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IPO节奏“换档”背后:10月“速冻”,业内对未来两年看法谨慎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0-31 21:58

    ◎今年年内(截至10月31日)总共有275家新股上市,首发募资金额共3321.11亿元,平均募资额为12.08亿元。分板块来看,来自沪深主板的有47家,来自科创板的有63家,来自创业板的有102家,来自北交所的有63家。

    ◎“A股市场资金和投资者更多,资金面要充裕些,并且还是有赚钱效应。而港股则本身发行有难度,并且锁定短,外面筹码多,所以不敢高价发行。”有保荐代表人表示。

    ◎“日均成交额不到5000万元的上市公司比例已经很大了,1000万元以下的就是流动性极差的公司了。”王骥跃认为,这种成交额分化趋势的持续长期来看将是必然。

    每经记者 王琳    每经编辑 梁枭    

    在今年8月27日证监会定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背景下,A股IPO市场在10月“速冻”。具体来看,10月首发上会企业数以及IPO企业获取注册批文数均录得年内(截至10月31日,下同)新低,首发上市企业数量和募资额也都只有去年10月的三分之一左右。

    记者梳理发现,2023年初至今,总共有298家公司首发上会,仅为2022年同期的约六成。新股方面,年内总共有275家新股上市,首发募资金额总共3321.11亿元,新股上市数和首发募资额分别是2022年年同期的82.09%和64.64%。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A股二级市场表现相对较弱,但在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之前,A股IPO热度依旧较高,这与港股市场情况相反。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或许是A股市场结构的特点所致。

    首发上会和获取注册批文数均录得年内新低

    整个10月,A股仅有4家公司安排首发上会,分别为来自北交所的莱赛激光和捷众科技,来自科创板的灿芯股份,以及来自深证主板的世盟股份。其中灿芯股份被暂缓表决,其余3家公司则顺利过会。

    10月无疑也是今年以来IPO市场热度最低的月份。Wind数据显示,今年年内共有298家公司首发上会。9月IPO企业上会数31家,而年内IPO企业上会数最高峰在3月,达56家。

    从IPO注册来看,根据记者统计,年内共有290家IPO企业获得首发批文。具体到10月,有11家IPO企业获得注册批文,其中有5家来自北交所。10月是截至目前,年内获得IPO注册批文企业数量最少的月份。

    与此同时,10月有11家公司首发上市,首发上市募资额共计84.69亿元。而在2022年10月,A股市场首发上市企业数量为31家,首发募资额达281.42亿元。也就是说,今年10月A股的首发上市企业数和募资额均仅为去年10月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放在年内来看,10月首发上市企业数和募资额也均仅高于1月,1月首发上市企业数为10家,募资额69.20亿元。

    在IPO受理端,今年年内总共有622家企业IPO获得受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尤其是3月和6月受理数分别为206家和246家,这或与企业财务数据更新的时间节点有关。进入下半年,IPO受理极速降温,7月、8月和10月受理IPO企业数分别为1家、2家和2家,9月受理数为27家。

    进一步来看,下半年受理的32家IPO企业中,来自北交所的有21家,占约三分之二。10月获受理的两家企业腾茂科技和汇兴智造均来自北交所。

    年内首发过会率86.24% 六省市过会企业数占A股一半以上

    从年内情况来看,在IPO公司上会方面,总共有298家公司首发上会,其中257家过会,过会率86.24%。257家过会企业中,79家来自沪深主板,27家来自科创板,95家来自创业板,56家来自北交所。

    相较而言,A股市场在去年前十月总共有478家公司首发上会,今年前十月仅为去年同期的62.34%,去年前十月首发过会率为87.03%,也略高于今年同期表现。

    从年内257家过会企业的保荐机构分布情况来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民生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的保荐IPO企业过会数最多,分别有34家、19家、18家、16家和15家。

    从过会企业的区域分布来看,来自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的IPO企业最多,分别有46家、45家、34家、21家18家和16家,上述6省市总共的过会企业数占到了整个A股过会企业数的一半以上。

    IPO市场一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在超200家公司过会的同时,也有184家公司终止IPO项目审查,同时有7家已过会企业终止注册。

    上述191家终止IPO项目审查的公司中,来自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数量分别为48家、41家、73家和29家。

    从终止IPO项目的保荐券商分布来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民生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华泰联合证券保荐IPO项目终止数最多,分别有19个、16个、15个、14个、12个和10个,这些也都是年内过会IPO项目保荐最多的券商。此外,兴业证券和国信证券保荐IPO项目终止数均达到6家。

    上市首日破发率北交所最高、沪深主板最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今年年内总共有275家新股上市,首发募资金额共3321.11亿元,平均募资额为12.08亿元。分板块来看,来自沪深主板的有47家,来自科创板的有63家,来自创业板的有102家,来自北交所的有63家。

    去年前10个月,A股市场有335家新股上市,首发募资金额达5137.74亿元,平均募资额为15.34亿元。以此计算,今年前10个月,新股上市数量和首发募资总额分别是去年同期的82.09%和64.64%,平均募资额为去年同期的78.75%。

    从年内上市新股的区域分布来看,来自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安徽、江西的最多,分别有54家、46家、37家、21家、16家、15家、13家和10家。同时,有9个省市的新股总募资额超过了100亿元,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安徽、北京、山东、陕西和重庆,总募资额分别为575.66亿元、548.99亿元、479.62亿元、386.07亿元、239.25亿元、234.80亿元、132.29亿元、116.58亿元和100.74亿元。

