.6亿元。修订绿色金融2.0政策,对纳入转型企业名单、达到转型目标时序进度的企业,给予贷款额度50BP贴息补助;对开展转型信息披露、实现公正转型的企业,补助额度上浮10%等。”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湖州转型金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下阶段,湖州将持续深耕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序有效衔接,陆续逐个行业抓好推进,以期为浙江乃至全国转型金融改革提供更多湖州经验。”郭正江说道。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77512979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