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辛旭 每经编辑 孙磊
3月13日,保时捷(POAHY)发布了IPO之后的首份财报。数据显示,保时捷在2022财年营业收入约为376亿欧元,同比增长13.6%。作为业内“最会赚钱的车企”,保时捷营业利润约为68亿欧元,同比增长27.4%。
“过去一年对于保时捷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保时捷完成了IPO,也取得了历史上最强劲的财年业绩。”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表示。
“回顾2022年,全球市场都遭遇重大的挑战和困难,一方面是居家隔离给我们的新车销售带来较大影响,其次是芯片短缺带来的交付问题,第三则是俄乌冲突给保时捷的零配件供应方面造成了严重挑战。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时捷仍实现了高质量的韧性发展。”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Michael Kirsch)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眼下,保时捷也在加速电动化的转型。保时捷方面表示,计划在2030年力争将80%新车销量为纯电动车型,并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00亿欧元用于数字化。但和众多豪华汽车制造商一样,如何做好品牌的智能网联转型,如何让消费者认可电动化产品的超豪华属性,将是保时捷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销售回报率长期目标为20%
从保时捷的具体财年业绩来看,其销售回报率从之前的16%提升至18%,净现金流约为39亿欧元,同比增长5.4%。保时捷2022财年预计股息分红为9.11亿欧元。
“保时捷的成绩得益于价格定位、产品组合、新车销量的增长、汇率的积极影响,以及保时捷严格的成本控制。”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副主席兼成员、负责财务与信息技术的麦思格(Lutz Meschke)说。
在业绩发布会上,保时捷提出了“迈向20之路”这一战略,即长期战略性销售回报率目标超过20%。“‘迈向20之路’是 ‘2025盈利计划’的延续。近几年,‘2025盈利计划’让保时捷具备了更强的危机抵御能力。‘迈向20之路’计划是保时捷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我们将重新审视一切,从我们的产品阵容、产品定价到成本结构。我们希望提高贡献率质量,使我们的产品更具吸引力。”麦思格表示。
不过,在今年,保时捷的销售回报率目标是17%~19%,这一预期的基础是集团营业收入维持在400亿~420亿欧元左右。
在销量方面,保时捷在2022年约交付30.99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Cayenne销量约为9.6万辆,同比增长15%;Panamera销量约为3.4万辆,同比增长13%;911车型销量约为4万辆,同比增长5%。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方面,2022年,保时捷中国新车交付量约为9.3万辆,占保时捷全球销量的30%,连续第八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去年,供应商的供应网络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保时捷的乌克兰供应链出现了一些停滞,这使得我们的交付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今年的交付量会超过去年。”奥博穆说。
预计2030年八成新车为纯电车
值得一提的是,保时捷重申了其后续的电气化产品规划和电气化产品销量目标。目前,保时捷向中国共引进了21款纯电及插电式混动细分车型。按照计划,到2030年,保时捷预计纯电动车型占新车交付量的比例有望超过80%。
具体来看,Macan纯电版计划于2024年交付;718车型和Cayenne也将推出纯电版车型;未来,保时捷还将新增一款定位在Cayenne之上的纯电SUV新车。“我们正在加强和深化保时捷运动豪华的产品定位。我们发现这一细分领域的利润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中国和美国市场,”奥博穆说。
在充电网络方面,保时捷已覆盖80余个城市的121家保时捷中心,以及25个城市的核心商圈和交通枢纽。第三方充电桩拓展至58万余座,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柯时迈透露:“未来我们还会在充电网络布局方面投入充足的资金和技术,进一步完善在中国的电动出行生态。”
为了更快速转型电动化,保时捷在去年9月底实现了IPO。“上市之后,我们可以更加专注自身发展,并加快步伐塑造核心竞争力。更多的自主权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业自由。我们将会加强在关键领域的重要能力,如软件和电池技术。”麦思格说。
但是,目前一些传统豪华品牌甚至国外的电动车品牌在产品智能化体验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同时,中国的一些造车新势力也在布局高端电动车领域,抢占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中国年轻用户对于本土品牌的接受度也正在提升。对于超豪华品牌而言,如何在电动化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品牌独特性是摆在保时捷面前的挑战。
对此,柯时迈表示:“中国的新能源车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已经做得相当成功,但在豪华电动车领域还没有一个真正脱颖而出的赢家。与欧洲市场相比,中国市场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再跟消费者解释新能源车好在哪里、充电如何便利。但中国消费者普遍认为电动车要比内燃机车便宜,毕竟没有发动机了。因此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定价较燃油车更低,这对豪华品牌是一个挑战。作为保时捷,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品牌价值和品牌历史,这种传承和积淀会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方方面面,我们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产品。”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