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孙桐桐 每经编辑 孙磊
近日,在网络上流传了一封《保护中小汽车零配件实体企业刻不容缓——致长安汽车采购部的申诉函》(以下简称《申诉函》)。
《申诉函》提到,2023年3月28日,长安汽车公司采购部不顾合同约束向其数百家供应商贸然发出“基于生存、战略、竞争、客户-共同应付-致供应商伙伴的函”,利用其掌握的对供应商未付款,强行对供应商的货款直接扣款10%,以应对长安汽车遭到市场降价潮而引起的汽车市场部分车型滞销。
针对此事,6月7日,长安汽车发布一份关于网传《致长安汽车采购部的申诉函》的公开声明,其表示,长安汽车从未收到任何供应商发来的“函件”。
“因原材料价格变动、需求变化、技术创新等原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每年磋商供应价格,是汽车行业的一贯做法。采用的方式均基于长安汽车与零配件企业的商务谈判,结算价格均按照商谈后签订的商务合同执行,该函件所述‘直扣产值’‘直扣货款’等内容系不实信息。”长安汽车在声明中表示,其已就该函件涉及的诋毁商誉行为,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同时,《申诉函》中所提及的长安汽车发给供应商的“基于生存、战略、竞争、客户-共同应付-致供应商伙伴的函”也在网上流传,其中确有提及2023年度目标为“各供应商伙伴应迅速行动起来,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制造、工艺、二三级件、物流等,全面降低成本,降本10%,共同面向客户、应对市场挑战,降价一定不是救命良药,但不降价一定无可救药。”该信函的落款名称为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中心,落款时间为2023年3月28日,并加盖了公章。对该信函的真实性,长安汽车未进行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强扣货款”风波折射出愈演愈烈的车市“价格战”压力已经传导至上游供应商。特别是对中小零部件企业来说,盈利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今年3月以来,湖北省巨额购车补贴掀起了国内车市“价格战”,先后有近40个汽车品牌卷入“混战”,长安汽车也加入其中。今年3月下旬,长安汽车针对部分车型推出购车优惠,其中,CS75系列、UNI-V、逸动PLUS等主销车型参与补贴,CS75系列限时综合优惠至高3.3万元,UNI-V限时综合优惠至高2.2万元。
大力促销也拉动了长安汽车销量。3月,长安汽车新车销量为24.50万辆,环比增长28.3%;4月销量虽降至18.20万辆,但同比仍有近60%的增长。今年前4个月,长安汽车累计销量达到约78.98万辆,同比增长2.94%,较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的态势实现由降转升。按品牌划分,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前4个月销量均出现同比下滑,后者降幅达59.86%,而长安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了7.99%。
业内人士认为,产品降价带来的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利润下跌,因此车企势必会对成本端进行更加严格的把控,影响传导至上游,供应商承受的压力也就随之增大。
“今年真的很‘卷’,主机厂不仅要求我们价格更低,在供货周期上也要求尽可能快,‘价格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时间战’。”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3月份是库存车的‘价格战’,进入到4月份以后,就是新车的‘价格战’,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电动车还是混合动力车的价格都非常具有竞争力。我认为,未来‘价格战’竞争将更激烈,这是躲不过的。”某合资品牌负责人对记者说。
随着市场日益内卷,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从市值表现来看,据记者统计,今年5月,国内19家上市零部件企业中,仅6家实现市值环比增长,19家上市零部件企业总体市值合计环比减少575.03亿元,跌幅为2.82%。
实际上,早在3月22日,中汽协就曾发文呼吁,此轮降价炒作应尽快降温,让行业回归正常运行状态,确保全年行业健康平稳发展。“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汽车市场应尽快回归正常秩序。”中汽协方面认为,降价处理库存,适当回收成本是正常经营措施,但不能因此沦为“价格战”。
银河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认为,行业“价格战”逐步进入尾声,消费者价格预期得到稳固,观望情绪缓解,需求缓慢释放带动车市改善。部分地方政府适时出台激励政策,在购车优惠政策和车企销售策略确定性回升的共同作用下,行业预期逐步企稳改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