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相互搭配实现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所有政策制定者面对的永恒难题,对于中国而言,在复杂环境中加强政策搭配、优化政策成效,需要考虑三个统筹,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金融两个领域,统筹短期长期两个维度。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廖丹
12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即将开幕。届时,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将于主论坛发表演讲,讲述全球经济大转折与中国经济新故事。
近日,程实在会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就全球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度解析。
程实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后,中国经济实力获得质的提升,但结构性问题也有所积累。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先后对经济金融共同发力、协同解决卡点问题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在资源配置方向持续优化转变的过程中,相信中国经济将爬坡过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逐步突破卡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NBD:当前中美经济均面临下行压力,请问为何一个指向通缩风险,一个经受通胀压力?
程实:当前中美经济均面临下行压力,但一个通胀压力尤为凸显,另一个通缩风险不容忽视。这实际上深刻反映了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敏感、复杂宏观状态的事实:
一方面,全球在供给冲击影响下,2022-2023年整体进入滞胀的异常状态,经济增长停滞和物价不稳定的压力同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在全球滞胀大背景下面临的压力重心不同,美国经济的压力重心更多体现在“胀”这一面,中国经济的压力重心更多体现在“滞”这一面,所以宏观状态有所不同,但大背景是共通的;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在渐进复苏的过程中呈现出分化特征,中美经济的周期状态存在一定错位,经济运行也具有个性化特点,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复苏过程中面临不同类型的压力也是正常的。
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从供需关系看,中美两国的供需关系存在差异。在美国,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和劳动力市场紧张,导致需求超过供应,推动物价上涨,形成通胀压力;而在中国,由于预期偏弱和信心不足,导致内需处在缓慢恢复过程之中,需求不足的压力始终存在,耐用品和固定资产投资供应相对过剩,引发一定的通缩风险(但并不构成严谨定义的通缩状态)。
从宏观政策看,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也有所不同。美联储在2022年3月之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和购买债券来刺激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超过潜在增长水平导致滞后的通胀压力。相比之下,中国央行更加注重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避免通胀风险,因此物价总水平更加稳定。
从贸易维度看,外需表现疲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在全球经济体仍处于复苏周期,外需疲弱订单下滑且上游供应链成本整体抬高的情况下,中下游的企业会通过压低价格保持市场份额。此外,外需疲弱导致流入境内市场的人民币相对减少,弱化了通胀水平。
NBD:请问在您看来,当前我国经济循环中,较为突出的卡点有哪些?
程实: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复杂的局势演变,包括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这些因素给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第二,内部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例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失衡、基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相对不足等,这些结构性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推动长期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总需求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需求不足,当前经济活动仍处于复苏期,一些消费领域最终消费支出水平仍然疲弱。
第四,城乡发展差距: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五,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以保障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综上,改革开放40多年后,中国经济实力获得质的提升,但结构性问题也有所积累,当前外部局势则发生系统性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超预期的形式徐徐展开,综合导致经济内外循环中的卡点愈发凸显。
有鉴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先后对经济金融共同发力、协同解决卡点问题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在资源配置方向持续优化转变的过程中,相信中国经济将爬坡过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逐步突破卡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NBD:在您看来,宏观政策推动经济复苏过程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搭配会取得更佳效果?
程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相互搭配实现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所有政策制定者面对的永恒难题,对于中国而言,在复杂环境中加强政策搭配、优化政策成效,需要考虑三个统筹,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经济金融两个领域,统筹短期长期两个维度。具体来看:
首先,货币政策的松紧与财政政策的灵活性相匹配: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实现。当经济复苏需要刺激时,货币政策可以采取宽松的措施,如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促进投资和消费。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可以采取相应的灵活性,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方式来增加总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保持货币金融环境适宜,定向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具有必要性。同步的,在利率水平趋势下行的过程中,财政需要扮演主导作用,中央政府通过提高财政支出刺激总需求修复仍是经济提振的关键。
其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协调一致,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最大效果。节奏上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执行和落地时间需要紧密协调。避免货币财政政策不同步。
再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构性配合:除了总需求的调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可以结合起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支持,促进创新和技术升级。同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来支持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发展。
最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在宏观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保持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调整和干扰。稳定的政策环境可以增强市场信心,提高投资者和企业家的预期,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NBD:您平日写文章著书,从经济学视角谈艺术、生活、人生等,似乎经济学对什么领域都可发表见解,请问您如何理解经济学?
程实:个人的一点粗浅见解:一方面,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选择、如何决策”的社会科学,它提供了一种既有道理、又有意思的思维范式,就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用一种独特视角看世界,所以经济学方法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拓视野、启思维;
另一方面,经济学只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本身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用经济学思维去审视非经济问题时,一定要谦虚谨慎、谨言慎行,知边界、明局限。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写过很多经济学与音乐、电影、人生的“共鸣文章”,也出过几本相关的书籍,我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想用一种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去展现经济学世界、去诠释各类经济现象,我相信经济学知识越是普及,越是有机会减小经济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专业不对称,进而帮助所有经济主体更加理性地做出经济抉择,进而减小可能的经济金融风险,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福祉。
也就是说,我这些跨界的努力,都是经济金融科普的尝试,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这也是我一生业余时间都会去做的事情,有意思,更有意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