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净值回暖,“低波”产品更受“青睐”!专家: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波动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1-09 18:26

    对于11月起的理财市场回调,记者注意到市场在逐渐回暖。一位投资者却对记者表示,“本来买这种就是为了求‘稳’,但因为有过上个月的情况,所以有点不想买这种理财产品了。”

    记者注意到,针对此种需求,目前已经有理财公司喊出“债市波动不要慌,‘低波’产品来帮忙”口号,同时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理财产品稳定波动。

    每经记者 赵景致    每经编辑 马子卿    

    随着元旦的过去,2022年也已告别。对于偏好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2022波动确实比较大:上半年受股债市场影响,“固收+”、偏债混合等产品“破净”占比较高。年底11月中旬,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又遇到债市回调,对于偏好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于11月起的理财市场回调,记者注意到市场在逐渐回暖。一位买了每月定开的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记者表示,“上个月亏了好多,但因为是每个月才能赎回的,所以也只能看着它亏,这个月的时候情况好转了一些,亏空都补回来了。” 

    不过,对于大多数购买低风险稳健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目的就是“稳定”。“本来买这种产品就是为了求‘稳’,但因为有过上个月的情况,所以有点不想买这种理财产品了。”有投资者表示。记者注意到,针对此种需求,目前已经有理财公司喊出“债市波动不要慌,‘低波’产品来帮忙”口号,同时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理财产品稳定波动。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净值化转型完成之后,因为资本市场的波动,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化,“但像这两年波动这么大的,更多是特例。”

    业内:理财规模春节前后有望逐步回升

    11月份中旬,资金市场利率快速走高,以最小持有期为代表的开放式产品受冲击,债市调整力度加大。随后12月份,叠加赎回压力形成的负反馈冲击(即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导致客户大幅赎回,理财机构因流动性压力开始抛售债券,又更导致净值下跌),中证全债指数在12月13日触底。

    对于第二波回调,近日,有投资者反映前段时间理财产品的亏损已经逐渐回补,甚至能小赚一笔。“现在(理财产品)稳住了,也可以陆续布局。”建设银行深圳某支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

    产品方面,记者查询部分银行APP时发现,近期不少理财产品的净值已经明显回升。现金管理类产品方面,如兴银理财的某产品,其七日年化已由12月份中旬的2.4%左右,回升至近日的3%附近;封闭式产品方面,工银理财的某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产品最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2.46%,较之前明显回暖。

    中证全债指数走势情况

    资料来源:同花顺iFinD

    市场方面,记者发现,自2022年12月中旬以来,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已经重回上升通道。从中证全债指数来看,自12月13日触底以来指数开始反弹,12月28日后连续5个工作日上涨,截至1月5日收盘,已较12月13日涨超0.65%。

    监管方面,监管机构也在“呵护”流动性。如2022年11月25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12月15日,央行加量平价续作中期借贷便利6500亿元,结合到期的MLF5000亿元,实现资金净投放1500亿元,均有助于带动利率下行,从而推动债券价格上升。

    此外,理财公司近期也纷纷自购旗下产品,稳定市场信心。

    周茂华表示,2022年的资本市场波动比较大,外溢到理财产品市场。“目前,由于此前市场调整,理财产品净值累计下跌幅度较大,随着债市情绪回暖,加之宏观政策支持经济复苏力度不减,市场流动性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充裕,理财产品净值还会逐步修复,短期来说对净值的修复保持乐观。”

    周茂华分析认为,一是因为之前恐慌情绪的释放,净值累积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二是理财产品中长期来看配置价值较高,会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偏好。三是国内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央行和财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资本市场对债市多是利好,这也就利好了理财产品,有利于净值修复。

    除了净值回暖,有券商预计春年前后也有望看到理财规模回升。据光大证券估算,11月理财净赎回规模在1.5万亿左右,12月理财净赎回规模或在1万亿左右。

    “净值的持续修复是理财购买者信心修复的前提和基础,中性情况下,预计到春节前后的时间点有望逐步看到理财规模回升。”光大证券表示,“从近期上市银行调研情况看,多数银行表示理财赎回压力最大时点已过,并表示通过渠道维‘稳’、新产品发行等方式做了积极应对;此外,也有个别银行表示,在一些时点已出现理财资金净流入现象。”

    摊余成本法估值“缓解”赎回负反馈

    “上个月亏了好多,但因为是每个月才能赎回的,所以也只能看着它亏。”某购买了银行月开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记者表示,上个月确实亏了不少,但这个月情况好转了一些,亏空都不回来了,所以还留钱在理财里面。不过,该客户表示是否会继续持有理财还有待观察,“本来买这种(低风险理财产品)就是问了求‘稳’,但有过上个月的情况,我都有点不想买这种理财产品了。”

    债券市场波动加大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回撤,而投资固收类理财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通常较低,能够平滑净值理财产品成为近期“新品”。“债市波动不要慌,‘低波’产品来帮忙”,有银行工作人员开始在朋友圈介绍该行的低波动理财产品。记者注意到,此类产品主要为摊余成本法估值,以“避免市值波动对产品净值产生影响”。