    此外,275家新股中,有52家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首日破发率达18.91%;同时也有38家新股在上市首日涨幅超100%,最高的盟固利(301487.SZ,股价47.89元,市值220.1亿元)和阿为特(873693.BJ,股价34.55元,市值24.6亿元)在上市首日涨幅高达1742.48%和1008.33%。

    分板块来看,来自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数分别为2家、13家、20家和17家,破发率分别为4.26%、20.63%、19.80%和26.98%,北交所破发率最高,沪深主板最低。

    二级市场未对A股IPO市场构成约束?业内人士:或为市场结构特征所致

    纵观今年A股IPO,二级市场表现成为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尤其是下半年,A股加速探底,就在10月份,上证指数时隔一年再度跌破3000点,创业板指也跌破1900点,一度回到2020年3月的水平。这也被认为是今年8月27日证监会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大背景。

    不过,尽管二级市场表现较差,在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之前,A股IPO市场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如果监管层不收紧的话,“今年依然(可能)是五百家(新股),也就是说,我们的市场不能对IPO构成约束。”尹中余在电话中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如前文所述,A股市场的新股狂欢仍在不时上演。据记者统计,今年8月28日至10月31日间,A股市场34家首发新股中,有10家新股在上市首日涨幅超100%,占比近三成,其中还有阿为特在上市首日涨幅超10倍的这种情况,而在上市首日破发的新股则为7家,仅占年内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数的13.46%。近从这一时段来看,市场上新股少了,新股也更加受到追捧。

    对比来看,2023年初至今,恒生指数跌近14%,但港股IPO市场并未单独兴旺。毕马威中国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市场仅有44家公司上市,募资246亿元港币,同比分别下跌15%和65%,港交所在前三季度IPO首发募资额在全球排名也继续下滑至第八位。

    对于A股和港股IPO市场与二级市场关系的不同表现,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还是将原因放在了市场结构的差异上。

    一家内地券商的保荐代表人通过微信向记者表示,港股本身发行就难,A股发行其实不难,这主要还是投资人结构的差异造成的。

    “A股市场资金和投资者更多,资金面要充裕些,并且还是有赚钱效应。而港股则本身发行有难度,并且锁定短,外面筹码多,所以不敢高价发行。”上述保荐代表人进一步表示。

    “我理解可能是这么多年来的惯性,之前核准制的时候,上市是稀缺资源,发行的时候也有23倍市盈率限制,以至于只要打新中了肯定能赚,大家形成习惯了。另外,可能还是因为投资者的结构问题,A股散户太多,所以总有人接盘,那机构肯定也愿意高价去买。国外以及香港的成熟市场,新股很有可能根本就卖不出去。”一家上海律所的IPO律师通过微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在新股高价发行的背景下,今年9月11日,金帝股份(603270.SH,股价30.13元,市值66.02亿元)大股东在上市首日就通过转融通将股票出借给机构进行卖空,曾一度引发市场较大争议,直到监管层随后定调涉及到金帝股份的融券业务“符合当前监管规定”,市场才回归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这种卖空的量其实是很小的,对市场影响远没有舆论宣传的那么大,这也只是一种顺势而为罢了。”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通过微信向记者表示,A股市场更应该做的是一开始就全流通。

    IPO大年能否再现?业内人士:即使二级市场回暖也不应再简单轮回

    过去两年是A股IPO大年。2020年至2022年各年度,A股市场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432家、524家、428家,对应的首发募集资金分别为4779亿元、5426亿元、5869亿元,上市新股数和首发募资额在2021年和2022年先后创出历史新高。

    那么,如何看待后续的A股IPO市场走势?2021年、2022年火红的市场能复现吗?

    上述IPO律师向记者表示,其个人认为,近一两年A股IPO市场估计都不会怎么好,不光是二级市场表现的影响,监管层可能会对整个IPO市场,尤其是沪深市场的IPO都有收紧的趋势。

    据上述IPO律师了解,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希望拟上市的企业也考虑北交所。

    “今年应该整体行情不行,本身在控制发行节奏。预估明年也不会太好,从目前信息来看,应该IPO就是会收紧。”同样的保守心态,也出现在上述保荐代表人的看法中:“也算是阶段性吧,一般会有个一两年的低谷期。”

    尹中余则认为,如果二级市场回暖,正常情况下,按照A股市场的逻辑,新股发行少有失败,那以后新股发行肯定会多起来,可能又会回到一年四五百家新股的水平。

    “但我认为不应该再简单地轮回了,(如果)二级市场好了,就开始猛发新股。”尹中余补充道。

    此外,随着A股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在业内人士看来,市场个股成交的分化也是大势所趋。

    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0月31日的60个交易日内,在5297家A股上市公司中,日均成交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有232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北交所。

    除去北交所公司,在5072家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日均成交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有31家,在1000万元~5000万元区间的有1685家,5000万元~1亿元区间的有1355家,1亿元~10亿元区间的有1920家,在10亿元以上的81家。

    也就是说,在最近60个交易日内,日均成交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有1716家,占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总数的33.83%。

    “日均成交额不到5000万元的上市公司比例已经很大了,1000万元以下的就是流动性极差的公司了。”王骥跃认为,这种成交额分化趋势的持续长期来看将是必然。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366289309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海得控制:公司在智能制药设备行业主要合作企业有东富龙、楚天科技、浙江泰林、新华医疗等

    下一篇

    凯撒文化:《动物星球》项目还在研发阶段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