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裴健如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孙磊
日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与此同时,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多地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也逐渐成为刚需。在此背景下,核酸检测车需求暴增,核酸检测车概念开始大火。
5月20日,隶属这一概念的中通客车(000957.SZ)开盘涨停,报7.70元/股,已连收6个涨停板。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消息面上,近期中通客车一次性交付了18辆核酸检测车,包括12米和13米两款车型,其中13米核酸检测车为中通客车最新研发产品,实现首次批量交付。
值得一提的是,中通客车公布的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2.2亿元,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扣非净利润为-2.76亿元,连续第三年为负。今年一季度,中通客车归母净利润为-3528.71万元,扣非净利润为-4246.49万元,依旧为亏损。
对于近期股价的强势表现,中通客车董秘办相关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仅表示:“这个不好说,能说的都在公告里。”
5月20日,中通客车公告称,本公司股票于2022年5月17日、18 日、19 日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累计偏离大盘值超过20%,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规则》的相关规定,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司近期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且未预计将要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前期披露的信息不存在需要更正、补充之处;公司未发现近期公共媒体报道了可能或已经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未公开重大信息。
图片来源:中通客车公告
“在核酸检测车概念大火的背景下,中通客车抓住了热点,实现了股价的上涨,体现出企业的市场能力。”5月20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核酸检测车概念升温
中航证券研报认为,随着大型城市核酸检测常态化,核酸检测成为新型刚需,核酸检测所需的PCR实验室更是成为疫情下十分稀缺的资源。而车载移动PCR实验室具有灵活性高、时效性强、样本流转时间短等多项优势,可大大缩短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时间,进一步提升新冠检测和诊断能力。
以中通客车旗下的13米核酸检测车为例,其日检测能力可达1万管,按照10:1的混检标准计算,每天可检测10万人次。目前,中通客车旗下核酸检测车已在上海、河北、吉林、广西、甘肃、山东等地投入运营。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中通客车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实现批量销售的核酸检测车产品,全部达到P2+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搭载医疗专用空气调节系统,配备高效新风过滤系统、医疗给排水系统,全自动PCR分析系统,5G信号传输等,具备随采、随检、随上报的功能。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彭斐 摄(资料图)
需求的升温带动了资本市场对核酸检测车的热情。据记者统计,在最近的几个交易日连续涨停期间,中通客车股价累计上涨77.42%,最新市值为45.65亿元。
不只是中通客车,宇通客车(600066.SH)、金龙汽车(600686.SH)等核酸检测车概念股股价也于近期拉升。截至5月20日收盘,宇通客车报8.46元/股,股价上涨2.55%;金龙汽车报6.14元/股,股价上涨1.99%。
百亿规模市场吸引企业加码布局
有券商机构认为,移动式核酸采样设备对应的市场空间超百亿元规模,相关设备采购有望迎来加速配置。
“在现有的防疫政策下,未来核酸检测车的市场需求一定会更大,这个概念也会长期火爆下去。”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告诉记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除中通客车外,已有不少企业对核酸检测车这一“大热门”领域进行布局。
例如,江铃汽车(000550.SZ)5月17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提供的轻客底盘主要用于改装为医疗救护车、房车等车型,包括用于改造为移动核酸检测车;迪马股份(600565.SH)方面也称,公司具备核酸检测车辆的生产能力,已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销售一台核酸检测车并已交付;金龙汽车方面也表示,公司将继续加大健康客车、移动核酸检测车、防护口罩等防疫品的市场开拓。
此前,宇通客车也宣布,负压救护车、核酸检测车等防疫用车为公司专用车分公司业务,公司在售产品包含核酸检测车相关车型。核酸检测车是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的专用车产品,属于细分产品车型,但销量规模占公司总销量的比例较小,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大的影响。
车企之外,格力电器也早已入局。2020年底,格力下线了全国首台移动P2+核酸检测车,每日检测样本量可达20000人份以上。
5月18日,格力电器董秘表示,格力的移动P2+核酸检测车已相继在广东、安徽、湖南、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川、广西、香港、上海等地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压力下核酸检测车的市场需求会继续增长,其市场空间也值得期待。”崔东树认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