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池勇:青白江打造“中试产业基地”,破题“创新策源”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4-29 11:49

    破题“创新策源”,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池勇最新提出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五位一体的“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4月28日,池勇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杨欢

    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施小琳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报告(以下简称“党代会报告”)。

    2万余字的党代会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了85次——回顾过去五年的经验,“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认识当下的困难和不足,“创新策源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城市新区要坚持创新驱动”“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为新的要求。

    破题“创新策源”,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池勇最新提出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五位一体的“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4月28日,池勇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池勇 图片来源:成都日报

    “二次振兴”

    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如果说原始创新是从0到1,产业化是从100到N,那么中试就是在完成从1到100的过程,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和推向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缺的就是这个东西。”池勇回顾,一直以来,不管是科研成果还是产业化生产,都容易忽视中试环节。目前中试工作的开展,往往由少数科研院所和有需求的企业各自立项完成,缺少综合性的中试平台。

    放大到全国来看,“中试空白”造成中试放大实验室成果的缺乏,已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是,紧扣党代会报告“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要求,结合青白江区的基础实际,池勇提出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五位一体的“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深化与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以科技成果转化聚集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抢占产业链高点,从而以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推动老工业基地的“二次振兴”。

    根据党代会报告要求,城市新区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做优做强创新策源转化”。创新策源并非增强科技研发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各种资源禀赋、产业链、创新链达到一定集聚度,才可能产生驱动发展的效果。

    所以,在池勇的设想中,青白江区不是打造一个简单的“中试基地”,而是要在这个城市新区推动形成既能集聚创新要素、又能赋能上下游的中试产业。

    “实验室完成基础创新之后,进入我们的中试产业,完成工业设计、模具制作、材料筛选、性能测试、检验检测等等一系列必要的试验步骤,同时这个产业还能进一步提供金融服务、生产制造、市场对接等等配套服务,真正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随着他的描述,一幅中试产业蓝图渐次展开。

    创新高地

    中试,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制造。在池勇看来,青白江区打造“中试产业基地”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底蕴。

    “我们有非常强的科研资源。”池勇介绍,青白江区因其地理优势不仅能够快速链接成都本地的高校资源,近年来也屡获全国优质科研资源的瞩目。

    去年9月,中国工程院14名院士“组团”来到青白江,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产业变革,深挖地方经济发展及主导产业的需求。

    截至目前,青白江已建成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49个,引进了石碧、王琪院士工作站,获批四川省第二批院士(专家)园区。这些资源带来的是更多人才聚集,以及科研成果、创新平台在青白江区落地的号召力。

    产业基础也是优势之一。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就规划建设的工业区,青白江区拥有丰富的工业底蕴。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这种底蕴转化为新兴的产业基础。池勇专门提到:“‘中试产业基地’围绕的就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三个领域,在这些领域青白江区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产业配套能力、整合能力非常强。”

    老工业基地沉淀的产业亟需转型升级,本身也走在创新驱动的前沿,催生了中试转化的产业端需求。池勇介绍,中试在青白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有一些探索,此前已经通过中试孵化了15个具体的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得到市场验证”。

    同时,作为中欧班列始发地,青白江区近年来在更大场域积攒了名气。在池勇看来,这意味着,以产业链为核心,结合供应链、创新链,乃至信息链、资金链,能够让青白江区的“中试产业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创新要素的链接。

    中试虽然不是新的概念,但“中试产业基地”如何建设,对于地方来说,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池勇表示,青白江将尽快实现政策配套,在实现安全、环保问题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到中试产业的建设中来。地方将深度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抢占中试产业的布局先机,加速形成创新高地,撬动产业转型发展。

    历数这些优势与底蕴,池勇对“中试产业基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试产业基地”体系,在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协同发展;到2030年,力争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试产业基地;到2035年,瞄准“一带一路”,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封面图片来源:青白江资料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热点关注 | 绿色电力ETF今日上市,重仓长江电力、中国核电

    下一篇

    成都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翼刚:轨道引领公交优先,优化调整交通结构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