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四川省钒钛钢钛产业协会第二届五次理事会在乐山进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镇等在会上提到钢铁行业要重视现金流。
◎钢铁企业要寻找第二成长曲线,钒电池等储能领域是一大方向。不过,业内人士表示,钒电池现在处于培育期,大规模应用需要时间。
每经记者 胥帅 每经编辑 杨夏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去年钢铁行业挑战亦随之加大,呈现出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跌、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及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的运行局面。今日,四川省钒钛钢钛产业协会第二届五次理事会在乐山进行,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镇等在会上提到钢铁行业要重视现金流。
同时,钢铁企业要寻找第二成长曲线,钒电池等储能领域是一大方向。不过,业内人士表示,钒电池现在处于培育期,大规模应用需要时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胥帅 摄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去年钢铁行业挑战亦随之加大,呈现出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下跌、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及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的运行局面,尤其是三季度以来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10.13亿吨,同比下降2.1%;粗钢表观消费量9.6亿吨,同比下降3.4%,全年供需基本平衡;重点钢铁企业进口粉矿采购成本同比下降24.16%,炼焦煤、冶金焦采购成本分别同比上升24.43%、2.16%,企业炼铁成本中首次出现煤焦成本高于矿石成本的情况;全年CSPI中国钢材综合指数平均值同比下降13.55%;会员钢铁企业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82亿元,同比下降72.27%。其中,7-9月份、12月份行业利润出现月度亏损情况。
“去年钢价在4月份到高点之后,钢价开始直线下跌。但是钢价下跌后,资源的价格高企,市场的钢铁企业几乎没有盈利。”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镇在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的2023年会长办公内部会上交流,他去年做过一个调研报告,统计了云贵川渝整个钢铁产业的生产产能和需求,他的一个判断是严重失衡,川贵云渝大约有5000万吨的长材,“5000万这个数据太大了,这是严重倒挂的问题。”
他判断了钢铁行业的未来形势:“就是洗牌,可能未来有大的兼并重组……所以说这里面谁能控制好成本,谁能活的时间长一点,谁能控制好现金流。出于环保改造等需要,很多企业这几年投入了现金。未来如果企业发展不利,现金流可能是会拖垮企业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川威集团董事长王劲等也在会上提到需求和成本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四川省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发言代表在协会第二届五次理事会上发言,去年以来,钢铁行业效益大幅下降,煤炭和矿价长期处于高位,市场需求低迷,地产和基建项目需求无较大起色,主要是存量博弈。
在2月13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做了报告也涉及到上述问题。当中他提到2022年的联合重组有进展,但进展不大,需要进一步优化兼并重组政策。另外还涉及2023年全球钢铁消费需求判断,国际市场钢铁需求增长形势并不乐观。
不难发现,传统钢铁行业需求放缓,钢铁钒钛行业亟需寻找第二成长曲线。用于储能的钒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成为会上讨论热点。
李镇把钒钛资源看作“新的曙光”,“因为钒资源在非金属用量在增长,很多企业在做。前段时间和国字号企业的人在聊,他们也在研究。我觉得要充分把钒钛资源利用起来,对未来经营也是补充。”
四川安宁铁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成华分享了公司在磷酸铁锂项目的进展。2023年要确保在6月底完成20万吨磷酸铁和磷酸铁锂一期工程,12月底完成2期。
川威集团与北京普能合作,拿下了100万吨电解液订单,进入钒电池供应链体系。钒电池的电解液项目成为公司转型升级的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磷酸铁锂成熟的锂电行业赛道,钒电池还处于更早的阶段。
“应该说钒电池还在一个市场培育期。”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国内90%的钒应用于钢铁产业,五氧化二钒在钒电池储能的应用还没有出现爆发增长。
尽管处于行业早期,但钒电池领域的先行者已经注意与钒钛资源的上游企业绑定。
四川钒资源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3%,大部分集中在四川攀西地区。其中,攀钢集团钒产业国内第一,目前也是世界排位第一。在四川省“5+1”现代产业体系中,提出加快建设钒钛钢铁稀土等先进材料产业。
2022年10月,大连融科与钒钛股份合资成立四川钒融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技术研发、加工生产、市场销售、租赁等展开业务。
李亮说,安全性是储能技术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也是钒电池最大的优点。但是钒电池的缺点是投资成本高,特别是钒电解液及电堆的生产成本。
有业内人士做过核算,钒电池的投资成本约是磷酸铁锂的2倍左右。不过,李亮认为钒电池成本在下降,技术在改进,大规模推广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同去年供需错配导致锂价不同,他认为钒资源储备不会成为钒电池应用瓶颈。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392175916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