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公布的2022年度业绩显示,公司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988.18亿元,同比增长8.7%;集团归母营运利润401.15亿元,同比增长13.5%。
◎业绩报告显示,2022年集团净利润为246.09亿元,同比下降8.3%;集团内含价值为5196.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陈旭
3月26日,中国太保(SH601601,股价26.29元,市值2529亿元)公布2022年度业绩,公司全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988.18亿元,同比增长8.7%;集团归母营运利润401.15亿元,同比增长13.5%;截至2022年末,集团合并总资产达21762.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
据悉,中国太保拟根据总股本9,620,341,455股,按每股1.02元(含税)进行年度现金股利分配。
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公司启动寿险“长航”转型, 推行“芯”基本法,正是要破除代理人管理的短期化、即期性问题,驱动代理人队伍发展模式深度转变,逐步形成与公司长期合作,共同成长的局面。“转型推进以来,代理人队伍建设呈现向好趋势,核心人力产能、收入稳步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数字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中国太保的业绩报告显示,2022年集团净利润为246.09亿元,同比下降8.3%;集团营运利润为401.15亿元,同比增长13.5%。集团内含价值为5196.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其中集团有效业务价值为2214.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
寿险保险业务收入2253.43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新保业务增速35.8%;实现新业务价值92.05亿元,同比下降31.4%,其中,下半年同比增长13.5%。新业务价值率11.6%,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寿险营运利润308.35亿元,同比增长9.1%。
2022年1月,太保寿险正式启动“芯”基本法,确定了代理人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数字化”的转型方向。报告显示,公司月均保险营销员27.9万人,期末保险营销员24.1万人;2022年保险营销员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6844元,同比提升47.6%。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28261元,同比增长31.7%;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4134元,同比增长10.3%。
2022年,公司银保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4.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8.7%。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4.9%,新业务价值占比同比提升7.0个百分点。
包括太保产险、太平洋安信农险及太保香港在内的财产险保险业务收入1725.83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非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8%,占比达43.2%,提升2.6个百分点。非车险业务中,责任险、健康险、农业险等新兴领域保持较快增长;车险业务中,新能源车保费增速超过90%。
报告显示,公司财产险综合成本率97.3%,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费用率28.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综合赔付率68.4%,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末,中国太保集团管理资产达27242.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其中集团投资资产20262.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第三方管理资产规模为6979.4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6%。
投资资产组合中,固定收益类投资占比73.9%,较上年末下降1.8个百分点;权益类投资占比22.0%,较上年末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核心权益(包括股票和权益型基金)占比11.5%,较上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
中国太保在报告中称,2022年公司基于对宏观环境长期趋势的展望,完成了战略资产配置方案的优化调整。公司进一步执行精细化的“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
一方面,持续加强长期利率债的配置,以延展固定收益资产久期;另一方面,适当增加未上市股权、投资性不动产等另类投资的配置,以提高长期投资回报。公司在战略资产配置的牵引下,进行战术资产配置,主动应对市场回撤带来的挑战,保持投资收益长期超越负债成本。
2022年,公司实现净投资收益791.80亿元,同比增长8.4%,主要原因是权益投资资产分红收入的增长;净投资收益率4.3%,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总投资收益765.37亿元,同比下降17.9%,主要原因是证券买卖收益的降低;总投资收益率4.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孔庆伟表示,中国太保把握不同阶段市场环境的特点,因时因势做好发展谋划,在不同周期下实现价值持续增长的最优路径。
面对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长乏力的态势,中国太保确立以代理人渠道为核心的多元渠道布局,把握银保客户发展机遇;面对资本市场的波动和信用风险的加剧,坚持基于保险负债特性并穿越宏观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投资业绩表现强韧。
同时,中国太保不断优化考核牵引机制,把价值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了内含价值的稳健增长和资产回报水平的稳定向好。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