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金喆 每经编辑 董兴生
精彩观点
No.01
我们在与生殖健康相关的疾病上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精准筛查,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甚至被人群忽视。
No.02
把我国不孕不育率从高位降下来,这对提高出生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提高总人口健康水平三个层面都有非常大的意义。
No.03
如果把跟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指分子诊断)放着,去用落后的技术做检测,就等于是在高铁轨道上开绿皮火车。
戴立忠第二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了,上一个“五年”,他围绕国内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和健康民生方向提了40多份建议,很多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今年,这位全国两会的“老熟人”依旧围绕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科学发展提建议。
有趣的是,今年戴立忠将再次提到不孕不育的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已是全球不孕不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生殖道感染是导致男性不育和女性不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对育龄夫妇进行生殖道感染性病原体的精准筛查,能够较大程度降低不孕不育等问题。”戴立忠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他今年将重点建议,普及精准筛查,用系统性方案来提升生殖道健康筛查质量,切实将我国的不孕不育率降下来。
“希望用精准筛查把不孕不育率降下来”
15年前,戴立忠创业时,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国的“人口红利”。当时,戴立忠想得最多的是让更多人能用得起、用得上基因诊断产品。最近几年,在圣湘生物等一大批分子诊断企业的推动下,这个“小目标”实现了。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跟前几年相比,我国分子诊断领域、体外诊断领域的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以前,国产品牌很难进入一些大型医疗机构,随着国产检测设备、试剂性能提升和应用创新突破,让医疗机构的装备门槛和使用成本大辐降低,也使得很多检验项目收费降低了百分之八九十,进而让老百姓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但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新生儿出生率逐年下滑。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第一次减少。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195789382
“这将给国家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根据中国人口和经济专家预测,如果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至0.8左右,到本世纪末,我国总人口将降至4.79亿,国家没有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肯定都是没有支撑的。”戴立忠很焦虑。他清楚这组数据给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但解决人口负增长的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有一系列的措施来打组合拳。
出生率低有几个原因,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不孕不育群体在日渐庞大。国家卫健委、中国人口协会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的12%~15%左右,不孕不育者约有5000万人。而且近十年,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还在持续和加快上升。
戴立忠认为,生殖健康问题是造成不孕不育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我们在与生殖健康相关的疾病上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精准筛查,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甚至被人群忽视。”
“这件事是可以用更低成本做好的。”戴立忠说,原来大家对精准检测不太了解,疫情后全民对核酸检测有了认知。现在中国有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基本都具备精准检测的能力,价格也很便宜。“但如今,这些机器、实验室基本就闲置了,其实可以合理利用起来承接一些疾病的检测服务。”
这是戴立忠第二年提到解决不孕不育的“燃眉之急”。去年两会时,他建议将常见容易导致不孕不育等情况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筛查纳入健康民生项目,对适婚、育龄人群常规定期开展生殖道感染性病原体的免费核酸筛查,或将这类核酸检测项目列为孕前孕期保健的必查项目。
今年,他将继续带着系统化的方案再次建言,切实把我国不孕不育率从高位降下来。“这对提高出生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提高总人口健康水平三个层面都有非常大的意义,(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今年我会重点建议,要普及到各个层级的医疗机构,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建议“盘活各地精准检测资源,避免在高铁轨道上跑‘绿皮车’”
经过15年的发展,圣湘生物已成为国内分子诊断龙头企业,在国际上也有了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公司产品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企业创始人,戴立忠更是见证了这些年国内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
在他看来,核酸检测是精准诊疗的关键手段,也是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的核心,不仅能够实现对疾病风险预测、诊断,还能够对疾病实现精准的药物应用、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诊断流程标准化,减少医生主观判断,大幅提升临床诊疗效率和疾病防控水平。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戴立忠希望把更多好技术、好产品应用到其他重大疾病和传染病诊疗防控上。这几年,虽然国家对感染性疾病和重大疾病的预防和筛查力度大了很多,像宫颈癌筛查的覆盖率从原来的1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但超过一半的检测用的还是比较落后的方法”,漏检率高,影响检测效率,而技术先进的分子诊断占比还是比较低。
“我们国家的高铁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实现了弯道超车,现在中国的运输效率大幅提升,精准检测也有些相似。”戴立忠说,国家在精准检测上的财政、人力资源投入,都付出了比较大的努力,“这么好的东西就不要浪费了”。“如果把跟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指分子诊断)放着,去用落后的技术做检测,就等于是在高铁轨道上开绿皮火车。”
公开资料显示,此前,我国已建立了覆盖至县域的1.3万多家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各地储备了大量的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车,这为重大疾病防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这些实验室开展非新冠核酸检测项目仍存在一些政策瓶颈,制约了其发挥更大价值,也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随着社会面核酸检测的需求大幅度降低,很多专家也在讨论如何科学规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使用。
戴立忠建议分两步走,一是在国家层面设计重大疾病防控方案,科学合理统筹和配置资源,强化县域医疗体系能力建设。如支持核酸检测实验室开展肝炎、结核、艾滋、肿瘤、出生缺陷等重大疾病核酸检测项目,助力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明确核酸检测实验室开展非新冠核酸检测项目相关评审验收标准,适当简化验收流程,以实验室流程与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验收,而不是以单个新增项目进行实验室验收,允许经审核验收通过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具备增设核酸检测项目的自主权。
记者|金喆
编辑|董兴生
统筹编辑|易启江
视觉|蔡沛君
视频|张轶
排版|董兴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