    以兴银理财为例,其推出的某固定收益类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10%,投资周期420天,风险等级R2。产品宣传页面信息显示,该款理财产品采用超低波策略,以100%投资于固收类低波资产,严控组合负偏离。同时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避免时间动对产品净值产生影响,理财产品净值稳定且呈现正收益。

    所谓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即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票面利率或协议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存续期内以实际利率进行摊销。据记者观察,兴业理财推出的该产品,认购期为2022年12月30日—2023年1月9日,但推出后不到一周就已售罄。

    此外,建信理财、华夏理财、中邮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均相继发布产品公告,主推稳健低波动产品,主要针对估值方法的改进,并不以市值统计的方式进行每日确权,而是新增摊余成本法对产品进行估值。

    不过,记者了解到,并非所有理财产品都能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根据资管新规,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一是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

    二是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

    此外,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也可以用摊余成本法。不过2021年6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理财公司应当对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实施规模控制。

    “只要符合条件,在目前净值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机构还是有动力去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因为可以迎合部分稳健型投资者的需求与偏好,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周茂华表示,这种估值方法对希望获得平稳收益的投资者来说,相对于市值法更具吸引力。

    “但这种估值法问题在于给了投资者一种保本保息的印象,实际上目前理财产品已经净值化转型,打破了刚性兑付。”此外,周茂华强调,“在行情比较好的时候,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

    中信建投证券杨荣团队在研报中表示,在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市值法依然是主流的计价方式,摊余成本法并非主流方式,此类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不会太多,也无法改变理财产品的产品结构。另外,由于赎回负反馈主要是由于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导致的,虽然摊余成本法计价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赎回负反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打破赎回负反馈机制。

    业内:投资者真实风险偏好回归或逐步重塑行业新的打法和面貌。

    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15万亿,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是全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资金来源之一,也是市场上主要的债券买方。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2022年上半年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达到95.09%,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6.06个百分点。

    不过,这一年银行理财也遭遇了两轮超预期的产品“破净”。

    经过2022年3月份的第一次波动后,部分客户持仓向低风险产品迁徙。《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持有一级(低)风险和二级(中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合计超过90%,其中持有一级(低)风险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占比进一步增加,较年初增加4.94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

    而第二次的净值回撤,多为偏稳健型理财。广发证券报告指出,“11月9日至12月9日,伴随债市调整,理财净值回撤,约74%的‘纯固收类及不可投股票固收+理财子产品’在过去一个月收益为负。”

    如此剧烈的波动是否会成为常态?“今年主要是因为资本市场波动比较大,外溢到理财产品市场。”周茂华表示,应该把理财放在更长的周期、更广泛的金融品种去看,即横向与纵向看。

    纵向来看,因为过去这一两年,国内经济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超预期影响,如美联储激进加息、全球疫情冲击,波动肯定是在所难免。而净值化转型完成之后,因为资本市场的波动,理财净值波动也将成为常态化,“但像这两年波动这么大的,更多是特例,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肯定是趋势减弱,整个经济就会逐步恢复正常。”

    横向来看,从目前理财产品的底层配置资产来说,在各类金融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风险适中偏低,收益偏稳健。“银行理财的风险还是稳中偏低,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稳健收益的来源。但因为市场原因,市场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反应比较大,主要是因为2022年是全面净值化转型元年,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波动需要有一个从认识、接受到习惯的过程。”周茂华表示。

    此外,光大证券研报指出,理财赎回事件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意义在于此类事件将推动银行资管体系的完善。之后随着更多事件冲击过后,投资者真实风险偏好回归,可能会促使未来产品线上作出更清晰划分,逐步重塑行业新的打法和面貌。

    对比理财产品,记者还发现,目前各大银行的理财经理们则更推荐现金管理类产品、终身寿险,以及大额可转让存单。“如果比较担心风险的话,建议持有低波动的PR1产品(低风险固收类理财产品)。”兴业银行深圳某支行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

    工商银行深圳某支行工作人员则表示,最近信用债波动非常大,前段时间理财下跌太多了,现在有所回暖,如果希望比较稳定,可以看看现金管理类产品。“目前灵活的T+1现金管理类产品比较好。那种七日年化收益率的,每天有利息就会结算给您。”对于近期波动比较大的PR2理财产品,工行工作人员认为可以参考所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具体的话说明书也不太看得出来,可以到柜台咨询。线上购买则推荐参考投资产品的最大回撤,但理财产品不能保证确定收益。”

    除了现金管理类产品外,许多理财经理表示,“最近选择购买终身寿险的客户也比较多。”工行一位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如果存钱是以后要用,推荐购买此类保险。“我的客户很多都选择这种保险,每年存一点,存上五年。”该理财经理指出,这种保险现金价值都写在合同里,“除了时间较长,其他方面都是确定的。”交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同样对记者表示,最近买终生寿险的客户比较多。

    此外,一位工作人员还向记者推荐保本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我们大额存单是可以转让的,持有七天以上,想要用钱的时候可以转让出去。”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276657648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神州信息:获得政府补助共计617.42万元

    下一篇

    15天70余万打水漂 记者亲身体验拨开跨境电商“新骗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