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提出,要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制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标准,促进保险机构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养老保险产品。
◎《规划》强调,要加强保险反欺诈标准建设,制定针对不同欺诈手段的检测技术规范,增强快速检测能力,减少欺诈造成的损失。
每经记者 袁园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陈旭
5月2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银保监会已于近期向业内下发《保险业标准化“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要求,到2025年,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结构清晰、覆盖全面、效用突出的保险标准体系。
银保监会表示,制定《规划》是为深入推进保险业标准化改革,确保“十四五”期间保险标准化工作的有序推进。
标准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是保险业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标准化是促进保险业有效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的重要保障。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服务大局、立足长远,统筹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保险业科学谋划、多措并举,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不断强化保险标准化工作,保险标准化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意识不断提升,实施成效显著。
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发布保险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项,市场自主公开保险团体标准48项,覆盖保险业务、客户服务、信息技术、数据交换等诸多领域,标准化的基础性、规范性和引领性地位显著增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保险业的高度肯定,为支持保险业发展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标准支持保险业服务社会民生的作用不断加强。针对新业务、新产品、新服务在保险行业的应用,发布《电子保单业务规范》《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业保险精确承保和快速理赔规范》《保险业车联网基础数据元目录》等标准,对提升保险效率、降低保险成本、便利保险消费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十三五”末期,在建国家标准3项,在建行业标准35项,为保险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规划》表示,总体看,“十三五”期间保险行业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但与保险业日益增长的标准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业发展催生标准新需求,标准供给有一定的滞后;二是标准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三是部分标准修订效率较低,标龄过长,与实际工作脱节;四是标准实施监督及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完善;五是整体标准化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规划》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保险业标准化工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和保障保险业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重大任务, 以高质量标准服务和支持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规划》从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促进数字化转型等角度出发,对各险种、各业务的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譬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积极支持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动态开展农业保险标准需求调查和项目规划,规范农业保险服务流程;加强科技保险、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标准研究,促进科技、专利和保险的衔接,助力保险标准和科技标准的衔接;助力保险业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持保险业探索开发环境气候领域等创新绿色保险产品。
在社会民生方面,养老和健康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规划》提出,要支持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制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标准,促进保险机构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养老保险产品。推动制定商业保险与医疗、社保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促进普惠型保险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要推动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领域标准建设。制定巨灾分类和巨灾保险产品规范,推进共保体、政保合作、巨灾债券等巨灾保险机制标准建设。
此外,《规划》还提出,要加强保险反欺诈标准建设,制定针对不同欺诈手段的检测技术规范,增强快速检测能力,减少欺诈造成的损失。制定反欺诈模型描述规范,促进反欺诈模型在行业共享使用、共同训练,提升模型的精准性和智 能性,增强欺诈识别能力。促进行业对欺诈事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积累、共享,增强行业欺诈预警及响应能力,遏制组团骗保、恶意退保等欺诈行为。
在标准化提升保险业风险管控能力方面,《规划》提及,要加强对保险业风险的监管支持能力建设,完善保险业监管数据体系建设,加强数字监管、智慧监管能力建设,推进保险业风险监管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同时,推动保险业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