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一票难求的《只此青绿》在成都首开画卷。这是在蓉城的首场演出,也是本次巡演的第115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热情的观众提前数小时便等候在成都城市音乐厅门口。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只此青绿》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在与每经记者现场对话时表示,“火爆”只是一个现象。“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在这部戏中留有的、很多创作上的遗憾。观众的喜欢,对我们接下来的创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会更加谨慎。”
每经记者 杜蔚 温梦华 每经编辑 董兴生
灯光暗下,明月高悬,一幅青绿底色的《千里江山图》在案上徐徐展开。
戴着眼镜的学者与身着宋代衣冠的少年相对站立,隔着青绿遥遥相望。两个人,一幅画,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跨越时空,带着观众缓缓沉入宋朝的诗意山水中。
7月14日晚,一票难求的《只此青绿》在成都首开画卷。这是在蓉城的首场演出,也是本次巡演的第115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热情的观众提前数小时便等候在成都城市音乐厅门口。
早早等候在检票门口的蓉城观众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摄
“成都是我们目前排演最密集的城市。”7月14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只此青绿》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在与每经记者现场对话时表示,“火爆”只是一个现象。“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在这部戏中留有的、很多创作上的遗憾。观众的喜欢,对我们接下来的创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会更加谨慎。”
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传承。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集团(以下简称“域上和美”)联合出品的《只此青绿》,以展卷为起点,从舞台剧、到旅游演艺版本,再到电影版、数字藏品,试图为传统文化传承探索更广阔的创作可能和更多的“破圈”方式。
遗憾的是,7月15日下午,在成都站刚刚演了两场的《只此青绿》因疫情防控原因,宣布当日晚间的演出被迫延期。域上和美方面告诉每经记者,延期场次观众可选择退票。而后续场次的观众则需提前准备好核酸检测报告,“如有突发情况,我们将另行通知”。
《只此青绿》总编导韩真(左)、周莉亚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5天8场连轴演
“加场对演员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一舞《千里江山图》带来的“青绿热”在这个夏天持续升温。《只此青绿》百转千回的故事、灵动的舞台效果,带领大家在诗画舞蹈间穿越千年,感受宋风雅韵,整场演出掌声不断。结束后,演员谢幕时,上千名观众起身鼓掌,掌声在音乐厅中久久回响。
5天8场,成都站如此高密度的场次已算是《只此青绿》目前在外地演出中“破纪录”的数字了。对此,编导周莉亚坦言,既高兴又肩负着压力,一场场巡演,“让我们感受到市场的真正接受,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NBD:《只此青绿》成都站非常火爆,连续加场,作为主创人员是否会觉得过度饱和?
周莉亚:其实加场对于演员的压力蛮大的,因为在成都站之前,演员已经在武汉、南昌等其他城市巡演了很多场,基本是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
不过,《只此青绿》今年的100多场早在年前就已经排出来了,所以在人员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也做了充足的准备和安排,分为ABCD组,每一组演员的差别不是很大,能够在非常好的质量下保证演出的场次。演员作为专业舞者,他们在每一场的呈现也是最饱满的,不存在场次多了演出会有所懈怠,我认为这个完全不用担心。
演员谢幕时,上千位观众起身鼓掌拍照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摄
NBD:《只此青绿》成都站从最初的3场到如今增加至5天8场,是目前巡演中加场最多的城市吗?
周莉亚:目前,成都应该是我们排演最密集的城市。其实,在北京也是加了好几次场。
韩真:这也反映出整个成都演出市场处于非常良性的状态,观众对文化艺术作品的关注度很高。联合出品方域上和美也一直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协调,希望在演员能够承受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尽量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NBD:从春晚火爆出演,到如今100多场的巡演,会不会有压力?
周莉亚:在《只此青绿》这个项目最开始成立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对它的运营和制作,就尝试了和以往不同的创作模式。因为大写意的作品真正放在舞台上,观众会不会买单、会不会喜欢宋代的慢节奏,我们也不确定,心里也很忐忑。但通过一场场巡演,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市场正在真正地去接受,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我静待画中千年,只愿以绚烂此身,成全时空的联结。”用一曲抽象舞剧诉说《千里江山图》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是创新也是突破。以展卷为起点,《只此青绿》将延展至文旅、影视、数字藏品等多个领域,探索更多“破圈”方式。正如周莉亚所言,每个不同的版本,都是一次再创作。
NBD:用舞蹈诠释《千里江山图》这幅名画,如何用抽象的舞剧讲好以想象力为起点的历史背景?
