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孙磊 每经编辑 裴健如
华为车BU再传人事变动。
近日,有消息称,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即华为车BU)正迎来多项人事调整。其中,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已被停职,而华为车BU CEO余承东将独掌智能车业务。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华为车BU方面进行求证,对方仅表示:“我们也没有明确的消息。”
目前,华为参与汽车业务的商业模式有三种:一是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以传统Tier 1、Tier2的身份向整车企业售卖零部件和技术方案;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将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运用到产品上面;三是华为智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华为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参与更多,与车企有更为深入的合作,比如AITO问界品牌入驻华为智选渠道。
据了解,王军负责的是其中的Huawei Inside模式,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有极狐、长安、广汽三家。不过,从目前来看,这项业务推进速度稍显迟缓,这也被业界认为是王军被停职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Huawei Inside模式主打的产品特性——高阶智驾方案ADS,也是王军主导的产品线,其虽然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引发业内关注,但其交付时间大幅晚于预期。
相比之下,余承东主导的华为智选模式,却足够称得上一鸣惊人。眼下,AITO问界销量持续登高。数据显示,自2022年3月开启交付以来,AITO问界系列销量超7.5万辆,其中问界M5在8月创下智能电动汽车月交付过万辆最快纪录。
在此背景下,华为智选车模式已经在汽车行业里大范围铺开,除赛力斯外,华为已相继与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极狐汽车等敲定智选车业务合作。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规模较小的车企希望借华为的品牌知名度、用户和营销网络来帮助他们提升销量。而华为则在汽车行业向‘新四化’转型的背景下,与这些车企合作来推广其智能电动车的解决方案。双方有较强的合作意向。”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0月26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不仅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并且明确表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尽管华为多次强调其不造车,但其内部对此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2021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曾透露:“余承东他想造车。但造车也好、不造车也好,各有各的选择。”
此外,在上述有效期为三年的决议文件发出近一年后,徐直军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及,“老余作为消费者BG的代言人,他就想造车。但在华为高层团队看来,要清楚我们在求生存阶段,做什么合适,做什么不合适。”
有报道称,余承东认为仅做零部件供应商是不行的,很多供应商没有华为的拼劲,规划在车企的产品上实现不了,需要华为自己做汽车,才能更好打开市场。
据徐直军透露,对于华为坚决不造车的决议,“余承东表示不服气”,但“只有一票”的余承东只能接受结果。
而从目前来看,尽管王军是否被停职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支持华为造车的余承东在华为车BU中的话语权将增加,而华为此后是否会选择造车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在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看来,华为目前在问界车型上的贡献就属于造车,只不过是没造“华为”牌汽车。“什么时候走到直接造整车说不好。华为这样也挺好,赋予别人灵魂,产业链不那么长,资源占用没那么多。”曹鹤认为。
“华为相当于微软,开发的是WIN系统。WIN系统能在所有的台式、笔记本垄断,因为计算机厂家不开发软件。微软也不造计算机。华为的软件必须要有整车作为载体,但是汽车厂想自己主导汽车的软件,所以只提供软件就等于为人作嫁衣。华为在汽车硬件方面没有基础,等于要重新研发整车,投资大,时间长。所以非常矛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告诉记者,“原来(华为)不造车的三种模式都行不通,看来只能自己干了。”
值得注意的是,任正非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将在2023年到期,同时此前支持华为造车的余承东或将独掌智能车业务。在此背景下,在汽车行业也经历了多年打磨的华为,是否会亲自下场造车?业内将拭目以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