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星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孙磊
日前,两位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争抢覆盖比亚迪的聊天记录曝光,引发行业内外关注。
海通证券有色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施毅在某微信群内发布了一张“比亚迪与华为合作自动驾驶电动化与智能化方向研判”的活动海报。而海通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张一弛回复称“不需要你转发哈”,并在多个相关微信群内@施毅。
在一份流出的聊天记录中,张一弛称:“海通电新组很早就发了比亚迪深度报告,4月还上传了年报点评,被告知估值太高让等待时,被好事者抢了覆盖。”对此,网友调侃:“分析师都卷成这样,是不是可以买入了?”
目前,此次抢夺覆盖比亚迪的两位当事人已冰释前嫌。5月30日,张一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复称,“谢谢关心。”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龙头企业,比亚迪这类的优质资源是各大证券分析机构争相抢夺的对象。尤其是在同一家证券分析机构中,对优质资源的覆盖与否,直接与其业绩挂钩。”5月30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星 摄(资料图)
“比亚迪业务覆盖的并不是一个独立细分领域,而是存在分析师研究交叉的空间,这是引发双方争执的前提。”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比亚迪既有近期热门的汽车概念,又有传统新能源的属性。如果分析师能够覆盖,就可以向投资机构销售卖方分析报告,获取利益。
优质资源引券商首席争抢
5月25日,施毅发布了一份名为《4月销售数据亮眼 新车型推出有望继续引领增长》的比亚迪研报,并转发朋友圈称:“我们正式覆盖比亚迪啦!我也是迪粉了。”
施毅在研报中对比亚迪的盈利预测为“营收有望大幅增长”。施毅点评称,随着汉系列,以及海豹等车型陆续发布,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预计继续大幅提升,预计产销在160万辆以上;比亚迪手机板块预计整体保持稳定;预计比亚迪电池及光伏板块随着电池产能扩张未来营收有望不断增长。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不过,记者发现,张一弛近期并未发布比亚迪相关研报。公开信息显示,5月以来,张一弛公开发布的研报覆盖了容百科技(688005.SH)、思源电气(002028.SZ)、宁德时代(300750.SZ)、隆基绿能(601012.SH)、许继电气(000400.SZ)、当升科技(300073.SZ)等个股。
而施毅公开宣布覆盖比亚迪的举动成为此次“内斗”的导火索。不过,5月26日晚间,张一弛转发了一张其与施毅二人的合照并配文称:“一场小误会,以后我们继续合作,共同再创美好。”施毅也在第一时间留言称:“别上心啊,作为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一起努力,再创辉煌。”
在外界看来,比亚迪业务范围广泛是引发此次券商首席分析师争相覆盖的主要原因。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主营业务除新能源和汽车业务外,还涵盖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业务等领域。
“在证券研究机构中,是按产业类别分开研究。而比亚迪业务跨界多领域,如果没有指定分配,那么沾边的分析师都可以发研报,也就容易造成内部竞争的问题。”沈萌介绍称,同一个券商研究所通常不会多个组发同一个公司的研报,因为发的内容相近,属于研究资源浪费,而如果研究内容不一致则又是内部自打脸,对公司品牌不利。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证券分析师手头是否有优质资源,直接与其个人业绩考核及评级直接挂钩。不仅如此,对优质资源的掌握,还可以建立好的个人口碑,有利于打造个人IP。
比亚迪研报数量排名仅次于贵州茅台
沈萌告诉记者,在市场行情分化的情况下,投资机构更关注如比亚迪般业绩稳定、业务成长性预期好的企业,因此分析师也会随着市场偏好争抢优质标。
公开数据显示,Choice数据最新研报排名,比亚迪近三个月研报数达113篇,排名第二,研报数量仅次于贵州茅台,在研报数排名前15的标的中涨幅第一,高达15.66%,而以130篇研报数排名第一的贵州茅台近三个月收益则为-3.13%。
比亚迪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今年1~3月,公司实现营收约668.25亿元,同比增长63.02%;净利润约8.08亿元,同比增长240.59%。
受疫情影响,4月国内汽车市场消费能力和意愿明显下降。在此情况下,比亚迪在4月份仍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官方数据显示,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0.6万辆,同比增长约134.43%。
长江证券在研报中认为,比亚迪新车获得市场高度认可的核心原因是技术领先,同时具备打造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能力。预计2022~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58万辆、220万辆、272万辆。
海通国际证券在研报中点评称,比亚迪保持长期看好,并给出2022年比亚迪合理市值为7933亿元,维持“优于大市”的评级。
在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行业证券分析师看来,目前,比亚迪发展的最大敌人是其自身。如果比亚迪后期能在产品质量稳定方面下更多功夫,做到更好把控,相信在不久将来它将有望超越特斯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