韩真:我觉得恰恰是舞剧的这种抽象性,给了观众无声的、更开阔的想象力。可能很多观众认为全场没有对白、没有语言,会造成欣赏困难,但在多轮演出的验证下,观众会发现舞蹈的语言和音乐属性,本身已经可以给观众带来非常完整的艺术体验,同时舞蹈肢体也更加开阔了创作的可能性。
比如“青绿”写意的设定,我认为有赖于肢体语言的特性,它成为“画魂”一样的存在,舞蹈恰恰是打开观众与舞台连接的想象力。并且这种非语言类的舞蹈,未来会更有利于《只此青绿》走向世界的舞台。
《只此青绿》全体演员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NBD:两位导演曾说过,“《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更好的版本”,对于《只此青绿》未来的市场突破,有怎样的考虑?
周莉亚:《只此青绿》最开始其实是舞台版本,现在是巡演的舞台版本。未来,还将推出旅游演艺版本、海外国际版本等。相比巡演舞台版本面临的每个城市剧场的限制,创作初期很多在舞台上没有实现的想法,会呈现在旅游演艺版本中。
此外,目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也正在和中国电影集团策划推出《只此青绿》电影版,导演已确定。每个不同的版本,都是一次再创作,希望不是简单复刻,希望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和感受,而不是消耗这个IP和观众的认知。
NBD:《只此青绿》此前还推出了3D数字藏品纪念票,这是演出行业首款数字藏品纪念票,上线即被秒罄,如何看待在数字藏品领域的尝试?
韩真:当下数字藏品的确很受年轻人喜欢。关于IP的延展和开拓这部分,集团有非常多、不同的部门来具体负责这些拓展和应用,有很多的新形式,我们也非常期待。
不同人演绎同一个角色,观众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创作者的诚意与否,在观众踏进剧院的那一刻就会感受到。正如韩真所言,《只此青绿》打开了传统文化舞剧在创作上的广阔空间,观众的喜欢,对其接下来的创作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会更加谨慎。”
NBD:二位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碰撞?
韩真:从创作者角度来讲,我们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造梦者,而是本着热爱,就像年轻人愿意用一腔热血走进剧场,去追逐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一样,我们也是带着强烈的热爱进入创作。
不管是《只此青绿》还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都是在讲述“人”的故事,因此很容易达到共鸣。在《只此青绿》中,我们将自己带入展卷人的角色,展卷人既是我们的眼睛,也是能和年轻人强烈共鸣的连接。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最早的展卷人扮演者(演员汪子涵)年长一些,他像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位资深研究员,观众会因为其角色的存在而带入到他像兄长、老师的感受里。而当这个角色由更年轻的人扮演时,观众会觉得他是自己的朋友。
我们和年轻人没有代沟,观众在这种感受里去欣赏演出时,不会有任何的割裂感。不过,《只此青绿》是有欣赏门槛的,我们没预料到票房能这么好。
《只此青绿》剧照 图片来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官方微博
NBD:《只此青绿》的火爆,给您带来了哪些思考?
韩真:“火爆”只是一个现象。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在这部戏中留有的、很多创作上的遗憾。观众的喜欢,对我们接下来的创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会更加谨慎。
市场的打开,对于任何门类的艺术创作而言,都是一种良性促进。这也是一个反向倒推的模式:只有观众接受、观众喜爱你的作品,这个作品门类才会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因此,不能只考虑为什么“爆”,而是应该多考虑在创作中挖掘出了怎样的文化属性、定了什么样的标准,才得以让观众接受我们。这个标准在未来的创作中是不会降低的。必须先把诚意写进心里,才能做出好作品。观众是最真诚的群体,对创作者的诚意与否,在他们踏进剧院的那一刻就会感受到。
NBD:未来有何创作计划?
周莉亚:我和韩真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作为创作者,我们也希望尝试更多题材,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所以更希望接触新鲜的、可以刺激创作欲望的题材。
韩真:是的,(传统文化)如果有好题材,我们会再尝试。但近期,可能会做其他题材,让传统题材的感受再沉淀一下,避免惯性思维和重复自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