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各家银行对于个人按揭贷款提前还款是否收取补偿金或违约金、收费标准、办理途径等规定不尽相同。
每经记者 李玉雯 每经编辑 陈星
交通银行近日公告称,对个人按揭类贷款、个人线上抵押贷(消费)提前还款补偿金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今年11月1日起,提前还款补偿金收取具体以贷款合同中约定为准,补偿金比例为提前还款本金金额的1%。在合同约定基础上,各地分行具有补偿金优惠减免权限。
此番调整前,对于部分提前还款,该行每年可免收补偿金进行提前还款一次,从第二次开始收取当次提前还款本金1%的补偿金;对于全部提前还款,该行针对部分期限收取补偿金,收取比例也是当次提前还款本金的1%。
不过,目前该行已经删除了相关公告。
记者注意到,各家银行对于提前还款是否收取补偿金或违约金、收费标准等规定不尽相同。有些银行表示提前还款不收取这些费用,只需偿还贷款本金及资金占用期间利息即可;有些银行则规定,在放款后的一定期限内提前还款,会加收数月利息或按照提前还款本金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违约金。
从交行此前公告来看,2022年11月1日起,个人按揭类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个人厂房贷款)及个人线上抵押贷(消费),提前还款补偿金收取具体以贷款合同中约定为准,补偿金比例为提前还款本金金额的1%。
同时,在合同约定基础上,各地分行具有补偿金优惠减免权限。
而在调整前,该行对于上述两类贷款提前还款补偿金的收费分为两种情况,具体而言:
其一,部分提前还款补偿金。每年可免收补偿金进行部分提前还款一次,从第二次开始,收取部分提前还款补偿金,补偿金额为当次提前还款本金金额的1%。
其二,全部提前还款补偿金(只适用于普通贷款,不适用于循环贷款)。对下列全部提前还款情况收取当次提前还款本金金额的1%:(一)贷款期限2年(含)以上5年(含)以下,1年内全部提前还款;(二)贷款期限5年以上,3年内全部提前还款。
此事也引发了热议。记者注意到,各家银行对于个人按揭贷款提前还款是否收取补偿金或违约金、收费标准、办理途径等规定不尽相同。
例如,在上海地区,记者电话咨询了工行、建行的支行网点,工作人员均对记者表示,目前提前还款是不收补偿金或违约金的,可以通过手机银行预约,系统自动审批、自动扣款。
招行上海地区某支行的工作人员也通过电话告诉记者,提前还款不收取补偿金或违约金,只需偿还贷款本金和按天扣收的正常贷款利息。对方同时补充说,一般贷款满一年后可以申请提前还款,如果一年内有特殊情况需提前还款,可以和客户经理沟通,支行审核通过后提前还款也同样不收取违约金。此外,办理提前还款,需前往该行现场书面签字申请。
农行上海地区某支行的工作人员则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目前提前还款部分期限是有违约金的,一年之内提前还款违约金是当次还款金额的1%,一至三年内提前还款违约金是当次还款金额的1个月利息,而自放款日起满三年后提前还款则不收取任何费用。
中行上海地区某支行的工作人员也通过电话对记者表示,该行提前还款规定为,三年以上不用付违约金,三年之内则要支付违约金——按照还款金额支付6个月的利息。办理需要提前预约,并且只能线下办理。
有金融研究人士在微信中对记者表示,普通个人提前还房贷是否划算,这与房贷偿还方式、剩余年限、房贷利率等因素有关,而且提前还房贷也可能存在机会成本等。
就提前还款补偿金而言,“一方面,弥补贷款方由于债务人提前还款而导致的一定未来利息损失;另一方面,也是适度增加提前还款成本,毕竟房贷对于银行仍是优质资产之一。”上述金融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客户提前还款,资金回笼,释放了部分个人房贷额度,拓展了银行放贷空间;但同时,银行目前面临的房贷利率整体较之前的利率明显下降。整体上,由于房贷金额大,提前还房贷并不普遍,预计实质影响偏有限。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通过微信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并以合同形式明确约定贷款期限、利率等要素。全部或部分提前还款,违背了贷款合同中关于贷款期限的约定,是一种“违约”行为。这是部分银行对提前还款行为收取违约金(补偿金)的逻辑基础。目前法律未明确规定提前还款需要支付违约金(补偿金),具体需要看贷款合同约定。
董希淼表示,在实践中,较少银行对提前还款行为收取违约金(补偿金)。少数银行即使有收取违约金(补偿金)的约定,客户往往可以申请豁免,或通过购买一定金额金融产品或存款获得豁免。
“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反复等多重冲击,我国居民工作不稳定性加大,部分居民收入有所下降,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振,对未来预期不明。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管理部门多次要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为企业和个人纾困解难,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董希淼对记者表示,预计其他商业银行不会同步跟进收紧提前还款条件。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96401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