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董天意 每经编辑 裴健如
10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宣布,即日起,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 3及Model Y全系车型再降价,降价幅度在1.4万~3.7万元不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特斯拉中国官网发现,Model 3后驱版车型已由27.99万元降至26.59万元;高性能版车型36.79万元降至34.99万元。而Model Y后驱版车型从31.69万元降至28.89万元;长续航版车型由39.49万元降价3.7万元至35.79万元;高性能版车型由41.79万元降价2万元至39.79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官宣降价的同时,还上线了“特斯拉宝箱积分奖励”活动。根据官方信息,特斯拉车主或者准车主,成功推荐1名好友购买特斯拉后,两人均可以获取积分,兑换礼品等引荐福利;每成功推荐5位、20位好友下订并提车,用户还能参与到季度、年度的抽奖活动中。
“作为以‘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为愿景的新能源汽车开拓者,特斯拉始终坚持直营模式和0广告策略,价格透明公正,通过技术快速创新、服务不断优化等方式,持续让利给消费者,这可能正是特斯拉在短时间内,超越一众老牌豪华品牌燃油车企业的秘密所在。”对于此次降价,特斯拉相关负责人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特斯拉中国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打破国际品牌定价逻辑,让每位消费者都能够以更公正的价格、购买更高质量的产品。
但有部分特斯拉车主却对此表示“很心塞”。有网友留言称:“无语,提车一周降八千,一个月一万四,牛啊你。”“三个月血亏三万 特斯拉真有你的。”更有车主表示:“9.12提车到现在,一个半月不到降了两次价,差了3w6,割了一波又一波,我对特斯拉是一点忠诚度都没有了,对这个品牌好感度也是降到0点。”
事实上,特斯拉的此次降价或许早有预兆。今年9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线升级项目竣工,车辆交付周期有望大幅缩短,彼时有观点认为,特斯拉或将通过降价来拉动市场需求。此外,在今年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曾表示:“我认为通胀将在年底前下降,希望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稍微降低车价。”
而在本轮降价前,特斯拉刚刚公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不仅其当季营收、交付量均低于市场预期,此前宣称的“50%全年交付量增长率”目标或许也将难以实现。
特斯拉财报显示,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总收入约214.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37.57亿美元增长了56%,但低于行业分析师此前预期的219.6亿美元。特斯拉方面解释称,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面临着原材料、大宗商品、物流、质保及加急成本增加,以及4680电池生产成本增加等挑战。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6~9月,特斯拉全球新车产量约为36.5万辆,交付量超34.3万辆。其中,交付量再次刷新特斯拉历史季度纪录,同比增长42.4%,环比增长34.9%。不过,这一数据仍低于华尔街预期的35.8万辆。
“每季度末,特斯拉都面临着大批量的交付任务,导致运输成本及物流不稳定性增加。”特斯拉方面解释称,目前,公司运输成本及物流开始向更平稳的交付节奏过渡。
截至目前,特斯拉累计产量约为93万辆。今年4月份,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今年将生产超过150万辆汽车。以今年前三季度的累计产量计算,第四季度特斯拉产能需超过57万辆,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尽可能地生产更多汽车。”马斯克表示。
而在Investing.com高级分析师Jesse Cohen看来,特斯拉可能面临着新增产能的挑战,今年很可能无法完成交付量增长50%的目标。特斯拉首席财务官Zachary Kirkhorn也坦言,因为年底在途汽车数量将有所增加,今年全年交付量增长率预计将略低于50%。
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或许也是特斯拉选择“降价促销”另一重要原因。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RBC Capital Markets)表示:“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市场的需求,因为特斯拉在中国的交付周期似乎在缩短。问题在于,这是一个暂时性现象,还是消费者正发生更大变化的迹象。”
作为特斯拉当前最大竞争对手之一,比亚迪今年三季度的累计销量约为53.7万辆,同比增长187.01%。其中,9月单月销量更是超20万辆,同比增长151.2%;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以64万辆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首位,而后者同期交付量为56.5万辆。截至今年前三个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已超118万辆。
“我认为特斯拉第一次有了一个真正的挑战者,这个挑战者的名字叫比亚迪。”特斯拉前董事会成员、威斯利集团创始人史蒂夫·威斯利日前在接受CNBC的采访时表示。
“福特今年电动车销量可能是6万辆,通用汽车正努力达到5万辆,但它们的销量几乎占不到特斯拉的5%,所以现在看起来就是特斯拉和中国(比亚迪)的较量。在汽车产业,除了中国企业,没有其他公司的增长速度能接近(特斯拉),最大战场就在这里。”史蒂夫·威斯利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