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发展十余年仅百亿规模,这一小众医疗险靠“降价”能否打开增长空间?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8-30 17:57

    对于传统的高端医疗险价格贵的“不足”,近年来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中高端”医疗险。高端医疗险从“高奢”走向“轻奢”路线能否行得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行业调查中发现,高端医疗下沉方案满足新中等收入群体对就医体验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看也是我国医疗消费分层、升级的一种体现;不过,也有观点称,降价或使高端医疗险“高端”不再,能否激发中间层的购买需求也未有定数。

    每经记者 涂颖浩    每经编辑 廖丹    

    定位于高净值人群、保费万元起步的传统高端医疗险,在国内发展十多年来,仍是一个小众市场。有数据显示,从2014-2020年,我国高端医疗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从27.51亿元增长至103.1亿元,其所处的健康险市场,当前规模已近万亿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中高端”医疗险,以某款中高端医疗险为例,通过人群进行分层,降价30%吸引健康状况良好的新群体;另一款针对儿童的中高端医疗险,在限定了医疗机构的情况下,保费能从2万元下降至6000元水平。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对于传统的高端医疗险而言,除了价格贵的“不足”之外,就医环境好、服务品质高、保额高等优势十分突出。

    高端医疗险从“高奢”走向“轻奢”路线能否行得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行业调查中发现,市场对此看法观点不一。有业内人士认为,高端医疗下沉方案满足新中等收入群体对就医体验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看也是我国医疗消费分层、升级的一种体现;不过,也有观点称,降价或使高端医疗险“高端”不再,能否激发中间层的购买需求也未有定数。

    传统高端医疗险市场:受众小,存在逆选择等风险

    挂号时间长、排队时间长、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基础医疗服务“三长一短”的问题长期存在,在享有高端医疗险的保障下,消费者可以转向服务更好的高端医疗,包括商业医疗机构及公立三甲医院特需门诊或国际部等,获得高质量的就医体验。

    高端医疗险的高端,在价格端给人感觉就是“贵”,保费一般在万元至数万元不等。对此,招商信诺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经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服务品质高、产品保障范围广等原因必然会带来高定价。

    据其分析,高端医疗险价格高的原因有多种:一是高端医疗险可承保保额高,最高保额可达千万;二是其保障范围更全面,可覆盖社保内外乃至全球最先进的药品和治疗方法,公立私立甚至全球医院就诊均可涵盖;三是服务品质高,一般而言,高端医疗险客户会有专属的团队服务,能够提供专家预约、陪诊、医疗费用直付等服务,因此价格自然比普通医疗险保费要贵一些。

    平安健康险产品负责人书面回复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医疗险保费高体现在整合稀缺的医疗资源、超高额度的赔付上限、超广范围的赔付责任以及尊贵、优先的服务体验。目标客户定位在时间少、追求高品质医疗体验的高净值客户。也因如此,客户日常的大部分就医、健康消费都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理赔,导致赔付情况不容乐观。

    而赔付高,也导致高端医疗险的价格越来越高。中间带(MediLink-Global,从事高端医疗险服务近20年)负责人告诉每经记者:“重度用户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越来越高的就医频率;另一方面,医疗收费持续攀升,导致保费越来越高,赔付也越来越高。保险公司的控费是被动的、滞后的,既不能改变客户的疾病发生率,也不能影响医疗机构的收费水平。”

    在上述招商信诺人寿人士看来,目前,市场上赔付高、控费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医疗滥用和个人医疗险的逆选择,这两个问题都让险企处于较被动局面。

    “从医疗滥用角度来看,根源在于全球医疗卫生体系非常庞大复杂,险企与医疗机构又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险企作为支付方想要的是将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而医疗机构想要的则是提高收益,部分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就形成了医疗滥用、过度医疗,险企只能被动赔付;从个人医疗险的逆选择来看,医疗险产品的逆选择风险本身就比较强,高端医疗险当然也不例外。”该人士表示。

    机构瞄准高端医疗下沉市场:吸引更多新消费群体

    高端医疗险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经历了一个逐渐本土化的过程,现在还处于发展早期。《每日经济新闻》从业内获悉,目前高端医疗险市场规模约为100亿元,有60多家险企涉足这一领域。

    《2021中国高净值人群健康投资白皮书》显示,2021年高净值人群在商业医疗保险年缴保费和保障额度均大幅度提升,尤其是5万-10万元保费额度的区间达到31.47%,保费平均额也高出近7万元。平均保障总额度更是增长294.2万元。

    近年来,高端医疗险从服务传统高端医疗客户向吸收新消费群体转变的趋势显现。招商信诺人寿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随着近几年全球疫情的影响,客户在国内的就医需求更为集中,针对这一趋势,保险公司顺势研发适用国内就医场景的中端医疗险,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要。

    在上述人士看来,高端医疗下沉方案定位的是城市新中等收入人群,除了保留高端医疗险医疗费用直付的特色,保障范围仍然拓展到社保外进口药、公立特需等,兼顾了全面保障和品质医疗,满足该人群对就医体验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看,高端医疗险的下沉也是我国医疗消费分层、升级的一种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百万医疗险规模的不断扩大,向上拓展服务,寻求高端化升级也成为险企差异化竞争的一大路径。平安健康险产品负责人表示:“在人人都在买‘百万医疗’的大环境下,我们观察到不同收入客群对于医疗体验及服务需求是不同的。从中端客群看,其对就医体验有一定要求,同时又追求产品的性价比。”

    在该产品负责人看来,这类客群同时承接了从“百万医疗险保障向上延伸”和“高端医疗险向下扩展”两个通路的桥梁。以匹配中端客群的e生保·特需医疗产品为例,就医范围在百万医疗基础上拓展公立特需、国际医疗部及VIP部,充分利用国内的三甲医疗资源。责任仍以住院为主,适量增加了一些门诊服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产品费率表,对于40岁有社保人群,购买上述中端医疗险保费为2300元/年,而购买e生保是550元/年。

    “高奢”变“轻奢”:高端医疗险的降价逻辑是什么

    从“高奢”变“轻奢”,高端医疗险到底有哪些变化?降价后的高端医疗险,保障服务也会相应缩水吗?

    对此,中宏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经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不同的医疗保障产品定位不同,服务人群也会有所差异。高端医疗中端化设计虽然保费降低了,但客户享受到的服务也会有所差异,这类产品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归入真正的高端医疗险。

    “高端医疗和中端医疗应该要有比较明确的层次划分。”平安健康险产品负责人指出,高端医疗更关注全球化的就医资源、高精尖的治疗方式、极致化的服务体验及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从高度和全面性上再往上拔高,以满足极高净值客户的需求;而中端医疗关注国内公立医院的资源,责任仍然以低频高额的风险为主,满足中等收入客群的需求。对于习惯于在国内公立医院就医的中等收入客群,包含公立特需、国际医疗部及VIP部的特需医疗产品,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招商信诺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不只是价格高低或降价的问题,高端医疗险下沉到新中等收入群体,相应的服务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中端医疗险的特色在于提供一定质量的个性化服务;且在考虑经济性的前提下,保持实用性。“中高端化其实可以理解为高端医疗险方案和适用人群的拓展,让更多对医疗品质和就医体验有要求的人群可以有适合自己的产品类型。”

    以针对小康家庭、城市白领等人群的“智惠人生医疗保险”产品为例,价格定位在数千元,可涵盖社保内外的门、急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灵活搭配体检、牙科等可选责任。赔付范围包含公立VIP特需、国际部,并开放了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在内的全国130余家知名公立医院VIP部的住院直付服务。

    中间带负责人认为,让客户以更可及的价格享受高端医疗服务,可以通过三条路径来实现:一是对人群进行分层,用更低价格吸引健康状况良好的新群体;二是调整福利,提高深度治疗的服务和费用支持,降低舒适性高频医疗费用的占比;三是挑选服务网络,做窄网络产品,医疗和保险联合控费。

    比如新燕宝少儿高端医疗险产品,就是针对儿科优选了专业的医疗机构,客户在上海嘉会、和睦家等定向就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就诊成本,进而降低了保险价格。

    中高端医疗险经营难度大,需搭建服务体系

    近年来,保险公司纷纷发力百万医疗险,由于用户群体年龄段整体不高、有一定的免赔额限制,赔付率水平尚且较低。但经营高端医疗险,门槛则会更高。

    “除了费用支付以外,高端医疗险更多的是强调服务,包括舒适就医体验以及优质医疗资源的获取。”在中间带负责人看来,高端医疗险的向下扩展,还是以服务为落脚点,以医疗资源和服务深度作为分层的基准。“高端医疗重服务,保险公司欲发力,需先搭建强有力的服务体系,从纯支付方,变成健康问题的管理方,提供综合配套的健康管理服务,如就医协助、医疗网络管理、健康宣教、慢病日常管理等。”

    平安健康险产品负责人指出,保险公司在做高端医疗产品时面临一些难点,包括:客户行为不可控也较难干预、逆选择以及门诊责任低杠杆等问题。保险应该发挥更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一是和医疗机构协同管理医疗费用,二是更积极主动地帮助客户做好健康管理,努力让客户不生病、生小病,从“保疾病”到“保健康”,从风险根源着手有效控制费用。

    在其看来,未来中高端医疗产品是以医疗健康生态为核心的产品开发与定制,需要具备“医健服务整合能力”及“医院网络拓展能力”。所谓医健服务整合能力,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在保险责任的基础上,整合市场上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设计适合客户的专属保障计划。在客户就医环节、慢病管理及日常保健等多个场景解决客户的痛点。

    招商信诺人寿相关负责人也认为,保险公司未来在中高端医疗险发力,需要建立扎实的高端医疗服务和运营能力,也需要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广泛权威的直付医疗网络。公司搭建了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健康服务体系,包含健康筛查、私人医生服务、互联网诊疗服务、就医绿通服务、紧急救援、上门理疗、心理咨询等。截至2022年7月底,其在全球的医疗合作机构超150万家,在国内的直付合作医院超960家。

    对中高端医疗险市场潜力,上述中间带人士乐观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15%以上的增速。但也有业内人士有不同看法。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高端医疗险人群定位于企业高管,市场早已饱和。“高端医疗险一直是团险市场,占比80%左右,经营情况比较稳定,个险市场相对较小。从MSH(中国高端医疗险市场份额第一的服务商)等高端医疗险的探索来看,推出过的一些中端产品难言成功。”他称。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400075169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ST必康:公司六氟磷酸钠产品目前尚在中试阶段

    下一篇

    蓝色光标:蓝标智播运营良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